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百度贴吧粉丝文本再生产的典型路径

百度贴吧粉丝文本再生产的典型路径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外的迷研究中,都将迷视为特殊的受众与消费者。再次,“生产性使用”亦是迷的一种典型消费习惯,包括提及的文本再创造,以及将迷文本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空间改造、生活方式模仿等。但对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影像再生产还未见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下文就迷的生产性消费的方式进行归纳与描述。
百度贴吧粉丝文本再生产的典型路径_亚文化与创造力: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粉丝文化研究

在国内外的迷研究中,都将迷视为特殊的受众与消费者。从受众的角度看,他们是媒介重度使用者和生产性的接受者,与大众媒介文化的普通受众相比,迷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情感去接触与使用媒介,固定的,有规律地、情绪性地投入某个书本、电视剧、电影、音乐、体育或其他流行符号呈现的故事或文本,并且热衷于通过阐释、补充、改写、挪用等方式进行衍生文本的创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是“超常消费者”。首先,迷的消费行为是狂热的、上瘾的,体现为过度与重复的购买与使用行为,并热衷于向人推荐和与人分享。其次,迷是完美、忠诚的消费者,体现为预测度较高的、固定的消费习惯,如一种类似博物馆与图书馆的“馆藏式消费”,通过收藏、展示、仪式化等行为,完成一种类宗教的忠诚情感体验。再次,“生产性使用”亦是迷的一种典型消费习惯,包括提及的文本再创造,以及将迷文本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空间改造、生活方式模仿等。

对于迷的生产性消费行为,众多的迷文化研究者都给予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于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停留于对迷的文本再生产现象进行描述,对再创造的方式与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如动漫迷的文本改写,电影《阿凡达》的文本再生产类型等,缺乏对迷的再生产行为的意义与动机的深入考察;二是停留于对语言文字类型的衍生文本的研究,主要以同人文、粉丝小说等文本的写作为研究对象,如超女粉丝小说分析,哈利比特同人文个案等。但对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影像再生产还未见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以此为突破点,侧重考察互联网上涌现的迷的图像再生产现象的特征,并将这类视觉再生产行为置入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与视觉文化视野,探讨行为的动机与意义。那么,大众媒介与新媒介技术的融合平台下,迷的生产性消费究竟体现在那些具体的方面?这些具体的生产性行为,如何实践上述的各种迷的独特消费体验?下文就迷的生产性消费的方式进行归纳与描述。

一、视觉化阐释:读图与图说

迷群作为阐释性社群,一向热衷于对偶像或文本进行深度的、多维的分析、解读、想象,从而生产出一个具有亚文化特征的阐释性文本体系。在每个迷群中都会有一小撮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意见领袖,他们通常无偿主动地承担着对偶像的符号意义进行深度阐释、另类阐释的工作。其阐释性文本对其他迷的迷情结与活动起着指南与启示的作用,同时对迷社群的形成起着汇聚、结晶的精神向心力作用。本书将迷与迷群置入当代媒介影像文化的视野中考量,其阐释行为也呈现出一定的视觉文化特征,即“读图”与“图说”。“读图”,指迷的阐释对象基本是媒介影像构筑的视觉资源范畴,即对大众媒介提供的影像视觉文本进行观看,进而对视觉符号体系进行解读与阐释,如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想象与理解是基于对影视剧视觉形象的观看基础上的。“图说”,指在进行观点与情感表达时,不自觉、无意识地运用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基本表达方式——图像,如迷群通用的图配文的“盘点”方式。图像不再是文字的补充,反过来,文字成为图片的注解。换言之,迷的阐释始于迷的观看,过度的、重复的观看训练出熟练的、敏锐的、挑剔的、“专家”的眼光,同时,观看的方式影响了阐释的方式,满目的图像景观培养了迷的视觉思维。既然图像是认知世界的重要中介,那么,它也可以用来作为意义表达的重要方式。

