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安江南,力主伐张

平安江南,力主伐张

时间:2022-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安江南,力主伐张3.平安江南,力主伐张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趁朱元璋伐陈友谅未还,遂于姑苏自称王,改国号为吴。如先打平江,张士诚力蹙难支,张天骐等人必将全力救援,到时援兵四合,平江则难以攻下。徐达将其降将押至湖州城下示众,城中大震,张天骐等只好献城投降。不久,无锡守敌莫天派部将杨茂潜入平江城中,与张士诚联络,被徐达的巡卒捕获。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独占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实力大增。

平安江南,力主伐张

3.平安江南,力主伐张

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趁朱元璋伐陈友谅未还,遂于姑苏(今江苏苏州)自称王,改国号为吴。张士诚所占地域南起绍兴,北至济宁,南北达二千余里,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南的浙西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防守较为坚固;长江以北的淮东地区则相对薄弱。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后,消灭张士诚则成为他下一个战略目标,而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重任,则非徐达莫属。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与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东。徐达挥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并在徐州击退元军主力的进攻,俘斩元兵万余人。仅半年时间,淮东诸地悉被攻克,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至江南浙西地区。

朱元璋见淮东诸郡既平,便召集重臣商讨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方案。右丞相李善长提出:“张士诚早该讨伐。但据臣下的观察,他虽然屡遭挫折,但兵力尚未衰竭。加之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又多有钱粮储备,恐难一时攻破,我们应先按兵不动,等待时局变化有利于我时,再发起进攻为好。”徐达的意见恰恰与其相反。他说:“张士诚骄横残暴,奢侈腐化,现在灭亡之时已到,此乃天意。他所重用的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流,都是龌龊小人之辈,只知道依靠手下的将士来追求升官发财。而执掌政务的黄敬天,叶德新、蔡彦文三个参军,又都是迂阔书生,根本不懂取天下之大计。臣奉主上的威德,如能率精锐之师出师讨伐,浙西之地指日即可平定。”朱元璋听了徐达的主张十分高兴。他看着徐达说:“其他人的看法都局限于个人所见,惟有你的主张符合我的心意,照此去办,大事必成!”于是便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出发之前,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和常遇春,商讨具体作战方案。常遇春主张直捣张士诚巢穴平江(今江苏苏州),认为只要占领平江,其余诸郡均可不劳而下。而朱元璋却认为:张士诚出身于盐贩,与驻守湖州(今浙江吴兴)的张天骐、驻守杭州的潘元明皆为亡命之徒。如先打平江,张士诚力蹙难支,张天骐等人必将全力救援,到时援兵四合,平江则难以攻下。不如先攻湖州,使敌人疲于奔命,翦其羽翼之后,再移师攻打平江,方可取胜。

大计既定,徐达、常遇春等率军兵发龙江,一路势如破竹,直至湖州城下。张天骐分三路抵抗,徐达则兵分三路出击,将湖州城团团围住。张士诚见湖州危急,乃派兵六万驰援,屯兵城东四十里的旧馆,筑起五座寨堡以自守。徐达则分兵于城东东阡镇南姑嫂桥连筑十座堡垒,以阻击旧馆方向的援兵。张士诚见旧馆援兵无法靠近湖州,便又派徐志坚率水师出东阡镇以攻姑嫂桥,又被常遇春击败活捉。张士诚极度惊恐,派其右丞徐义至旧馆探视军情,不料又被常遇春截断归路,只好暗中派人约张士诚出兵于太湖,与旧馆之兵合力死战,方脱出重围。徐义逃脱之后,又同潘元绍率赤龙船屯兵平望,欲救援旧馆,常遇春率兵奇袭,火烧赤龙船,军资器械全部被毁,旧馆守敌的外援从此断绝。旧馆守军势单力孤,待援无望,只得投降。徐达将其降将押至湖州城下示众,城中大震,张天骐等只好献城投降。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另一支队伍李文忠部兵抵杭州城下,潘元明亦降,绍兴、嘉兴等地也不攻而克。(www.guayunfan.com)徐达进占湖州后,与诸将合兵进军平江,张士诚军望风披靡,南浔、吴江守将不战而降,徐达统兵直抵平江城下。

在此之前,有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叶兑曾上书朱元璋,建议用“销城法”攻取平江,即在平江城外矢石不到之处,构筑长围,派将士四面立营,屯田固守,使张士诚坐困空城,不战自溃。作为军事谋略家的徐达立即采纳此计,在平江四周筑起长围,又架筑三层木塔,俯瞰城中,置弓弩火炮于其上,向平江城内射击。不久,无锡守敌莫天派部将杨茂潜入平江城中,与张士诚联络,被徐达的巡卒捕获。徐达释而用之,让他继续为两地传送信息,而暗中将所得信息送往徐达。徐达因而尽知张士诚、莫天之虚实,使围攻平江的计划愈加完备。

