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老龄化战略

和谐老龄化战略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框架外寻找新的出路。因此,在上班高峰时段政府取消老年乘车优惠卡符合和谐老龄化的价值取向。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而是成功的老龄化。显然,缺了和谐老龄化这一维度,老龄化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和谐老龄化战略_银发中国: 从全面二孩到成功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拓展战略”还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和融合问题。这样,以帮助老年人接受再教育和再社会化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主旨的“活跃的老龄化”或者说“社会化的老龄化”就成了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含义。年长有时是一种资本,但这种资本也可能被某些老而不尊的人错误地使用。那种尸位素餐、顾而不问却横加干涉的“老有所为”是要不得的。理想的老有所为是个人收益和社会效益能够统一起来的价值实现活动。

(一)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冲突

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很多关心老年人的福利性、优惠性社会政策,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一些尴尬。一个案例是,河南郑州市给老年人发放免费乘车证,1997—2006年8月共发了19万张,不仅增加了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诱发了上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给社会和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上下班高峰期,许多持老年免费乘车证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挤车,引发是否让座之争。一些年轻人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我们这些年轻人起早贪黑,真是上班拖着一身的睡意,顾不上吃饭;下班拖着一身的疲惫,顾不上休息……如果我们让了座,对得起道德,对不起自己;如果不让,对得起自己,对不起道德。”

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表面看来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分享公共交通资源的过程中与年轻人发生了代际冲突。推而广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分享稀缺的公共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2004年,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同保德信金融集团联合发布了引人注目的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报告指出,到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当时人口的总和。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既要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又不至于让年轻人承受过重的负担。但是,老龄人口的激增将大大影响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担忧。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群体意味着老年人口赡养比和老年社会负担的上升。不争的事实是,社会的公共资源毕竟有限,人口年龄结构却在持续老化。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幸福和成功的过程呢?

无论是健康老龄化还是积极老龄化,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有交叉的内容。从老年人口学的角度出发,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是指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健康老龄化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的老龄化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但可能与“社会和谐”构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因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老年人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也就是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命题下,仅仅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解释不了老龄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代际冲突和社会冲突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框架外寻找新的出路。

(二)和谐老龄化: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路径

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关系问题、文化发展问题和制度规范问题。如果说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那么,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则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不仅有助于社会的总体和谐,也必然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和谐老龄化实际上是经济学所描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定义如下:老年人在行使公民权利的时候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甚至增进社会总福利的前提下享受和增进老年人自身的福利。和谐老龄化站在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来思考和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因此,在上班高峰时段政府取消老年乘车优惠卡符合和谐老龄化的价值取向。

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而是成功的老龄化。毫无疑问,成功老龄化是多维度的集合概念,是健康、积极、和谐老龄化的交集。成功老龄化的“实现度”可分类如次:首先,最成功的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集合;其次,亚成功的老龄化则既可以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结合,也可以是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结合,或者是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结合;再次,偏成功的或者次成功的老龄化,则意味着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处在分离和相对独立的状态;最后,不成功的或者失败的老龄化,就是与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无涉的病例性、消极性和风险性的老龄化。