笔者在贴吧迷群中观察到大量的“阐释帖”,如各类盘点帖与分析帖。从人物的五官、妆容、服装到气质、性格、命运,从人物关系到剧情发展,从空间场景到道具器物,迷对偶像(文本)的较深程度的了解促发迷的阐释行为。在从凝视发展为品鉴的目光中,这些影像符号得以解码。“红豆爱阿翁吧”是一个在贴吧首页出现频率极高的个人贴吧,它以点评媒介偶像形象的“盘点帖”著称。在其“图楼自曝”“盘点素材”“炫炫美图”“娱乐八卦”“图文并茂”等几个主要板块中,积聚了一千多个精品主题盘点帖(在每个贴吧都有“精品区”,用于存放吧内的精彩内容,使这些可看性较强的内容获得最大的能见度,不至于淹没于大量的口水帖之中)。从这几个板块的名称即可看出,这些盘点帖主要以图片的方式,对明星形象、影视剧造型、服饰搭配等进行归类与点评。其主题的选取往往别出心裁,如明星的长相特征(如女明星的大眼睛、“卧蚕眼”、侧脸轮廓盘点等)、明星的特定造型(如女星的打伞造型、戴斗笠造型、古装造型、婚纱照、旗袍装、鱼美人造型、军装男星造型等)。在这些新颖的观看角度下,从媒介影像中抓取精彩瞬间,用图片的方式凝固,汇聚成“图楼”,吸引着众多明星粉丝的驻足与视线。在贴吧的明星、影视、体育、动漫、游戏、小说这几大分类目录之下,都有许多类似于上述在“红豆爱阿翁吧”中出现的盘点帖,如影视迷们盘点喜爱的人物造型、剧情、场景,球迷收集喜爱的球星的进球姿势,动漫迷收集“萌”的动漫作品、人物、画风、手绘风景,游戏迷在程序之外体验游戏人物、场景、道具的相关图像,武侠迷对金庸、古龙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情节桥段进行盘点,诸如此类,层出不穷。

又如分析帖,亦是比比皆是。如“考据党”热衷于对影视剧、动漫中的场景设置、器物细节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像与史料、现实时空的对比与评价,考证是否考究、吻合还是穿帮、雷人,以此表达迷的对媒介影像生产的欣赏或否定。日本长篇连载动漫作品《海贼王》的粉丝“海迷”建立了一个“海贼分析吧”,聚集了关于作品人物分析、情节推测、场景与器物鉴赏、作品意义与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帖近二十万。迷的阐释欲望向来强烈,只不过在新媒体的技术条件下,迷的表达方式多了些视觉思维,如果说盘点帖体现迷的“读图”,盘点的“图楼”是迷眼中映衬出的媒介影像,那么分析帖则更能体现迷的“图说”,图像承载了大部分的意义,成为阐释的主要方式,甚至无图不欢,没有图像,就没有点击率与观众,文字反而成为陪衬与辅助。小说迷们的分析帖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人物是武侠迷们谈论的常见对象,在对这些美女、英雄、侠客、枭雄等进行分析时,迷常常借用影视剧文本中的人物造型图片来填补文学原著的视觉空白。歌迷们的“歌词配图”创作也是“图说”思维的一个例子。歌迷喜欢精挑细选一张张精致的图片,用于诠释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又如百度首页精彩推荐中曾有一个来自“斗破苍穹吧”的帖子“传奇武将武力排行榜TOP50”,该帖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历史传说中的50位武将形象进行介绍与分析,每一位人物都有图为证。仔细观察这些肖像图,绝大多数都是游戏与动漫中的人物造型,与之互动的跟帖讨论也多围绕这些游戏人物造型而展开,从而远离了文字中叙述的历史与传奇内容。可见,这位喜爱武将与英雄传奇的粉丝以及其同好们眼中的传奇与人物实则是媒介影像构筑的形象,同时,媒介影像也成为他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中介。