围城之初,朱元璋本打算采用长期围困的方法,迫使张士诚力尽而降。但久围不下,便写信劝降,答应按照东汉接受窦融投降,北宋接受钱椒投降的办法,使其保全家族性命。然而张士诚怀疑朱元璋的诚意,顽固抵抗,拒绝投降。后来,他两次带兵突围,均被徐达击退,只得放弃突围奢望,困守城中,坐以待毙。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中粮草匮乏,连老鼠也被用来充饥,一只老鼠竟价值百钱。宗族祠庙与百姓民居均被拆去作为炮具,城中木石具尽,张士诚已陷入绝境。徐达见时机已成熟,便下令强攻,战鼓齐鸣,万炮齐发,将士蚁附登城,喊杀声震天动地,张士诚手下众将无力抵抗,纷纷败降。张士诚见城池已被攻破,只得收集残兵二三万人,在街巷里顽强抵抗,最后力尽被俘,被押送应天。城池将破之际,徐达与常遇春相约:“军队入城后,我率部驻守左半部,你率部驻守右半部。”又命令全军将士:“掠民财者,处死;毁民房者,处死;离营二十里者,处死。”在严明的军纪约束下,全军将士秋毫无犯,城内居民安定如故。

徐达身为中军主帅,出色地完成了消灭张士诚的任务,率领诸将凯旋应天。朱元璋亲御戟门,颁布敕书加以褒奖。他论功行赏,徐达被封为信国公,其他将领亦晋爵赐金,各得其所。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独占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实力大增。他不忘北伐中原,灭亡元朝的大业,在刚刚消灭张士诚后,即勉励诸将“中原未平,非为乐时也”,“今当北定中原矣,均需努力!”在选择北伐军统帅的问题上,朱元璋进行了反复周密的思考。当时论及名将,必推徐达、常遇春,两人才勇相当,皆为朱元璋所倚重。然而朱元璋深知,常遇春勇猛,敢于深入敌境,而徐达则善于用计,谋略过人;常遇春攻克城邑后总不免出现滥加诛杀的现象,而徐达所到之处则从不骚扰百姓,即使俘虏敌军将士,也以恩义感召,使他们心甘情愿为己效力。因此,在多年征战之中,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敌方将士,多愿向他投诚。于是,朱元璋决定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步骑兵二十五万,北取中原。大军出发前,朱元璋告知众将:“统军持重、纪律严明,具备统帅全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指挥才能者,谁也不如徐达。”他还明确指示:“此次北伐,如遇强敌,常遇春可为前锋,和参将冯宗异为左右两翼,各率精锐,向敌冲击。右丞薛显、参政傅有德勇冠诸军,亦有谋略,可独当一面。如遇孤城小敌,可派一有胆略之将领,付之以总制之权,皆可成功。惟有徐达则必须专主中军,策励群帅,运筹决胜,不可轻举妄动。古人说:‘将在军,君不御者胜。’你们一定要认识这一点。”可见朱元璋已将统兵全权完全托付给徐达了。

北伐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如同平张士诚前夕一样,再次将徐达、常遇春等召至帐前,研究拟定作战方略。他对徐达等人说:“元朝建都百年,城防必然坚固。我军若孤军深入,直达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敌人援兵四集,必将对我不利。我计划先取山东,撤除大都(今北京)的屏障;再回师河南,断其羽翼,夺取潼关而守之,占据其门槛,天下形势皆入我掌握。然后我们再进兵元大都,则其势孤援绝,可不战而克。攻克大都后,再挥师西进,山西、陕西及甘肃之地,则可席卷而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和常遇春统率二十五万大军,自淮河流域进入黄河流域,开始了北伐的征途。他们按照朱元璋的部署,进入山东,攻克沂州,分兵扼守黄河,以断山东援兵。然后亲率大军攻拔益都,迭克潍、胶诸州县。十二月,元济南守将达朵儿只进巴等人献城投降。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山东各地全部平定,徐达顺利地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极称帝,建立明王朝。徐达被任命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是年二月,徐达朔黄河西进,连克永城,归德,许州(今河南许昌)、汴梁(今河南洛阳)。四月,徐达率军自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至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元将脱目帖木儿率兵五万迎战,列阵于洛水北岸。明军列阵毕,常遇春单骑执弓冲入敌阵,射杀元军前锋,徐达指挥大军乘胜向前冲杀,毙俘元兵不计其数,脱目帖木儿带领残兵西逃,明军进据洛阳北门。洛阳元军守将李克彝出走陕西,梁王阿鲁温献城投降。明军乘胜西进,攻克嵩、陕、陈、汝诸州,遂拔潼关。至此,明军已顺利完成了攻占山东、河南和潼关的任务,对元大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