物质的或者经济的供养已不能克服老年人对孤独的恐惧,也不能替代老年人对亲情的期待。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家庭养老“供求错位”问题,说明了代际和谐对于保障老年人福祉何其重要!儿女提供的经济性养老供给与老年父母的非经济性养老需求错位,提出了一个养老供给的有效性问题,说明养老支持可能是负效供给(如啃老一族)、也可能是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如果在农村,儿女能给养老钱应该算是孝顺了,但在城市却有一些老年父母因为孤独而将给了钱但因为忙没有经常性看望父母的“孝顺儿子”告上法庭。社会的变迁导致两代人对“孝”的理解的冲突。显然,缺了和谐老龄化这一维度,老龄化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立场上准确定位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关爱老年人不是偏爱老年人,限制权利不等于剥夺权利。从“以老年人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这是历史发展的方向。老龄社会的制度安排要考虑权利平等与资源有限的矛盾。首先,要承认自由出行是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要尊重老年人的自主选择、知情选择。其次,要明确老年福利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其他人群的感受和评价,要充分考虑代际公正,尽量避免代际冲突。关心老年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老年人为本位。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站在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增进老年社会福利不能损害代际平等互惠的前提性原则。最后,老年免费乘车证的发放使老年人出行更加便利,这可能是诱发郑州等城市高峰期乘车拥挤的一个因素。所以,需要在增进老年福利和减少乘车拥挤、保障乘车安全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机制,哪怕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动态的。在这个意义上,明确规定老年免费乘车证的有效时间段是一个现实的政策定位。如果做不到重新定位政策,也可以在道义上规劝老年人尽量不要在上下班时间外出乘车,以免增加交通拥堵和保证自身安全。

2006年重阳节,北京一个名叫Lisa的外企白领,写了一封千余字的《致北京市老头老太太们的一封信》。这封发表在名为“黑夜の彩虹”博客上的文章,在1天多的时间里点击率就超过了1万多,甚至在11月1日那天登上了某网站的博客首页推荐。这封信如是说:

1.当您行走在马路上,请尽量靠边,靠右边;

2.当您听到身后的自行车铃、汽车喇叭、口头警告时,请及时作出反应对后车进行合理避让;

3.当您过马路时,请留意红绿灯指示;

4.若一定要在红灯时穿越马路,请您留意来往车辆,顺序是先看左、后看右;

5.清晨起早后,为了创建和谐安宁的社区环境,请不要开窗吊嗓子;

6.若有逛公园的喜好,请您切勿在早高峰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7.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请不要以任何手段向车内乘客索要座位,包括口头明示、故意咳嗽及其他肢体暗示;

8.当有乘客主动向您提供座位或其他帮助时,请说谢谢;

9.当您在公共场合遇见任何不合您个人品位的现象比如少女露脐装、年轻人接吻,请不要当众说教;

10.由于触犯上条而引发的争执,请您主动收口;

11.在争执平息后,请您切勿不依不饶;

12.任何场合,请您不要倚老卖老;

13.任何场合,请您不要凭经验主义判断及处理现阶段产生的一切问题和现象,包括社会的和家庭的;

14.在家庭中,请不要过多询问或干涉小辈人的隐私;

15.对左邻右舍的隐私,请您给予最多的尊重,不要以任何形式打听、传播及强行干预;

16.出于对你们身体最大限度的关爱,请于任何时间及场合自备自救药物,并携带注明家庭住址及亲属联络方式的卡片;

17.当与家人产生纠纷时,请切勿采取任何不理智的行为譬如威胁跳楼、离家出走;

18.当遇到陌生人向您打探家庭情况,请不要理睬;

19.请勿以任何形式向外界传播您子女的婚姻及收入情况;

20.若没有当事人许可,请勿自行替子女寻偶,包括向外界透露您子女的照片及联系方式等传播隐私的行为;

21.当您在任何场合遇到国际友人,请不要在其背后指手画脚或作评论;

22.若不能摒弃老观念,请您对当今社会一切现象给予包容和理解;

23.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请首先尊重您自己。

这封信不是空发议论,是有所指的,肯定也还有些问题不在其列。这封信只是一个年轻女子个体视角观照的结果,却是代际文化平等化、多元化的一个事件。笔者并不认为文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有多么普遍,有些问题其实与年轻人也并不构成利益的冲突,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已。多数老人不仅可尊可敬,而且可亲可爱。我们会发现这封信大致提出了以下9条建议:遵守交通秩序、维护社区安静、减少交通拥堵、不要当众说教、不要倚老卖老、不要放大纠纷、宽待新生事物、尊重别人(小辈)隐私、自备自救药物。虽然有些措辞还可以委婉和客气些,但出发点应该说是善意的。至于9条建议所针对的几类问题恐怕从来就存在,今后也不会绝迹。归根结底,是两代人在观念和行为上的某些冲突因为老年人的增多和年轻人的敢言而放大了。理解年轻人,就是理解了新时代。年轻人之所以敢写文章规劝老年人,有一个大背景,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老年人越来越多,同时引发了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分享公共资源中的矛盾冲突。这封信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借了网络科技这个宽广的平台。写文章规劝老年人,不是颠覆而是发展了“顺者为孝”的传统,即“劝者为孝”“助者为孝”“明者为孝”。

