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受的心理过程

感受的心理过程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世纪,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对学习数学的影响,确立了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感受成了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常用的行为动词之一.因此,探讨感受的心理过程、特点以及感受心理过程对数学教学的启示等问题是有益的.人的感受分为生理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以下所说的感受主要指心理的感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感受有三个含义

进入新世纪,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对学习数学的影响,确立了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感受成了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常用的行为动词之一.因此,探讨感受的心理过程、特点以及感受心理过程对数学教学的启示等问题是有益的.人的感受分为生理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以下所说的感受主要指心理的感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感受有三个含义:受到(影响),接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体验有两个含义: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而体会即为体验领会.因此,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看,感受、体验和体会基本上是同义的.数学教学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遵循感受心理过程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感受的心理过程,重视学生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感受或体验.

研究表明,在大脑内,不同组织结构中的神经元彼此相互交流着;负责加工处理情绪的神经元与负责理性决策的神经元之间进行着交流,而两者都分别与自主系统进行着交流.人的正常行为是由大脑整体功能所支配的,两个脑半球对绝大多数活动和情感都有贡献.像阅读、数学能力、记忆的有效储存和提取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需要两个脑半球的积极参与.[55]神经教育学基本原理表明,脑是汇通左右两半球的神经元结构来完成言语或视觉等方面的任务的,脑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统一的;情感是脑有效活动的必要因素;脑具有同时“见到”对象的整体与部分并能同时予以分解与汇集的独特功能.[56]这些理论表明,人的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个体对新信息的心理感受,需要大脑整体支配,两个脑半球积极参与、协同工作.

显然,人的心理感受与记忆有关.一般而言,进入感觉记忆(也称瞬间记忆)系统和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若不能得到进一步加工,就不会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这时个体难以获得比较深的感受.只有当新信息通过大脑内部加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时,个体才能获得比较深刻的感受.1959年,彼得森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记忆可划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假设.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阶段的信息存储模式.外界信息进入感觉记忆,仅停留1秒钟左右就立即消失.通过过滤和衰减,部分感觉信息进入短时记忆阶段,转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大约停留30秒钟,若得不到适当的强化也会消失.只有经过复述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才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阶段.[57]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就可以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从记忆的三个阶段来看,人的记忆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一个心理过程,即:新信息输入→感觉记忆(瞬间记忆)→短时记忆→X→长时记忆→信息输出.这里的X表示“强化”、“复述”等,X的心理过程是什么,现在还不清楚.

人对新信息的心理感受也与理解有关.个体对新信息理解得深,感受就深;理解得浅,感受就浅.如果个体对某个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困难,那么他会感到该知识难懂难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的实质是学习者以信息的传输、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Mayer给出了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模式[58],如图1所示.在这一模式中,个体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各种信息经过注意的“过滤”,部分信息经过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第二阶段是编码阶段,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没有得到复述和加工的部分很快消退,得到及时复述和进一步加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第三阶段是表征的重新建构和整合阶段.从Mayer关于理解的三个阶段来看,人的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即:新信息输入→感觉记忆(瞬间记忆)→短时记忆→Y→长时记忆→信息输出.这里的Y表示心理操作.按照Mayer的理解,这里的心理操作有两种:编码、重新建构与整合.“编码”、“重新建构”、“整合”的心理过程是什么,现在还不清楚.

图1 理解过程的一般模式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活动有四大功能区:感受区、储存区、想象区和评价区[59],评价区又称判断区.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并非只是大脑感受区的事,而是四大功能区密切配合、协同加工的结果.史宁中教授等认为:“‘感’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是通过肢体(如感官等)而不是通过大脑思维,它含有原始的、经验的成分.”[60]“感”分外感和内感,外感即外界信息的刺激,内感是内部经验的激活.“储”可理解为或看成短时记忆,当感觉器官接收到外部刺激之后,大脑立即开始对其中的部分刺激进行初始加工,如果信息被注意,那么信息就会转入短时记忆系统.“想”有“开动脑筋,思索,推测”等义,“想”与“思”同义,“想”包括联想、猜想、想象等.“判”是大脑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的识别、判别、评判.“断”即做出判断,包括直觉判断和逻辑判断,也包括统计推断、模糊判断等.“象”即对做出的判断所形成的“图式”或“表象”.表象是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存”可理解为或看成长时记忆.“受”是接受新信息或新知识.大脑接受新信息或新知识的标志是知识或信息的图式化、结构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当外界新信息(新知识)刺激大脑时,首先被感受区所“感”而被大脑接受(部分信息),被接受的信息(部分信息)进入储存区“储”起来,接着进入想象区开展“想”,对新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审视、比较、评“判”,得到猜想或结论,形成判“断”,进而形成新的图式和表“象”,再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存”起来,从而人的大脑就接“受”了内化的新信息.可见,个体对新信息(新知识)的感受,是大脑四大功能区密切配合、协同加工的结果.

目前,对感受心理过程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者以“感受的心理过程”、“感受心理过程”为题名或关键词,以“感受”、“心理过程”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和维普网上搜索,未找到一篇文章.对于上面“X”、“Y”的心理过程,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德全教授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模型,即:“短时记忆”→“想”→“判”→“断”→“象”→“长时记忆”.他又将“短时记忆”简称为“储”,“长时记忆”简称为“存”,此模型变为:“储”→“想”→“判”→“断”→“象”→“存”.最后,他将感受的心理过程归结为:“感”→“储”→“想”→“判”→“断”→“象”→“存”→“受”,如图2所示.这个模型实质上给出了感受的一种认知程式.

图2 感受的心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