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夷陵拒蜀,火烧连营

夷陵拒蜀,火烧连营

时间:2022-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夷陵拒蜀,火烧连营2.夷陵拒蜀,火烧连营公兀221年七月,蜀国刘备为夺回荆州,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五、六万大军东征伐吴。蜀军在夷陵、犹亭间依山据险,扎下连营与吴军相持。吴蜀双方相持已近七、八个月时,陆逊认为时机已趋成熟,下令准备与蜀军决战。蜀营依山而设,首尾相接,火势一起便连成一片。蜀营处处起火,兵马溃散,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但刘备到夷陵后却放弃水路,舍船就步,依山扎寨,处处结营。

夷陵拒蜀,火烧连营

2.夷陵拒蜀,火烧连营

公兀221年七月,蜀国刘备为夺回荆州,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五、六万大军东征伐吴。吴主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抗拒蜀军。当时吴蜀界境位于巫县(四川巫山)一带,刘备大军东进势如破竹,直至獍亭(湖北宜都北)、夷道(宜都),与陆逊所率吴军主力相遇。蜀军在夷陵(即西陵,湖北宜昌东南)、犹亭间依山据险,扎下连营与吴军相持。蜀军前锋还在夷道将吴将孙桓围住。

刘备急于进兵,命将军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挑战。吴军诸将都要迎敌交战,陆逊认为其中有诈,不许出战。后蜀军果有伏兵从山谷中撤出。陆逊命吴军谨守防地,相持不战,甚至连夷道之围也不派兵解救。诸将都认为陆逊畏敌,十分不满,陆逊上书孙权说:夷陵是国家门户,若失此要害之地,则荆州难保,须坚守必争,不可放弃。刘备远离本土,深入险地,而且过去用兵,胜少败多,不足为虑。蜀军起初水陆并进,尚有威势。如今舍船登岸,结营扎寨,察其布置,又无他变。因此破敌不难。主上可高枕勿念。

吴蜀双方相持已近七、八个月时,陆逊认为时机已趋成熟,下令准备与蜀军决战。吴军诸将都说:起初就应当与刘备交战,现蜀军已深入五六百里,相持七、八个月,要害险地都加以固守,再行攻击必定无利。陆逊解释道:“备是滑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于是先派兵试攻蜀军一营,失利而回。诸将不以为然。陆逊却说:“我已有破敌之策。”当下选派军兵持茅草,点燃投烧敌营。

蜀营依山而设,首尾相接,火势一起便连成一片。陆逊即命诸将率领各部兵马,同时俱攻。蜀营处处起火,兵马溃散,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刘备退守马鞍山,陆逊督率诸军四面围攻,蜀军大败,死伤数万,刘备仅以身免,乘夜逃回白帝城。(www.guayunfan.com)《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用兵之妙,不亚于赤壁之战的周瑜,其主要特点是:

(1)选择了势在必争的作战地域

夷陵是荆州的门户,蜀军东进的必经之路,正如陆逊所言:“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当初吴军主力若在建平、秭归等地迎战蜀军,一则蜀军是水陆并进,顺流而下,其势不可挡。二则建平、秭归等地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吴军后勤供应难以保障。而夷陵则是山区与平原交界处,若吴军再往后退,则地势渐趋开阔,防守不易,所以陆逊决定率军扼守夷陵,既可利用山险阻挡蜀军前进,又便于得到荆州的军资粮草,确是理想的作战地域。

(2)实行了避锐乘疲的作战方略

蜀军远征,利在速战,且顺江而下,可趁势直进。但刘备到夷陵后却放弃水路,舍船就步,依山扎寨,处处结营。陆逊看到了蜀军这一致命的弱点,故对急于求成的吴军诸将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以卒攻”。只能观其变而“徐制其弊耳”。陆逊实行相持不战,徐制其弊的作战方略,转化了吴蜀两军的攻守态势,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最后结局。

(3)显示了坚定冷静的作战意志

陆逊首次出任全军统帅,即抗拒由刘备亲自统率、大举东进、连战连捷的蜀军,而所属诸将又或是勋臣宿将,或是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陆逊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意志坚定,头脑冷静,知己知彼,临危不乱。蜀军虽强,可他善察其布置,观其变化,寻其弱点,击其不意。诸将欲战,他持重坚守;诸将不满,他不为所动;诸将不听调遣,他按剑直言:“偻以书生,受命主上……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陆逊坚定冷静的作战意志保证了他作战方略的贯彻实施,及至战后,吴军诸将才深为陆逊所折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