过去的代际关系不仅在年龄上是一种纵向关系,而且在伦理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年轻人不能说老年人的不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代际关系在年龄上是一种纵向关系,但在伦理上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横向的关系,年轻人和老年人可以平等地讨论彼此的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某些老年人不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有关。“老”的含义是多重的,真正的“老”既可以是身体上的老态龙钟,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故步自封,但社会不会因为老年群体的老而停止发展的步伐。一些老年人的故步自封、不爱学习、不懂得社会秩序或者以不变应万变等等,都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

对这封信,老年群体有赞成和反对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折射出了“老年群体的差异性”这一命题。老年人不是简单地用年龄一个指标就可以归类的一个群体,其实老年群体是比青少年群体的差异性更大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经历和积淀的更多,并因此产生出实力水平、认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诸多差异。很多老年人自已为什么意识不到这些自身的缺点?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做儿女的,可能会将一些糊涂的老年人当作“老小孩”来宠容,导致习惯成自然。也有一些老年人丧失了学习进取的精神和精力,导致在惯性中生活、在回忆中度日。这封信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唤醒了部分老年人的道德自觉,更明确了老年人作为社会一员的行为规则和道德指向,有助于和谐老龄化的建设。

(三)老年群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社会里,老年群体是最大的公民群体,所以探讨老年群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很有必要,意义深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永恒话题。我们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和谐老龄化的主张,最终则要实现成功老龄化和幸福老龄化。我们不要忘记,老年人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的人口主体。

在传统中,我们有一句话:尊老敬贤。历朝历代的老年人都有很多道德的楷模。老年人之所以值得尊重,不仅在于他们在前老年期——也就是中青年期——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过贡献,而且进入老年之后,很可能因为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而达到新的道德境界。所以,我们说长者为尊,尊者为范。

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人之将终,其行也美。这恐怕是一个规律。为什么呢?分析起来,至少有四个原因值得关注:

第一,老年人的人生阅历。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历和经验,老年人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很多的体味和洞见。他们变得更为宽容、平和和自律。

第二,老年人有闲暇时间。很多老年人退职之后,有很多的余暇可以自由自主支配,通过再社会化扮演一定的新角色,重新发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到了老年了,做人可以作出新的价值和境界。老年人可以描绘更新更美的人生图景。

第三,老年人以奉献为乐。老年人退职之后虽然全部或者部分失去了有报酬的工作,但他们在中青年时期就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却一直主导着他们的人生航向和生活态度。特别是受党教育多年的一些老党员,他们的境界就更高。事实表明,2007年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共同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占70%的获奖老人(其中两位是不到60岁的准老人)几乎都是中共党员。虽然退职了,年纪大了,但是他们以奉献为乐的人生价值观却没有退色,而是坚如磐石。这种价值观是他们成为新时期道德楷模的伦理基础。

第四,老年人的角色权威。无论是老年人自己还是老年人所在的社会和文化,都认为老年人是有权威的。老年人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为老年人群的社会价值。

(1)老年人的文化价值。老年人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到了老年又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他们是活的历史。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化价值因为历史的积累而更高,有些著名知识分子成为国宝级的人物,成为文化的活字典。

