首页 百科知识 语用模糊与翻译

语用模糊与翻译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语用模糊翻译,译者必须始终坚持“语用对等”和“最佳关联”两大原则。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话语常有一语双关、一语多义等效果。(三)条件性双重语用模糊与翻译以条件从句来表达的双重语用模糊通常采用这样的句式:if X then Y; if not X then Z。(四)话语性语用模糊与翻译话语性语用模糊主要指说话人通过使用间接的话语,将其意图表达的相关言语信息隐含地表达出来。
语用模糊与翻译_语言学与翻译

一、语用模糊

学术界一直就对语言模糊现象有着fuzziness、 vagueness、 ambiguity、 ambivalence的纷争和概念上的区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的何自然(2000)基于Kempson(1977)的研究,将“含糊”定义为“语言不确定特征的总称”。他认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可以是故意使用的,也可以是无意中产生的。另一种是俞东明(1997)基于Leech (1983)和J.Thomas (1995)的研究,将“语用模糊”界定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以言行事行为或言外之意的现象”。我们认为:语用模糊是言语交际中引起话语理解不确定性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消除极具语境依赖性。

例句:

Judge: I'll give you ten days or twenty dollars.

Prisoner: I'll take the twenty dollars, Judge.

例句中法官话语的意思是:要么拘留10天,要么罚款20美元。而财迷心窍的囚徒却理解为:要么给他10天时间,要么给他20美元。法官的意思非常明确,但由于听话人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歧解,可见语境对模糊话语理解的制约。

二、语用模糊的分类及其翻译

语用模糊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多重语用模糊,即说话人在一话语中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其不同的言外之意;②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即一话语对同一听话人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言外之意;③条件性双重语用模糊,这类行为通常可用句式if X then Y; if not X then Z来体现;④话语性语用模糊,即说话人以间接相关的言语信息使听话人获取所需的答案或结果,声东而击西,行言外之意。对于语用模糊翻译,译者必须始终坚持“语用对等”和“最佳关联”两大原则。

(一)多重语用模糊与翻译

说话人对听话人和旁听人说同一句话,表面上是对听话人实际上却是想对旁听人表达不便直接表达的话语之力,由此实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交际者声东击西,即在其话语里隐含了另一层意思或多层意思,其目的是想避免冲突或尴尬等。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意图传达的信息经常是在多个交际者在场的时候,表面看来是对某个人说的话,而实际上是有目的地针对另一听话人。

例句:

Doesn't your mommy change your diapers? (语境:一位老太太冲着一个坐在婴儿车里哭的孩子如是说,当时孩子的妈妈在场。)

译文:妈妈不给宝宝换尿布吗?

例句中的语境为原文话语的理解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老太太的反问,表面上是针对婴儿,其言外之意是对在场的婴儿母亲的抱怨或指责。老太太使用语言模糊策略,用同一话语在同一语境中通过反问婴儿向不便指责的母亲传递了话语意图,使婴儿母亲明白应该替孩子换尿布。如果直接告诉孩子的母亲要她给孩子换尿布或者把孩子抱起来、或责备孩子的母亲对孩子不够细心等,可能会造成孩子母亲不悦。翻译时,也使用这种间接的、模糊的话语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再加上“宝宝”一词的使用,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并使原文的意图更加明显。

(二)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与翻译

一般来说,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力求把话说得简洁明快,清晰易懂。但是在特殊场合下,模糊朦胧、若即若离的语言反而更显诙谐幽默,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话语常有一语双关、一语多义等效果。

例句:

Clark: Is there something you are not telling me?

Lex: And what would that be? Clark.

译文:

克拉克:你有事情隐瞒我吗?