盘点帖与分析帖是网络迷群对媒介影像进行阐释的最普遍方式,大众媒介影像经过了迷的凝视与品鉴目光折射,呈现为一个带着独特亚文化气息的图像景观。通过选择性的观看,在对细部与瞬间的凝视中,迷将自己眼中最精彩的影像瞬间提取出来,将影像切片,将时空凝固,用一张张图像作为时空的节点,作为表达不可名状之情的可见之物。这些盘点与分析,不仅包含着迷的过度的、重复的观看体验,包含着迷对影像资料的收集与存储行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截图与复制、编辑与重组、阐释与表达的生产性使用过程中,已经将媒介的影像资源打上了迷的烙印,变成了凝结喜爱和迷恋情感,承载迷的愉悦与意义,表达迷的认同的东西。同时,也会吸引迷群中同好的目光,召唤对迷的体验的分享。

二、自助式复制:手绘与手工

迷作为重度的消费者,会在其日常生活空间中尽可能地实践对所迷偶像(文本)的消费行为,比如,用偶像的海报与照片布置房间,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随身携带偶像的相关之物,模仿和借鉴偶像的形象和装饰品装扮自己等。他们将偶像视觉资源移植到日常生活中,对私人空间甚至是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对自身形象进行塑造,以期与偶像随时随地相遇,并标榜自己作为迷的身份。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化背景下,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消融,“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号混合。”[22]这种将迷恋的媒介影像复制到生活环境与日常用品中,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消费与审美实践,可谓一种典型的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行为。

在视觉文化背景与新媒体技术条件下,迷的这种消费与审美实践呈现出何种新特征呢?如果说传统的迷用于改造身体形象与生活空间的图像与物件资源主要来自于媒介工业的官方生产,是通过专业设计、品牌授权、批量大生产等产业环节制造出来的商品,如偶像的照片和海报,动漫、游戏、电影等流行文本的公仔、文具、饰品等周边衍生物。那么,在新媒体参与式文化熏陶下的媒介迷群中,出现了一种DIY(do it yourself)倾向。粉丝们在消费被他们称之为“官方”生产的商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尝试运用自己的双手和日益普及的视觉技术来复制影像与物件,用DIY之物代替工业商品,作为体验迷之情感的载体。这种DIY式的影像复制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平面的图像的复制;二是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立体的物件的复制。

首先,百度贴吧的迷文化具有浓郁的青春期文化特征,青少年作为ACGN(动画、漫画、电影、轻小说)产业的典型受众与消费者,对动漫与游戏等有着普遍的爱好与狂热。重度的观看体验与群体的审美风尚促使了青少年迷们对动漫绘制基本能力的普及性学习,因此,贴吧中活跃着大批拥有一定绘画能力和美术功底的迷,以及大量的这些迷对喜欢影像的手绘复制作品。最传统也是最典型的手绘复制现象当属动漫迷的同人手绘,从观看的迷发展为创作的迷,几乎是大多数动漫迷的发展轨迹,由此生发出蔚为壮观的“同人文化”。迷们集结同好,研习动漫绘画技巧,对流行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模仿绘制,并且绘制衍生故事,乃至创作原创故事。这种再生产现象已经不再仅仅是动漫迷的专利,用手参与观看的体验,通过复制影像来消费影像,这种体验方式扩散到整个流行文化领域,成为青少年迷们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流行方式。

表现内容方面,从动漫形象到虚拟游戏人物、偶像明星肖像、流行商品影像等,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广告语句式,大有“喜欢它,便要画出来”的将一切迷恋之物复制于纸端之意。贴吧中有一个“汽车手绘吧”,汽车迷通过手绘、鼠绘等方式,对各类豪车、名车等汽车图像进行绘制。在当代消费社会与现代都市生活中,汽车不仅作为代步的工具,而且作为代言的工具,作为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的标签存在时,这些对实物通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迷群阶层通过对汽车影像的复制,表达虚拟占有与影像崇拜的意味。呈现技术方面,从传统的手工绘画到鼠标绘制(迷们称为“鼠绘”)、电脑软件绘图,日益普及与傻瓜化的电脑软件操作使得更多的没有美术功底的迷能加入到模仿影像的行列中来。形式载体方面,从笔尖纸端到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遵循着传统迷将喜见之影像变成手中之物与随身之物的实践路径,用DIY复制的图像填充日常生活的空间,如用于网络空间的身份标签和形象面具的头像、表情、图签,用于现实空间的电脑桌面壁纸、手机屏保、卡片、书签、图章等。在2012年1月7日的贴吧首页精彩推荐中有来自一个dota吧(dota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款单机游戏)的帖子。一个网名叫“25很好很强大”的吧友在帖子中展示自己高中时期在校服上描绘游戏dota中的人物形象。由于画工过硬,班上同学以及其他班的同学纷纷将自己的校服贡献,在他那里定制喜欢的dota形象,帖子也引起了dota迷们的关注,进而同好们开始探讨邮寄衣服给他,让他作画的可能性。这类利用一定的美术功底与电脑技能,对喜欢的影像进行复制,用生产的方式消费影像,并将复制影像挪用、嵌入到日常生活,用于装扮自己的形象与空间,标榜迷的身份的行为,俨然已成为一种风行于贴吧迷群的现象。

