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赫两州事件

赫两州事件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奥政府固不绝对的反对开公会,但须俄国先承认波赫两州合并为既成的事实。此事已不是纯然近东局部的事件,而成为欧洲全部的关系,表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商之冲突。以德国驻土大使之斡旋,土耳其卒与奥国妥协,而于1909年2月26日决然承认波、赫两州之合并,而取得赔款5400万奥币了事。英、法两国视波、赫两州事件单是东方问题之争执,而不计及其更远大的关系,不肯为俄国冒险。

第三节 波、赫两州事件

德意志活动之新机会

德意志之政策在阿耳吉西拉斯会议受一挫折,是不可否认之事实。然而德皇及其手下之帝国主义的政治家,肯安于此局面乎?德皇始终要保持德意志在大陆之优势,增高其威望。20世纪初头成立之新外交团结摇动德国地位;德政府凡遇有可以恢复它的地位之机会,决不肯任其过去。即1907年成立之英俄协商并未减弱它的决心,而反有以坚其决心。适1908年在近东方面有奥国合并波、赫两州之事件,发生危机,德意志以为它所需求的机会到来,又可以行一猛举,重树德国的威望。

波、赫两州问题

波赫两州问题,当溯源于1878年之柏林会议。依柏林会议条约,奥大利取得占领并治理波斯尼亚、赫洛仔果维那两州之权,而奥大利且得占据洛维巴扎区域。《柏林条约》缔结后,奥国实行收管此两州,而抱有完全取得此两州主权之希望。在1881年之三皇同盟协定中,奥大利保留随时合并波、赫两州之权利。但奥国政府未即时利用此权利。在1897年之俄、奥秘密协定中,奥国欲重申此权利,而俄国挟疑问。实则因为此两州中住有多数不平的斯拉夫人,即时的合并,究不适宜。但以此两州关系之重要,不能任其落于塞尔维亚之手,亦不能令土耳其恢复其完全主权。以奥帝国内斯拉夫人民族主义的精神之盛,如令塞尔维亚取得此两州,势将侵逼奥帝国之安宁与其领土保全,及其在巴尔干半岛之政治的经济的势力。而在他方面,土耳其在此两州之主权亦不容其复旧,虽则德、奥与土耳其政府亲善,然而土耳其之政策亦非奥国所能全然信任的。

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1908年在土耳其有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事,此事实促起奥大利取最后手段之决心。青年土耳其党抱有革新土耳其外交政策,恢复其在巴尔干的权力之志。德奥利于有一强有力的政府在君士坦丁堡为它们监护鞑靼雷斯海峡。然而土耳其之支配巴尔干半岛全部,则非奥国所愿,因为此将侵逼奥大利达亚得里亚海与爱琴海之通路。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以恢复国权为职志,似不免要求奥国交出波、赫两州;此两州在法律上本隶属土耳其主权,土政府固有收回此两州统治之权利。

奥大利之合并政策

在此种情势之下,奥大利决计为先发制人之举,而实行破毁《柏林条约》。奥政府不先商诸《柏林条约》之其他缔约当事国,而在1908年10月3日宣言合并波、赫两州。同时奥大利自愿撤退洛维巴扎之驻军。

奥大利此举直接侵害土耳其权利,登时引起土政府之抗议及土耳其人之排斥奥货运动。波、赫两州之合并于奥,并且对于塞尔维亚为一个大打击,而有害斯拉夫人在巴尔干之利益。塞尔维亚愤慨,预备诉诸武力。俄国政府提出坚决的抗议,要求开国际会议解决此问题。英法两国亦表示抗议。然奥国之背后有德意志之赞助,土耳其之抗议无效。俄政府所以执行其抗议之实力,亦不为奥大利所重视。俄国败于满洲,元气未复,加以俄政府财政紊乱,无力发展军备。则似俄政府决无诉诸武力之勇气。奥国外交家耶列达尔(Aehrenthal)敢于出此旁若无人之举,当然是想到俄国此等弱点。于是俄国召集欧洲会议之要求,不见纳于奥政府。奥政府固不绝对的反对开公会,但须俄国先承认波赫两州合并为既成的事实。一时俄国依英法两国之援助,坚执其要求,此危机益形重大。此事已不是纯然近东局部的事件,而成为欧洲全部的关系,表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商之冲突。

德意志之干涉

德意志于此危机得着第二次行使高压手段,大显德帝国威望的机会。德国欲使俄国受屈辱以惩其对英协商之举,此其时机。法国在1905年受有教训,同样的教训当施于俄国。德国在此方面之政治的经济的利益与奥国相合。即令无此关系,德意志为其更大的外交利益,亦将竭全力援助其同盟国。