(2)老年人的知识价值。知识价值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非洲有一句话赞美老年人:“一位老者的逝世,意味着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我们所倡导的老有所为包括了老年人的知识创造。心理学研究证明,智力的衰退是缓慢的,中国的老话是“用进废退”。老年人在技能层面的价值也很重要,如民间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老工匠就有这样的价值。1930年5月,毛泽东在光辉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第七部分“调查的技术”中谈到调查对象选择时看到了老年人的优势:“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36]

(3)老年人的经济价值。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和续就业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和谐社会的共建者。老年人在老年期依然有经济产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譬如,农村老年人通过自然就业一直劳作到做不动为止,城市老年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这在西方被称为“生产性老龄化”。随着老年人口知识程度和健康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的经济价值也将因之提高。

(4)老年人的道德价值。中国文化有一个遗产需要重新认识,这就是“父为子纲”。父亲和长辈应该成为子孙后代的榜样,为人做事有尺度,纲举才能目张。成功的人生是积德行善的过程。很多智慧的老者深谙其道。他们自觉地通过自身道德的建设和完善走过一生,实现老有善终的终极目的,如“仁者寿”“死而不亡者寿”等古训,其实都是道德的引导,也是道德的实践。

最后有几点建议:

第一,倡导。社会要倡导老年价值,通过道德的建设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成功老龄化和幸福老龄化。老有所为有多个层面,工作为生计,行善为快乐。老年人的道德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评奖也是一种倡导。老年人不仅是小康社会的共享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建者。社会和谐的关键在道德秩序的建设和完善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互助、奉献、快乐的道德,老年人群因为他们的优势可以大有作为。

第二,示范。先进的老年人应该成为后进老年人的道德楷模,也可以成为中青年人的道德榜样。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如何面对老龄化的难题?老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全体公民。道德的示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自律自助、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他们可以是知识精英、文化瑰宝,也可以是草根英雄、平民救星。古人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等等,形成了一种刚健有为、自助助人、德主老年的老年文化。

第三,空间。老年人的道德实践需要机会和平台。社会倡导和道德教化对老年人是有意义的,尽可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成为道德的主人和道德的楷模,道德层面的老有所为就成为社会和谐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

(四)亲吾亲以及人之亲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命题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以及更广义的成功老龄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关注。

促进和谐老龄化的思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文化建设:互爱、互谅、互助、互惠、互赢;二是制度促进:共融、共建、共担、共享、共进。和谐老龄化需要公民的文化自觉和社会的制度规范。“文化自觉”是一种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维护,达到自律效果。“制度规范”是对制度安排的尊重,自觉接受制度的规范性约束,达到他律效果。在政策层面上,可以通过推进和谐社区、和谐邻里、和谐家庭、和谐车厢、和谐身心等建设活动来促进和谐老龄化,进而实现社会的总体和谐。

实现和谐老龄化可以也需要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启迪和支点。“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的本质是恪守“以人为本”。仁者,人也。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这样,和谐的社会图景就会如《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和谐老龄化”命题的提出,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人口老龄化大潮初起的时代“代际关系的冲突与和谐”的话题并赋予其现代性。和谐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处理好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关系。

首先,对年轻人来说,尊老与敬贤是两个层面的态度和行为。年轻人无论是儿女或者晚辈,都应该更多地关心和爱护老年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维护了一种尊老敬贤的文化,实际上是为年轻人的未来培植了一种极其珍贵的道德资源并分享由此带来的福祉。只要不违法不逾矩,该顺从就顺从,能迁就就迁就,空间是很大的。

其次,对老年人来说,在年轻人要求独立的时候要尊重,在年轻人犯错的时候要宽容,在年轻人批评的时候要虚心,在年轻人进步的时候要喝彩。开放乐观的心态、不论得失的恬淡、健康愉悦的生活将成就一个健康、充实和幸福的晚年。年轻人是可爱的,老年人是可敬的;老年是值得向往的,和谐是需要建设的。