如果说绘画的方式实现的主要是对影像的平面模仿,从影像到影像的复制生产,那么,迷的手工则是致力于对影像的立体复原,从影像到物件的复制再造。手工DIY文化是一种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逆向潮流。机械工业与电子信息技术带来了高度自动化的文明,但机器取代人工,电脑代替人脑也带来了各种文明病,对手工的复兴可谓是生活在高度自动化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寻求前工业时代的缓慢哲学的反向时尚。当这种提倡自助的文化主张与强调对媒介文本进行挪用与再生产的粉丝精神相遇,便滋生了迷的DIY行为。在百度贴吧上,展示迷的手工创意与作品的帖子频频出现在首页推荐,拥有较高的点击率与关注度。贴吧首页有个“贴吧达人”的推荐栏目,展示各种生活创意与奇人异事,榜上有名的大部分是此类手工创意帖。这些擅长手工制作,用DIY方式将媒介影像复制为实物模型的迷也受到迷群的欣赏与崇拜,被命以“帝”“牛人”“达人”等称呼。例如,网友“上帝0粗茶淡饭”用筷子作为材料,参照三国游戏中的武器造型,仿造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吕布的方天画戟、赵云的追风亮银枪等四把三国名将的兵器模型,被吧友们称为“筷子帝”。诸如此类,利用常用材料或废弃物品,将迷恋的媒介形象复制为物件模型,俨然成为青少年迷群中一种流行的迷行为。传统迷的收藏行为是重复购买在品牌授权模式下商业化规模生产的“官方”衍生物品,是以经济能力为支撑的体验式消费,而DIY的迷行为则是手工作坊式的、未批量复制的、限量版的,不仅更经济地获得凝固媒介影像的物件,在自助的过程中更是将迷的个人情感与时间凝结在物件中,是更能体现迷的创意与才华的实践行为。用一次性筷子做出《海贼王》中的“索隆”与“鹰眼”所使用的刀具模型,用软陶捏制仙剑游戏中的人物造型,自制《阿凡达》中的武装直升机,用树枝仿造哈利·波特的魔杖,用布料缝制《蜀山传》中林青霞的服饰,用传统的剪纸艺术来复制创作游戏动漫形象……迷的手工热情与动手实践成为贴吧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除频繁出现在各类以偶像或流行作品为主题的贴吧中的手工作品外,还有专门的各类“手工吧”“手办吧”“DIY吧”等迷群,手工文化与迷行为在这里汇聚融合,展现为一种崇尚自助与创意的文化精神。

在“海贼王”主题的贴吧中,有一个专门展示“海迷”的手工创意的栏目,其间活跃着一个擅长用废弃塑料复制《海贼王》中的海盗船模型的海迷,他用泡沫塑料、裁纸刀等简单工具与材料复原了剧中的若干海盗船。这位海迷展示自己的杰作,也分享制作的过程与心得,他在帖纸中讲述的“万里阳光号”模型制作由来颇有意味:因为与女友分手,为了纪念这段恋情,特为同是“海迷”的分手女友制作这一船模,作为分手礼物。当三个月时间过去后,精美的作品打磨完成,同时这件“手工活”也给予他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裁纸刀与泡沫塑料的切割与拼接过程中,感情波折带来的阵痛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创造实践的成就感。这个小小的例子也许能折射出贴吧迷群热衷手工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手工的妙处在于过程的体验,如果说官方的公仔、模型等批量复制的衍生物提供的是标准化的凝结影像与观看记忆,那么迷的DIY作品凝结的是迷的私人时间与个性化情感,凝结的是造物过程的快感体验。在消费社会与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参与式的创造体验行为成为一种反向补充:当消费逻辑包罗一切时,万物皆商品时,迷的手工作品展现出一种去经济化的特质;当媒介影像与现实空间边界消融,现实世界不断向影像世界转化,并且人类记录、反映所观所见图像的媒介由自身性转向机器性时,这种用手这个自身媒介参与视觉体验的行为,展现出一种在虚拟影像时代对实实在在的物品的逆向追寻,一种对缺乏的、逝去的前工业时代手工制作的怀旧渴望。