德政府的手段首在使奥大利与土耳其妥协,因为德虽要助奥合并波、赫两州,同时亦仍欲牢笼土耳其。奥大利令土耳其承认波、赫两州之放弃,而奥国自己退出洛维巴扎,而且放弃奥大利以前在土耳其之若干特权。奥大利后且愿意给土耳其以金钱的赔偿,偿其领土之损失。以德国驻土大使之斡旋,土耳其卒与奥国妥协,而于1909年2月26日决然承认波、赫两州之合并,而取得赔款5400万奥币了事。

德国既解决了奥、土间之争执,乃决然取高压手段对待俄国,打破协商方面之阻力。德皇于3月21日明白的通告俄政府说,如果它定要袒助塞尔维亚,与奥冲突,须知在奥大利之背后尚有德国在。此项宣言明明是对三国协商挑战。如果它们退让,自然是俄国之屈辱,德国威望之增高,三国协商之败北。然而协商遇着德国之此项威吓,究不敢冒战争之危险。

协商国之退让

英、法两国视波、赫两州事件单是东方问题之争执,而不计及其更远大的关系,不肯为俄国冒险。后者则以友邦援助之不力,而又战争之准备不充分,不敢对于奥国或其友邦挑战而随即让步。3月末俄国声明承认波、赫两州之合并为既成的事实,随后塞尔维亚亦忍辱声明,不再反对奥国合并波、赫两州,而愿与之维持和好关系。《柏林条约》当事者之列强承认废弃该条约第25条。

1908年危机之结局,完全为德、奥政策之成功。德、奥之威望提高,它们在近东之政治的商业的利益巩固,而土耳其之离叛亦卒以免。意大利之不满于奥国波、赫两州,诚表现三国同盟之破绽,然而三国协商之无力或无意取共同行动,似足以抵消此弱点而有余。俄国之弱点全然暴露,大斯拉夫主义之潮流受一重大的阻退。更可注意者,德意志徒以一片宣言,表示它援助奥大利之高压政策,即能强欧洲服从它的意思。则似德意志在欧洲之霸权重行树立。

德意志之优势

波、赫两州事件了结后,一两年间德意志的外交家似觉得彼敌对德意志之势力已经败溃。德意志在欧洲仍立于支配的地位,三国协商无如之何。德意志曾压迫法兰西,而英国不能助法兰西以抵抗到底。它为其同盟威吓俄国,而俄国完全降服。奥大利今于巴尔干为有最大的利益关系之国,而德意志则支配土耳其帝国。在俄国保护下之塞尔维亚完全失了发展之望。德意志此时在外交上似再无表示敌视态度之必要,一时它的态度渐变成温和。它首先与其旧敌之法兰西表示妥协,而依1909年2月8日之协定,德意志承认法兰西在摩洛哥之特别地位,而承认法兰西在此方面之政治的利益,给法兰西以特殊的权利。而在别一方面,德意志似谋与俄妥协,以巩固其外交地位。

1910年之俄、德协定

1908年波、赫两州危机之结果,于俄国为屈辱,而它的势力受一大挫折。但德皇之外交手段,究将有以消除俄皇之恶感。在1910年11月,俄皇尼古拉斯亲访德皇于德国之波仔塘(Potsdam),而关于国际事情交换意见之后,卒成立一个协定。俄皇承诺不反对德意志之八各达铁路计划,而且允诺使此铁路与波斯路线相联络,而在他方面,则德意志承认俄国在波斯有特殊利益。德、俄两国政府且约定彼此皆不缔结有害他方利益之任何协定。如是则三国协商不仅一遇德国之威吓而即动摇,并且其中一个分子又似依此特殊的协定,离叛它们,而入德国势力圈中。

德意志之不安

1908年之胜利与1910年之协定,究不能永久满足德意志的野心,至1910年之初,德意志政府又思再依一个外交的胜利,以增固德帝国的威势。德意志之敌人及三国协商似日益关系紧固,而觉得它们之相互援助更确实可靠。尤其英法两国着着充实它们的军备,似表示决计再不屈服于德意志之前。在法国自信力与勇气既日增长,而且国家主义的精神复盛。英国则日益感知德意志帝国之侵逼,而决计戒备,不使法国独当此强敌,为其所压倒。惟有俄国此时似不直接侵逼德国,其政策较暧昧,而依俄皇自身为转移。然而俄国最大的野心今已移到巴尔干,则是明白之事,如是则俄国势力又将在近东与德、奥利益相冲突。并且日、俄战后之损伤,今将渐次恢复。加之,意大利之政策今正与奥大利冲突,同时而意大利与法国重缔亲交,因而德、奥将来如从事战争,不能再恃意大利之援助。此种种的因素皆有以致德意志政治家不安,而于此后发生的事变有极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