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一幅画,是人头还是花瓶

同一幅画,是人头还是花瓶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许你看到的是两个侧面的人头像,但也有可能你看到的是一个花瓶。看的是同一幅画,却既可以看成两个相对而视的人头,又可看成一个花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尽管同时接收很多刺激信息,我们总是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作为背景。一般来说,人的知觉选择与个体的需要、任务、愿望、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相关。

请看右面上边的这张图,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你看到的是两个侧面的人头像,但也有可能你看到的是一个花瓶。看到前者是因为你关注的是四周的阴影部分,看到后者是因为你关注的是中间白的部分。

看的是同一幅画,却既可以看成两个相对而视的人头,又可看成一个花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心理学中的知觉选择性问题。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尽管同时接收很多刺激信息,我们总是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作为背景。比如当看到右面下边的图形时,我们更容易注意有条纹图案的波形带(即选择条纹图案波形带为知觉对象),而非白色的波形带。知觉的选择性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少数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上,排除次要刺激和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地识别事物、适应环境。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部分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与背景相比较,知觉对象形象清楚,好像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像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当我们注视教师板书时,黑板上的文字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而黑板附近的墙壁、挂图等好像退到黑板的后面成为模糊的背景。

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二是注意力的选择作用。当注意力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对象便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规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相互转换在双歧图(以不同的图片部分作知觉对象时,会看到不同的图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前面的图,由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我们知觉到的事物很多,但面对同样的景物,每个人选择知觉的对象是不同的,那么,什么事物会被我们的知觉选择呢?

一般来说,人的知觉选择与个体的需要、任务、愿望、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相关。另外,事物本身的特点也决定着是否能引起我们的知觉选择,其传达的信息的强度大、对比明显,就容易先知觉。如天空中有一架飞机飞过,我们总是先看到飞机,然后才注意到周围的白云和天空;又如在城市有些马路旁的灯塔、栏杆、路标等处漆上黑白相间的条纹,这样便可突出事物的对比度而引人注目。外界事物色彩鲜艳、图像醒目也容易先被注意到,在市政建设工地上通过用红灯的闪灭来向路人或过往车辆发出警告信号,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惕;道路施工人员或清洁人员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以引起过往车辆的注意等,都是这个道理;在游行、集会的队伍里,引导其他人高呼口号的组织者以及队伍中的大幅醒目标语总是先被人知觉到。

知觉选择性在实际中的运用很广泛。在表演舞台上,工作人员将光柱照射到主要演员身上,就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学校里,教师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白两色形成极大的反差,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但与此相反的,在军事上为了避免引起注意,就必须进行伪装,即设法将目标隐蔽于背景当中。如士兵所穿的迷彩服用黄、绿、褐三色组成,图案混杂着斑点和条纹,因为这与自然环境的颜色极其相似,而不规则的图案则打乱了士兵本身的轮廓。另外,在迷彩服色彩的颜料里还掺入了某些化学物质,使其反射红外光波的能力与周围自然景物的反射能力大体相似,从而达到良好的隐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