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组活动竞赛法

小组活动竞赛法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赛时按原有学习水平抽取各组成员组成能力同质的各个竞赛小组,每个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在三人一组的“竞赛桌”旁参加教学竞赛。在竞赛开始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公布竞赛桌的安排并使学生到各自的竞赛桌旁就座。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次竞赛结束后,教师必须对竞赛桌的学生进行一定顺序的调整,为下次竞赛做好准备。特别需要注意,每一竞赛桌只可有一名高分获得者。

小组活动竞赛法是学习成绩分组法的变式和发展,与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教学分4个环节进行,包括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比赛和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通常每周举行一次的教学竞赛做准备。比赛时按原有学习水平抽取各组成员组成能力同质的各个竞赛小组,每个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在三人一组的“竞赛桌”旁参加教学竞赛。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调整,使竞赛趋于公平。每个竞赛桌的优胜者都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而不管是哪一个桌,都意味着高学业成就者与低学业成就者有均等的成功机会。最后将每个成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小组总分,教师对最好的小组和各竞赛组的优胜者予以表彰。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此阶段,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学习的内容。讲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手段、实际操作等途径生动地传授概念和技能,通过不断提问来获取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详细的解释。

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作业以掌握学习内容。教师通常要分发给每个小组两份作业单和两份答案单。在此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1.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能算完成学习任务。

2.在请教老师之前应先请求小组同伴的帮助。

3.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小声地谈话。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能力相似的(ability-homogeneous)三人竞赛桌旁展开竞赛活动。为顺利实施这一阶段的活动,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具体包括:①一份竞赛桌安排情况单;②为每一个竞赛桌填好的一份竞赛问题单和竞赛问题答案单;③每个竞赛桌要有一份竞赛得分单;④每个竞赛桌要有一套数字卡片,其数字应与竞赛问题单上的数字相应。

在竞赛开始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公布竞赛桌的安排并使学生到各自的竞赛桌旁就座。在竞赛桌的安排上,要尽量将竞赛桌的号码加以混杂,以使学生不知道哪是“第一桌”,哪是“最后一桌”。教师可请学生帮助分发给每个竞赛桌一份竞赛问题单、一份答案单、一套数字卡片和一份竞赛得分单。然后就可以开始教学比赛了。

比赛开始时,由参加竞赛的3名学生抽取卡片,以抽到的卡片上的数字大小决定谁是第一读题者——抽的卡片上的数字最大的学生是第一读题者。比赛从担任第一读题者的这位学生这里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第一读题者先洗牌(指卡片),然后取最上面的一张。接着他大声朗读与卡片上数字相应的题目。如果题目是多项选择题的话,还应把可能的答案也读出。比如,如果一个学生抽到卡片上的数字是21,他就要回答第21题。读题者如果对问题的答案拿不准,可以猜。如果比赛涉及数学问题,所有的学生(不仅仅是读题者)都要研究这个问题以便为质疑做好准备。当读题者提供一个答案后,坐在其左侧的学生(第一质疑者)可以进行质疑并提出一个不同的答案。答完后,如果第二质疑者对前两人的回答还有不同意见,第二质疑者即可进行质疑。作为质疑者应当十分小心,因为如果他们答错了,他们将失去一张卡片(如果他们有的话)。当每个人都给出了答案,也进行了质疑,则由第二质疑者(即读题者右侧的学生)检查答案单,朗读正确答案。答对题者保存卡片,质疑者中,谁答错了题,谁就得把先前赢得的卡片还回去一张。如果某个问题谁都没有答对,那么这张相应的卡片也得还回去。

下一轮游戏开始时,一切都向左移位:第一质疑者变成了读题者,第二质疑者变成了第一质疑者,依此类推,按上面的做法继续进行比赛。何时结束比赛由教师决定(或者是时间已到,或者题目已做完)。当比赛结束后,参赛者要把自己赢得的卡片数填写到竞赛分数单的第一栏第一局中。如果时间充足,学生们可重新洗牌,进行第二局比赛直至结束,在比赛分数单上记上所赢卡片的数目。所有的学生都要同时参加比赛,在结束前10分钟时停止比赛活动。让学生用这段时间数一数自己赢得的卡片数,将他们的名字、小组和分数填到比赛分数单上。如果学生进行了一局以上的比赛,请他们把每局比赛的得分加起来并填到他们的日总分(days total)栏目中。对于年幼儿童(4年级以下)来说,只要把分数单收起来就行了。对于年龄大一些儿童来说,可以让他们自己计算其竞赛得分。

