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方案

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方案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红树林本地物种多样性、外来入侵植物、土地利用及养殖捕捞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水质状况大多较差,因此必须通过治理水污染改善红树林动植物生存条件。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土壤盐度较高,气候也较为温和,在植被恢复时应充分考虑此类环境因素。根据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状况及退化状况,确定重点恢复区域。

(一)恢复方案编制

1.红树林退化现状调查

通过对红树林本地物种多样性、外来入侵植物、土地利用及养殖捕捞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城市扩张、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等干扰,生态系统面积大幅度减少、植被破坏。

(2)生物多样性降低,食物网简单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3)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本地物种生存繁殖。

(4)病虫害的暴发使红树林植物死亡

2.红树林及周边环境评价

即红树林生境状况调查,包括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状况及与周边的联系。

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水质状况大多较差,因此必须通过治理水污染改善红树林动植物生存条件。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土壤盐度较高,气候也较为温和,在植被恢复时应充分考虑此类环境因素。考察红树林生态系统与周边城市系统的联系,确保能够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利于红树林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恢复前对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群落分布进行调查,并测定红树林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沈凌云等, 2010)。

3.确定重点恢复区域

根据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状况及退化状况,确定重点恢复区域。例如,大围湾为淇澳岛红树林分布最多的海湾,但其受入侵的互花米草影响严重,需重点恢复(王树功等,2005)。

4.确定恢复目标

针对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不同问题,确定不同的恢复目标。例如,针对人为干扰、污染及物种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可确定协调生产活动与红树林保护的冲突、控制污染、人工造林的恢复目标(吕佳和李俊清,2008);根据红树林资源衰退及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急需绿化的现状,提出申请保护区、加强管理、提高科技水平以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恢复目标(庄晓芳,2008);针对互花米草入侵、潮滩地占用、石油制品污染等问题,可确定控制入侵种互花米草生长、恢复适宜种植红树林滩涂,形成分布均匀、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景观优美的红树林体系的恢复目标(张苏玮,2010);根据滩涂退化、红树林外围受围垦且被互花米草占据、工农业污染及捕捞活动的影响等问题,可提出对天然残次红树林进行修复并扩大红树林面积的恢复目标(彭辉武等,2011)。

5.树种选择

结合红树林现有物种、退化现状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林文欢等, 2014)与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群种植物进行选择。目前适宜在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种植的红树植物主要有如下几类:①抗逆性强、生长迅速的无瓣海桑,其具有发达的呼吸根,果实可提取优质果胶;②体高大通直的海桑树;③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木榄和红海榄,二者均已成功引种至深圳市;④ 可作药用、具有观赏价值、能在多种生境条件下生长的银叶树;⑤ 天然分布的树种,如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海漆、假茉莉和黄槿等。

6.生境整治

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和垃圾废物处理。可采取以下措施。

(1)红树林周边地区项目必须建设完善的排污管道,并接入污水排海工程,或污水经深度处理达到排污标准后才可排放并控制排放量(何奋琳,2004)。

(2)通过截污管道对污染源进行截留并输送至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可采用以蚝壳为填料的生态生化处理工艺。尾水通过人工植物塘进行最终净化后,排放至红树林,达到改善红树林水体的目的(沈凌云等,2010)。

(3)开发水利控导系统,控制各围基水位,满足不同生境动植物的需要。

7.监测、管理与保护

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要及时监测恢复状况、管理保护恢复树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保护力度。

8.恢复效果评价

根据恢复后的树种存活率、物种多样性、群落构成变化、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对红树林恢复效果进行评价。

(二)常用恢复技术路线

常用恢复技术路线如图13-5所示。

图13-5 常用恢复技术路线

(三)方案可行性分析

从恢复物种获得、技术、成本等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