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千万亿比特是多少

一千万亿比特是多少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神经元记忆信息可以用二进制数单位“比特”来计量。冯·诺伊曼估计,如果人的一生用60年计算,神经元每秒接受信息量为14“比特”。因此语文记忆力是语文智能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因素之一。正因为“复述”是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所以,语文学习中养成对知识材料的反复复述,才可以将识记的东西保持下来。记忆力对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一、一千万亿比特是多少

古今中外,有许多记忆力极强的人。

清代著名考据学家和文学家沈涛,记忆功力惊人,包括《诗》、《书》、《论语》等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他均能背诵得出。他的老师——清代大学者段玉裁十分赞赏他。段玉裁曾为沈涛的书斋撰写《十经斋记》,文中称赞沈涛“其背诵《十三经》如瓶泻水”。能熟悉《十三经》已属不易,更何况“如瓶泻水”般背诵出来呢!

据文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竟能背诵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当他年过八旬,在撰写《回忆录》时,对年轻时的文学活动,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抗战时在西南联大教书,当时条件艰苦,很小的黑板上写不完复杂的演算步骤,只得擦去,但华先生却能丝毫不差地熟记于心,从容地接着演算下去。桥梁专家茅以升能背诵圆周率π到小数点后的100位;而日本索尼公司职员友寄英哲竟能背诵圆周率π到小数点的两万位!

人的记忆力真是个谜!

科学家、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不断地揭示这个谜,发现人的记忆力储量大得惊人。

杰出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在其《计算机和人脑》中,对人脑的思维记忆做了出色的研究。根据他的研究,人脑中每个神经元(大脑皮层脑细胞)相当于一个记忆元,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神经元记忆信息可以用二进制数单位“比特”来计量。大脑中神经元总数至少有1×1010~1.4×1010个,即100亿~140亿个之间。冯·诺伊曼估计,如果人的一生用60年计算,神经元每秒接受信息量为14“比特”。这个记忆储量,可使一个人能够把20亿亿个复杂程度相当于乘法表(一个表包含信息量大约1500“比特”)的对象记住;可以说我们的大脑里容得下三四个美国国会图书馆,而该图书馆是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藏书近2000万册!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在他的《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说:“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他引述我国心理学界的一项研究成果时指出:在同样长的时间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学习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几乎多4倍,比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也多1倍多,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台湾心理学家邹谦在其《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概括了几个记忆的实验研究表明,16岁至18岁,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发展的“全盛”或黄金时代。

因此,每个中学生都有必要了解“记忆”这一心理因素。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充分发挥记忆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记忆呢?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感知过的事物、思索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绪等等,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和感知观察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不像感知那样,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有脑的事物的反映,而是间接地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掌握好语文这个人际交流工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我们的智力,培养我们的语文读、写、听、说的能力,这就要有语文知识作为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语文技能的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靠记忆力。因此语文记忆力是语文智能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因素之一。学习语文的关键一步,就是把学过的语言知识信息能以长期、稳固地保留在头脑中,成为记忆的东西,以便转化为语文能力,同时也获得智力的发展。

学过的语言知识要想保留在大脑中,就要通过记忆心理过程来实现。图2-1展示了记忆过程中朴素联系的三个环节。

图 2-1

在这一记忆心理过程中,瞬时记忆在人的头脑中保持大约不到一秒的极短的时间,又称为感觉记忆。它的范围很广,在一瞬间内保存着全部感觉到的材料,但只是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一刹那的感觉登记,基本上没有储存信息的功能,是很快就会消失的。当然,有的强烈刺激的瞬间记忆也可能长期保存下来,例如一次车祸或某种突如其来迅速降临的打击,就难以在记忆中消失,尽管在瞬间发生,但因为刺激的强度大。短时记忆指在人的头脑中保持1分钟以内的信息的记忆。短时记忆在语文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必须在短时间内记住老师提问的内容,才能把握要领,回答准确。短时记忆的语言材料,如果经过多次的重复、复述,经过大脑的编码,可以被提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上至长达一小时、一日、一月、一年乃至终生不忘的记忆。在语文学习中,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要依靠长时记忆牢固保存来下;否则,就不可能有转化为语文能力的基础。

长时记忆的语言材料经过组织(如分类、归纳、演绎、系统化等),存放于大脑中的过程称为“编码”。当记忆的信息转入大脑,经过“编码”转入长时记忆,叫做识记;识记后再反复编码或复述,就可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这就叫做保持;保持的知识信息在必要时按一定规律提取和输出,这就叫做“回忆”或“重现”。“识记——保质——复现”,是记忆的三个紧密相连的步骤,虽然各有区别,但又是记忆力的不可侵害的步骤。这三个步骤就构成了整个的记忆心理过程。正因为“复述”(或称为复诵)是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所以,语文学习中养成对知识材料的反复复述,才可以将识记的东西保持下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说的复述对记忆的长时保持的形象描述。

记忆是人的智能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我们常常听到同学们慨叹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或者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记不住必须掌握的知识乃至于灰心丧气。其实,对待记忆力这一智力因素,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固然,记忆力具有相当大的先天因素,先天弱智者的记忆力毫无疑问要差些。但是,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后天实践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艰苦的锻炼、刻苦的学习,也能培养出惊人的记忆力。中外历史上,有些名人并非天生的聪明人,甚至最初是公认的“愚笨”者。清代学者阎若璩,幼年读书千遍,尚不能背诵,然而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却写出了《古文尚书疏注》等巨著;曾写出《文史通义》、大器晚成的清代学者章学成,少年时记忆力极差,在私塾里一天读100来字都甚困难,学习远远不及别人,但经过后来的艰苦努力,却成著名学者。据说,达尔文年轻时被称为“低能儿”,拿破仑在学校里是个“庸才”,牛顿在班上考试时是“最劣者”,爱因斯坦读书时也成绩“平平”,甚至有的“不及格”……这些人后来成为大学者、军事家、科学巨匠,都是因为后来孜孜不倦地反复学习,培养和发展了记忆力以及其他心理品质,使他它克服了先天的不足,而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记忆力对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需要理解,也需要记忆,同时要运用成为技能,才可能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课文,只有经过反复地诵读,有的课文甚至要能背诵,才能锻炼语文能力,潜移默化发展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写作,背诵不了相当的文章,恐怕很难将语言运用自如。茅盾先生之所以能成为著名文学家,恐怕与能背诵《红楼梦》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大有关系。巴金先生曾说过他熟读了《古与观止》的200多篇古文,受益匪浅。

学会各种记忆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记忆力,应该是我们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而且是起基础作用的心理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