莱克斯:我会隐瞒什么呢?克拉克。

根据例句中的原文话语的语境(《超人前传》第三期), Clark所说的something指Lex与FBI合作来调查Clark一家的事情,而Lex话语中的that,表明他不明白Clark的所指。译文使用“事情”将something较好地翻译出来,至于that,不便挑明,便模糊处理不译。如果将含that的句子译为“那将会是什么呢?克拉克。”显然不如“我会隐瞒什么呢?克拉克。”那样具有原文意图表达的效果。例句中的something和that,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均采用语用模糊处理,语言模棱两可,反而更显魅力。

(三)条件性双重语用模糊与翻译

以条件从句来表达的双重语用模糊通常采用这样的句式:if X then Y; if not X then Z。这类语用模糊句的意思通常是需要根据语境对话语的含义进行推导,才能确定话语的意义。例如:

例句:

If I were you, I'd leave this place straight away.

译文:如果我是你的话,就即刻离开这里了。

例句中话语的意思,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分别理解为“建议”、“警告”或“威胁”。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说话人的意图。除了将条件从句的句式翻译出来,还需注意个别词汇的翻译,否则就可能偏离原文的意思。此例中,如果将straight away译成“立马”,整个话语的语气就会所不同,且多半表示“建议”了;将其译成“立刻”,就可能表示“警告”或“威胁”。

(四)话语性语用模糊与翻译

话语性语用模糊主要指说话人通过使用间接的话语,将其意图表达的相关言语信息隐含地表达出来。因此,译者须把握好相关的语境,正确地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从而使其译文实现语用对等。

例句:

A: I finally get my girlfriend to stop eating too much.

B : Really? How did you do that?

A: Well, I started cooking the meals.

译文:

A:我最终使我女朋友不再吃得多了。

B:真的吗?你是如何做到的?

A:哦,我开始做饭了。

例句原文话语中,A是想告诉B自己的烹饪水平不高,但却没有明确提出来,而是通过话语性语用模糊来表达这种言外之意。翻译时,按原文话语的字面意义直译,言外之意尽显其中。

三、模糊限制语及其翻译

模糊限制语是帮助实现语用模糊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Lakoff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物弄得模糊的词语”。它可以就说话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对话语的内容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所做出的直接主观测度,或者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提出间接评估等。模糊限制语可分为变动型限制语与缓和型限制语两种。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翻译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可以改变话语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做出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给原话语确定一个变动范围的表达法。它可以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两种。在言语交际中,这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说话过于武断,使话语更加具有客观性。

程度变动语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它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但又不确定完全正确的话语内容,说得更得体一些,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这些程度变动语包括almost, entirely, a little bit, sort of, somewhat, more or less, to some extent,kind of, really, some等。它们在言语交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例句1:

Here the poster session, I guess, is sort of a board communication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译文:所谓海报展讲,我看有点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板报通讯处。

例句1原文中的程度变动语sort of在整个话语中作状语用,意为“有几分地,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使用了此表达法,此话语中所述内容的准确度变得模糊起来,减轻了讲话的断言程度,从而巧妙地掩盖了讲话人或许存在的某些方面的不足。翻译时,将sort of直译为“有点”就基本能够表达原文的意思,而译文用“像”字,意义显得更如完整。

范围变动语指用来表达不定的但可以限制事物/事态变动范围的模糊词语。这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这时说话人不必讲究实际情况与所说话语的接近程度,因为在话语中往往涉及某些数据。范围变动语包括approximately, essentially,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 roughly等。

例句2:

At this season every year, workers in this factory get approximately 3000 RMB monthly.

译文:每年的这个季节,这个厂的工人每个月大概能挣人民币3000元。

例句3:

His age is also about uh something between twenty and thirty.