当我们在为泛滥的媒介影像文化造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丧失而痛心疾首时,也许迷的此类用双手参与的观看与表达的行为能提供一些启示:迷通过手绘与手工进行的或平面或立体的模仿复制行为,蕴含着强烈的创造冲动与创新精神。“汉服吧”曾有一个精品帖,呈现了一个迷将爱好与专业结合的例子。几个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汉服迷,用丝绸、真丝织锦等材料,对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的一件服饰文物进行专业的复原,并以此作为一门课程作业顺利通过考核。向来格格不入的通俗流行时尚与专业知识体系,在这个小组合作的手工复制作业中得到了化解与融合,形成了正向叠加的放大效应。正如这个课题小组的一个成员的体会:“这或许是一种新的品味历史的方式,过去我们去了解历史或许是通过阅读文字来进行,而这次我们是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整理,还原成视觉上的形象来实现这一点的。这既是对文字的有效补充,也是一种更加感性的读史方式。而古代服饰的复原还可以为我们现代的服装发展和设计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的借鉴。”[23]当着迷的情结成为创造的驱动力,当迷的创意突破亚文化的范畴,便会产生反馈流行文化产业与社会主流时尚的能量。微型的亚文化创意与生产如何与巨型的商业文化与产业生产互动?这个问题将在本书的第五章得到进一步探讨。

三、跨媒介转译:拼贴与拟像

迷挪用媒介文本提供的符号性原材料,进行二级文本与新的意义的生产,向来是迷研究关注的重点。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指出的主导的、协商的和对立的三种受众解读文本的方式,从米歇尔·德赛图(Michel de Certeau)描述迷以挪用拼贴与权宜使用作为解读策略的“盗猎”模式,从约翰·费克斯提出的迷对原始文本进行积极重构、构筑意义与愉悦的“文本生产力”,到亨利·詹金斯继承和发展德赛图观点的《文本盗猎者》,都能找到学者对迷的文本再生产行为的关注与解读。对于迷创造二级文本的路径与类型,学者也有相应考察与归纳,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詹金斯列举的电视迷改写电视节目的10种方式[24]:补充内容、扩展电视剧的时间表(创作出为人物等提供历史背景的各种短文、短篇故事、小说等)、重新聚焦(例如使无足轻重的女性或黑人变成中心人物)、重新调整道德原则(例如坏蛋变成好人)、转变类型(科幻小说中的任务移植到浪漫小说中)、交叉(一个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被引入另一个电视节目)、人物变位(被赋予新名字和新属性的人物在新的故事环境中重新定位)、个性化(作者本人介人电视节目中)、情感强化(作者让深受喜欢的角色经历感情危机)、色情化(探索角色生活的色情方面的故事)。然而,这些传统的迷研究在考察迷的衍生文本时,主要是以粉丝小说(同人文)为分析对象。当新媒体提供了更为普及的、非专业化的视觉生产与传播技术平台时,迷的再生产内容从传统的文字叙事扩散到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文本。遵循传统研究的路径,在网络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迷的视觉符号挪用与多媒体文本再生产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下文将对贴吧迷群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视觉符号转译行为进行归纳与描述。