关于竞赛分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从三种可能的比赛的小组人数:4人比赛、3人比赛及2人比赛来分别说明具体计分方法。

表4-4 四人比赛计分方法

表4-5 两人比赛计分方法

一般来说,在3人桌竞赛不等分的情况下,得高分的学生得60分,第二名得40分,得分最低的学生得20分。如果竞赛桌不是3人,而是4人或2人,可参见表4-4和表4-5标准评分。

竞赛结束后,要尽快算出小组得分以便小组得到认可。具体做法为,把每个学生的竞赛得分移到他所在小组概况表上,将所有组员的分数相加,将所得总分除以参加比赛的小组人数,得分即为小组平均分数。根据表4-6的标准,对小组的成绩进行认可。

表4-6 小组成绩评定标准

一般来说,对于优秀组和超级组,教师可以发证书或其他形式给予认可,而对于获得良好的小组,教师只在全班表示祝贺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次竞赛结束后,教师必须对竞赛桌的学生进行一定顺序的调整,为下次竞赛做好准备。具体调整程序和过程如下。

1.运用比赛分数单来确定每个竞赛桌上的高分与低分获得者。在竞赛桌分配情况表中,将每张竞赛桌上的高分获得者的桌号用笔圈起来。如果一张竞赛桌上有两名同时得到高分,那么可以采取一定的办法,比如掷硬币等,决定选哪位为高分者。特别需要注意,每一竞赛桌只可有一名高分获得者。

2.在低分获得者的桌号下画线,如同确定高分获得者一样,一张竞赛桌上只能画出一个低分获得者。

3.其他竞赛桌的安排保持原样不动,包括缺席者在内。

4.下一次竞赛的栏目里,竞赛桌按下列程序调整。

(1)将被圈起来的数字减去1,以第4竞赛桌为例,这意味着下一次竞赛时,第4竞赛桌上的获胜者将被调至第3桌进行更为激烈的竞争。不过,因为第1桌已经是级别最高的一桌,因此,被圈起来的1保持不变。

(2)被画线的数字加上1,以第4竞赛桌为例,这意味着下一次比赛时,第4桌的低分获得者将被调至第5桌。同样,位次最低的桌已经是最低级别的一桌,因此,其低分取得者仍在原桌活动。

(3)对于那些既没被圈起来,也没被画线的数字保持不动,在下一次竞赛时,只把原数字平移即可。

小组活动竞赛法(TGT)与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相似,都运用了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的教学策略。但与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不同的是,小组活动竞赛法以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了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们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学生们在3人组成的“竞赛桌”旁进行竞赛,竞争对手是过去在学业成绩方面有相似记录的同学。每次竞赛后要根据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要进行一次调整,使竞争更趋于公平。每个竞赛桌的优胜者都可以为其所在小组赢得6分,而不管高分桌还是低分桌,这就意味着学习速度相对较慢的学生和学习速度相对较快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均等机会,这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总的来说,小组活动竞赛法是一种激励学生们在组内进行合作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生生合作教学策略。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作业单进行竞赛,在竞争的过程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解释问题,从而达成对问题深入地理解,特别是在竞争过程中不允许他们的组员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保证个体责任的落实。

案例1

学生1:10+20=20+10这个算式是对的还是错的?

学生2:对的。

学生3:你为什么认为这个算式是对的?

学生2:你看,10和10是相同的,20和20也是相同的,所以,算式两边应该是相等的。

案例2

学生1:假设打电话时,第一分钟的电话费是1毛9,以后每分钟电话费为1毛2,请你算算,如果打电话4分钟,要花费多少钱?

学生2:一共要花5毛5。

学生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2:好的,你看有一个1毛9,三个1毛2,加起来就是5毛5。

学生4:为什么你说有“三个1毛2”?

学生2:因为第1分钟的电话费用为1毛9,以后每分钟电话费用为1毛2,所以,4分钟包括了1个电话费用为1毛9的1分钟和3个电话费用为1毛2的1分钟,1毛9乘以1加上1毛2乘以3,总和就是4分钟打电话所需要的费用。[1]

案例1与案例2中,4名来自不同小组的学生坐在竞赛桌旁进行竞赛,学生1提出问题,学生2回答,学生3和学生4可以针对学生2的回答进行质疑,那就要求学生2必须对此知识点要熟悉了解,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所以,在竞赛过程中,生生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解释,特别像案例2中这样的详细地解释,有利于全体学生达成对问题深入的理解。因此,小组活动竞赛法是一种强调在竞争中合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1] Noreen, M.Teacher Practice and Small-Group Dymanic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Classrooms.The Teachers Role in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Springer US.2007.pp.207-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