译文:他的年纪,嗯,大概也介乎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

例句2使用范围变动语approximately的原因,是说话人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有差距。因为任何工厂都因为分工、劳动强度的不同,工人的收入也有所不同;而例句3使用范围变动语about,是因为说话人因对被描述的对象不了解,只能从其外表估计,无法提供准确数字。对于这两例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就能取得与源语相同的交际效果。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指那些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在整个话语中用来补充说明被陈述的内容是说话人自己或他人看法的词语。其目的是使原来话语的语气趋向缓和,而不会使其绝对化。这种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分为两种: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

直接缓和语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所作出的直接猜测,或者指说话人表示他对某事物持有的犹疑态度。这类词语包括I think, probably, as far as I can tell, seem,wonder, hard to say, I believe, I assume, I suppose, I'm afraid等。

例句1:

Probably I will not come.

译文:我很有可能来不了。

例句2:

I think you'd better go to the headmaster's office right now.

译文:我想,你最好还是现在就去校长室。

例句3:

I'm afraid that you cannot use this book for the time being.

译文:恐怕您现在还不能使用这本书。

在例句1、例句2、例句3中, 由于说话人使用了缓和语probably, I think, I'm afraid,其不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这一“会话含义”被表达了出来,这些缓和语常与第一人称代词连用。翻译时,对这几个词语可作灵活的处理。有时可以将它放在主语的后面(如例句1) ,有时可以将其与主句分开(如例句2) ,有时又可以不把主语译出来(如例句3) 。无论怎么翻译,这些词语在译文中也未影响主句的命题内容。

间接缓和语主要用来表示他人的看法,而不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推测或犹疑等。然而,说话人通过这种间接的表述,往往也带有自己对某事情的态度。在言语交际中,间接缓和语常常出现在话语结构中作为话语的依据或来源,以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它包括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someone says that...,presumably等。

例句4:

According to his estimat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will reach 8% next year.

译文:据他估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8%。

例句5:

There was presumably no acute decrease in heart rate.

译文:心律大概没有明显的下降。

例句4和例句5中,间接缓和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与直接缓和语的交际功能不尽相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直接缓和语来自说话人的主观估计,用推测来缓和话语所指的事情;而间接缓和语则通过一些有根据、有来源的说法去缓和话语所指的事情。譬如根据某人所说、依据某种信念,或者书本知识等。翻译这类词语,采用直译法即可,至于它们在译文中的位置,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四、语用模糊翻译的策略

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语用模糊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其目的是使自己或交际双方受益。语用模糊及其模糊限制语的翻译,不一定能满足从形式到内容以至交际功能等各个层面的对等。因此,翻译语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时,我们要采用适当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在原文中所表达的语用效果。

(一)对应策略与翻译

对应策略,即用目的语中表达相同意义的模糊限制语来翻译源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自然也就有许多不同的语用模糊现象。如果译者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同源语的模糊限制语相近或相同的意义,那么译者可以将这些相同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直译。这样便可以保持源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形式和意境的对等。

例句1:

A: When will we meet tomorrow?

B: About 9 o'clock.

译文:

A:我们明天什么时候见面?

B:大约九点。

在例句1中,B在回应时,使用了数量近似词about,可见说话人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把握不定,所以不能给出准确的时间。而A在听到这一回应后,也能判断出B不能确定时间。译文采取对应策略,将about这一模糊限制语直译为“大约”,保持了与原文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

例句2: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

译文:On that particular evening, Weizhuang was holding festivals in honor of its gods and, as was the custom, a dramatic performance was being offered. Near the stage were the customary and numerous gambling tables.The racket of the gongs of the play seemed to be ten Chinese miles away from Ah Q's ears.

例句2原文摘自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在该例中,原文使用的模糊语言“晚上”、“近”、“许多”分别直译为evening, near, numerous。对于这些在两种语言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语用模糊现象的词语,人们习以为常。然而对于原文中的“十里之外”这一特别的语用模糊现象,译者就不得不注意了。在汉语中“十里”表达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单位,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十里之外”——这个短语中的“之外”就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译者采用对应策略,将其译成ten Chinese miles away。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图。首先,ten对应汉语的“十”;其次,away对应“之外”;重要的是用Chinese miles来表达“里”,这种模糊性就更加突出了。众所周知,“里”在汉语中常用来指“市里”,相当于0.311英里(mile) 。汉语中用来表达长度的计量单位里没有“英里”这个词,因此,把“里”译成Chinese mile,使读者/听话人有一种模糊的感觉。