在文化层面上,成功老龄化需要构建的是“亲吾亲,以及人之亲”的社会新秩序,本文所提倡的“亲吾亲,以及人之亲”的人际文化,既包括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包括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提出的“后喻文化”对于建设和谐老龄化也有重要启迪,就是鼓励老年人向年轻人学习,以终身学习为己任。年轻人的忠言逆耳也是扩充老年人心量、修正老年人道德的机会。在这个学习化的时代,老年人要继续成为道德的榜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年人的有所作为、老有所成必将进一步加固“尊老敬贤”的文化传统,成为构筑和谐老龄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力量。在笔者的理想中,我们需要的和谐老龄社会大致是这样的:老老人老,幼幼人幼;亲亲人亲,人人和谐。

【注释】

[1]邬沧萍:《健康老龄化的科学涵义和社会意义》,《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2]穆光宗:《有关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辨析》,《人口学刊》1997年第1期。

[3]穆光宗:《人口老龄化中的健康问题》,《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3期。

[4]罗淳:《人口研究与健康》,载张开宁、邓启耀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5]谭晓东主编:《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顾大男、曾毅:《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2期。

[7]郑晓瑛:《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周丽苹:《老年人口健康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9]陈功、宋新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版。

[10]陶春芳、萧扬主编:《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版。

[11]桂世勋:《关注男性人口的健康长寿》,《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12]项曼君、汤哲、孟琛:《北京老年人心理健康纵向(1992—1997年)观察》《北京市老年人的需求与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版。

[13]白恩良主编:《北京市老年人的需求与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版。

[14]《科学家警告早老性痴呆将成为流行病》,《北京晚报》2001年10月18日。

[15]刘贵平、张震:《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陶立群:《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载曾毅等主编:《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曾毅等主编《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18]曾毅等主编:《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89页。

[19]Lawon,M.P.,Kleban,M.H.,Rajagopal,D.,&Dean,J.(1992).Dimension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 in three age groups.Psychology and Aging.7,pp.171-184.

[20]郑晓瑛:《老年人口健康生活质量评价原则的探讨》,《南方人口》2000年第1期。

[21]郑晓瑛:《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2]曾毅等主编:《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23]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6/91,annex.

[24]世界卫生组织编,中国老龄协会译:《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

[25]WORLD HEALTH ORGAN IZATION.2002.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Geneva:WHO.

[26]世界卫生组织编,中国老龄协会译:《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

[27]纪苏:《编者的话》,《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年第4期。

[28]杜鹏:《欧盟的老龄问题与老龄政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0页。

[29]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

[30]麦克阿瑟研究项目采取了各种形式,包括对1000名以上生活幸福的老人进行了8年以上的跟踪研究,从生理和心智方面来预测成功老龄化的因素;对瑞典数以百计对双胞胎进行详细研究,判定遗传基因和生活方式对老化的作用;以实验室为基础,研究老人对压力的反应;对人和动物的大脑老化进行了近12次研究。10年来,研究团体大约2—3个月聚在一起不断对变化着的概念和方法进行讨论,了解各自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并共同分析研究资料。参见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1]在Rowe,J.W.&Kahn,R.L.(1987)重新定义成功老龄化之前,国际上的老龄研究习惯将老年人分成两类群体进行研究,一类是受损的老龄化(impaired aging),另一类是正常的老龄化(normal aging)。但这种分类方法掩盖了功能没有受损的老年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利于我们更精确地了解健康老年群体的特点、行为和价值,也不利于我们制定积极的老龄政策去促进健康、积极和成功的老龄化。因此,1987年,Rowe,J.W.&Kahn,R.L.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区分了“正常老龄化”,即平常老龄化(normal aging)和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从此,成功老龄化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参见杜鹏、[澳]加里·安德鲁斯:《成功老龄化研究——以北京老年人为例》,《人口研究》2003年第3期,第4页。

[32]杜鹏、[澳]加里·安德鲁斯:《成功老龄化研究——以北京老年人为例》,《人口研究》2003年第3期。

[33]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4]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

[35]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6]《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