首先,是影像的拼贴。迷以大众媒介提供的影像资源为原材料,进行融合混搭、加工处理,生产出各种表达迷的特定趣味与含义的衍生影像文本。这类视觉再生产在整个网络文化中是一种流行现象。由于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的日益便捷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开放,互联网上涌现出一批擅长视觉生产与传播技术的“族群”,如擅长使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片的裁剪、修改、拼贴等加工的“P图党”(对图片的处理加工也被称为PS);利用抓图软件,在动漫、影视剧视频、游戏程序等视觉资源中抓取图片或视频片段,为我所用的“截图党”;运用Movie maker、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影像剪辑,制作表达强化情感或另类情结的MV、主题花絮、恶搞短片的“剪辑党”;运用cool edit pro等音频处理软件进行模仿配音、恶搞配音,对经典视觉影像进行新的配音诠释的“配音党”。诸如此类,种种“技术党”利用网络上唾手可得的免费软件、轻松易学的影像处理技术和开放便捷的传播平台,在享受着影像的饕餮盛宴同时,还进行着影像符号再编码与再生产的狂欢。由于网络上各种亚文化的交叉性与重合性,贴吧迷群中也活跃着大量上述“技术党”的身影。这些拥有技术资本的迷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素养,对所迷恋的偶像或文本资源进行影像再生产,为迷群提供着具有标准示范意义的阐释性影像文本,为其他的迷提供着可供观看与使用的衍生影像资源。如将偶像的剧照、写真等肖像图片进行PS处理,拼贴到特定的场景空间画面中;或截取偶像的某个动态影像片段,用于在网络迷群中进行表达与交流,标签自己迷身份的“图签”;或剪辑影视剧、游戏、动漫作品中的影像画面,拼贴重组,制作成MV或叙事短片,表达对某个偶像形象、某个故事文本、某段人物关系的喜爱与迷恋;或将不同文本的形象与画面进行混合拼贴,形成具有后现代风格的新文本……几乎每个以偶像或特定媒介文本为主题的贴吧中,都有一个图片栏目和一个视频栏目,集中存放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其间呈现的相当一部分资源当属这类运用媒介图像与视频为原材料进行的拼贴式创作的衍生作品。这些视觉作品同样遵循着传统迷研究在分析粉丝小说时归纳的典型路径:有遵循媒介文本原意的情感表达,有为反派人物翻案的,有重新发掘边缘角色的,有另类解读人物关系的。网络流行的说法为“couple”,即配对,如发展斜线关系(西方粉丝小说中描写同性角色之间恋爱关系的类型,由于通常在两个主人公的名字之间用斜线隔开,故而得名,成为描写同性角色恋爱关系的粉丝小说的代名词,“斜线”的解读与审美倾向在东西方的粉丝文化中都是一种典型现象,尤其是在女性粉丝的文本解读与衍生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当然,更不乏那些打破时空与文本界限,充满无厘头与恶搞精神的衍生创作。用PS技术可以让名侦探柯南、《海贼王》中的海贼们进入三国杀游戏;通过镜头的剪辑拼贴,可以把武侠电视剧《逆水寒》演绎为男主角戚少商与反派男一号顾惜朝之间的同性之恋,把《七侠五义》诠释为展昭与白玉堂的“猫鼠之恋”,将《少年包青天》讲述成少年包拯与公孙策的爱恋故事;通过配音与影像的重新对接,可以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影像拼接成任意流行歌曲的MV,并称之为“万能的红军”,一个叫“淮秀帮”的配音社群可以将《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剧改编成新闻播报或广告片段。

在这些对影像符号资源进行拼贴式挪用的行为中,迷扮演的角色身份与传统迷在进行文本的语言解读时一样,即米歇尔·德赛都描述的“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的盗猎者[25];即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描述的“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不受永久的财产权所束缚,不断向其他文本挺进,挪用新的材料,制造新的意义”的游牧民[26]。面对大众媒介提供的视觉资源,迷先将影像打成碎片,然后根据自己的蓝图将其重新组合,从已有的材料中抢救出能用来理解个人生活经验的图像与影像片段,创造出能够表达自己独特解读与意义的视觉文本,并在这个拼贴的游戏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大量此类视觉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汇聚成为符合特定迷群审美规范的影像景观,在亚文化层次引发新一轮的观看流行。