例句3:

当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我们开始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译文:As human society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we started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peeding up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在例句3中,原文使用了“全面”、“小康”等模糊限制语。译文在处理这些模糊限制语时所采取的也是对应策略,将它们分别直译为all-round和well-off,从而保持了与原文在意义上的对等。

例句4: Fox's effort to broaden its base has produced at least one unexpected gem:Backerfield, P.D., a flaky, funny, sweet-tempered comedy that looks like no other show on Fox, or anywhere else.

译文:福克斯公司拓宽其基础的努力,已经产生了至少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晶:Bakersfield, P.D.节目。这是个疯狂、滑稽、不带火气的喜剧,整个福克斯公司找不到类似的节目,别的地方也同样找不到。

在例句4中,译文将原文中的at least译成与其相对应的“至少”。通过使用这个部分限制语,把原文意图表达福克斯公司因为有了Bakersfield, P.D.这一成功的节目,而在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这一层意思,较好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语用模糊语可用来强调或突显某一事实或内容,增强说话人的语用意图。

(二)增补策略和省略策略与翻译

一般说来,翻译必须做到忠实于原文,译者不能对原作者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不能对译文的文字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对于语用模糊现象,就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增补和省略两种策略。

1.增补策略

在翻译模糊限制语时,采用增补策略,就是指在译出模糊限制语之后,增加别的成分,以帮助体现原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含义。如果该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过于模糊,就必须在译文中增加适当的成分,以帮助读者/听话人正确理解源语模糊语的语用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增加成分并不等同于解释原文,也不是将原文的模糊直白化而破坏原文模糊的意境。例如:

例句1:

So in all respects, young women ar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 HIV, from drug;users, from bisexual men, from any male carrying the virus where men are not as much at risk, about 1/4 the risk per sexual episode.

译文:所以,从各方面来讲,年轻妇女是接受艾滋病病毒的一方,从吸毒者那里、从双性恋者那里、从任何艾滋病病毒的男性携带者那里感染病毒。 男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并不大,在性行为中,只有四分之一受感染的几率。

如果将例句1中的模糊限制语in all aspects直译为“从各方面”,明显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读者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尽管这样并不妨碍主要意思的表达,但译文在“从各方面”之后,增补了“来讲”一词,整个译文话语就变得连贯起来了。这样既没有破坏原文的意境,也使原文中的模糊现象在译文中取得了相同的语用效果。

例句2:

A: Do you know how long I have been waiting here?

B: No more than half an hour.

译文:A:你知道我在这等了多久了吗?

B:不到半个小时嘛。/不到半个小时吧。

例句2原文B中的模糊限制语no more than被用来回应A的问话,显然是故意回避提供确切的信息。B从A的话语中判断出A很生气,而B做出如此的回应,其意图是想缓和气氛,让A别那么生气。如果直接将B所使用的语用模糊的话语用对应策略翻译成“不到半小时”,虽然也可以表达一定的模糊性,但原文的意图表达的语用含义却未能表达出来。因此,在其后添加一个语气助词“嘛”或者“吧”,就可以再现原文的风貌了。

例句3:

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

译文:We should advocate the spirit of taking the whole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在例句4中,原文的“顾全大局”是一个动宾结构,在汉语的语法结构中是可以放在动词“提倡”之后的。“顾全大局”是一个模糊性词语,将其直译为take the whole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不能完全表达整个话语的意思。如果在译文中添加一个抽象名词the spirit of,不仅没有破坏原话语的意思,反而使译文的意思更加连贯。

2.省略策略

有时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翻译出来,反而在目的语读者/听话人看来有多余的感觉,“画蛇添足”。不但原文模糊限制语的语用效果不能得到体现,还妨碍了整体含义的表达。面对这种情况,译者就必须仔细判断,大胆地省略影响整体意思表达的模糊限制语。但前提是不改变原文语境意图表达的意义。

例句1:

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比较低,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译文:china's per-capita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is quite low, less than one third one the averag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例句1原文中的“还”与“不到”构成一个复合型的模糊限制语。这一词语的运用,使原文意图表达“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应受到发达国家的批评和指责”的意思得以加强。此话语英译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短语或结构与“还不到”相对应。如果译成still less than one third of the averag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就不妥了,因为用了still就意味着“不够的话,就还要……”,与原文话语的意思不符,所以没有必要将“还”翻译过来。

例句2:

This guy, his name was Briarly or Beardly or something...

译文:他的名字叫……布莱利还是布得利来着?

在例句2中,原文的模糊限制语or something用来替代类似Briarly和Beardly的名字。使用这一限制语,可能有两个意思:要么是说话人真的记不清这个人的名字;要么就是说话人认为这个人不好对付,因为briar的意思是荆棘,beard的意思是胡须,都暗含带刺的意思。如果按照第一种意思将or something直译为“或者什么其他的”反而破坏了话语的连贯,影响了译文的表达。

(三)变动策略与翻译

对应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而经常被忽视;增补策略和省略策略因涉及源语和目的语在语法结构层面表达上的冲突,较引人注目。增补策略和省略策略的目的在于使话语的模糊语用效果得到彰显且又不妨碍主旨的表达。

然而,与上述三种策略不同,变动策略是译者根据原文的语境,既不采用对应策略直接翻译模糊限制语,也不增加或省略某些表达法,而是根据其对原文话语的理解来做一些变动,以更贴切地体现原文的语用含义。换言之,当我们不能使用对应策略或增补策略和省略策略的时候,便要采用灵活、变动的策略了。此时译者应该在理解好原文模糊语用含义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修改,在目的语语境中找到相近、相似或者大体一致的表达方式,力求做到“神似而意达”。

例句1:

It has been calculated that AIDS make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ill every year in the world and kills a large number.

译文:据统计,艾滋病每年使世界上无数人生病,并导致无数人死亡

在例句1的原文话语中出现两个等同于many的模糊限制语:hundreds of thousands of和a large number。原文作者之所以没有使用many,就是想强调“艾滋病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译文如果也要强调和突出这种言外之意的话,往往就要采用同词反复或者近义词排比的句式。该例的译文将两个近义词稍作变动,译成同词反复,很好地体现了原文意图表达的意思。

例句2:

China and European countries differ in national conditions, history, culture and traditions. It is therefore only natural that we don't see eye to eye on everything.

译文: 中国与欧洲国家由于基本国情、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一些问题上我们存在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

如果将例句2原文话语中的don't see eye to eye直译成“不眼睛瞪着眼睛看”,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对这一模糊语言采取译文中的处理方式,稍加变动,译成“存在不同看法”,就较好地把原文话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例句3:

薛蟠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却不曾有一点儿进益。

译文:Xue Pan had hastened to register himself as a pupil. His school-going was needless to say, a pretence— “one day fishing and two days to dry the net”— and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例句3中的译文源自Hawkes所译《红楼梦》。此例的原文中有“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和“不曾有一点儿”这两处语用模糊的现象。这里我们只分析前者,此话语中的数词“三”和“两”并不是真正的数学意义上的“三(three ) ”和“二(two) ”的意思。原文作者使用这一模糊限制语的目的在于彰显这样一层意思:薛蟠不是个读书之人。所以采用把“读书”比作“打鱼”、把“不读书”比作“晒网”的修辞方法。译文作者很好地处理了原文的这层意思,将“三”翻译成了one,将“两”翻译成了two。虽然译者稍作修改,却把“薛蟠不是读书之人”的语用含义生动地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在西方读者的眼里one day fishing and two days to dry the net就是不应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