其次,贴吧迷群还盛行另一种影像符号的转译行为,即将一切印象、情绪与观念进行视觉化表达的冲动,笔者称之为“拟像”。活跃于各迷群间的“手绘党”“插画党”可谓这种“拟像”再生产的典型。他们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借助手写板、鼠标、绘图软件等,将大众媒介提供的影像、文字符号资源转译为打上迷群审美烙印的视觉形象。如果说PS图片、剪辑视频、恶搞配音等行为主要是以媒介提供的影像资源为材料,在打散、拼贴与重组中进行意义的转译,生产出符合迷群亚文化语境的意义。那么,“手绘党”“插画党”热衷的则是对媒介文本的表现形式进行转译,生产出符合迷群审美规范的视觉形象。前者强调符号意义的转译,后者侧重符号形式的转换。

这类转译符号形式的再生产行为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将文字符号转译为影像符号的倾向,粉丝们热衷于为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或热门网络小说配图,为着迷的文学人物、历史人物等设计肖像与服饰造型,将文字构筑的场景空间、器物道具等转换为可以直观体验的视觉形象。《水浒》迷绘制了各种风格的水浒一百零八将形象;网络玄幻小说《斗破苍穹》的粉丝们寻找能够诠释小说中人物气质与风格的明星肖像,或用画笔与鼠标将小说人物凝结为想象中理想的肖像图像,甚至将小说改编为漫画,用熟悉的卡通风格、蒙太奇手法来体验小说的叙事;言情迷们剪辑商业影像为言情小说制作MV,在视觉观看中强化对理想人物与情感的体验;流行歌迷用精美的摄影图片诠释歌词的意境,并流行手写歌词,将歌词本身变成书法的图像,将听的体验转化为看的印象。诸如此类,彰显了媒介粉丝们的影像化表达冲动。在视觉文化的浸染下,图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与他人交流以及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媒介提供影像资源的同时也培养了图像表达的思维方式。于是,将不可见的想象转变为可见的图像或影像,成为迷体验的重要路径。百度贴吧有一个主题叫“拟人吧”,借助“拟人”这一修辞的含义,表达了粉丝们将各种非人类的形象、抽象的理念转译为相应的人的形象的努力。如“朝代拟人”,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印象设计为具有不同个性与气质的卡通人物形象;如“节日拟人”,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转换为一系列的个性化虚拟人物形象。又如“植物拟人”“器物拟人”“动物拟人”等,从物到人,抽象的、非人的都可以转化为人的形象,用人的形象进行观看、体验与表达,与世界的关系转译为与虚拟的人的形象的交流。

二是不同风格的影像符号体系之间的互涉与转译。如果说上述第一个层面是粉丝们将不可见之物变成可见之物的努力,那么,这里的影像符号体系之间转译可以说是他们将可见之物变成喜见之物的尝试。在以影视剧作品、偶像明星肖像为代表的复制影像与动漫、游戏作品为典型的虚拟影像之间,在充斥着戏谑、拼贴、消解等后现代气质的网络文化熏染下,迷凭借着一股子越界与整合的冲动,进行着互涉的影像转译与再造,随心所欲出入自如。电影迷、电视剧迷将由真人明星演绎的影像转译为漫画、动画作品,将真人偶像卡通化,将现实影像虚拟化,如卡通版的新白娘子传奇等。反之,动漫迷、游戏迷则积极地在媒介影像图景中寻找着能够诠释虚拟形象的真人偶像,例如为动漫作品寻找贴合的真人版形象,为网络游戏匹配风格气质吻合的明星代言人等。迷文化层面的这种转译现象与宏观ACGN产业的运作模式产生呼应,在强调传媒融合和整体性互动体验的文化产业运作中,小说、漫画、动画、影视等各文本形式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转换与融合,小说改编为电影,电影翻拍成电视剧,小说、漫画改编为动画,影视、动漫改编为游戏,媒体形式间的互融互补有一种倾向性:即朝着更完美更仿真更立体的视听体验与参与互动方向流动。粉丝的视觉再生产实践也在模仿着商业文化的这个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