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摆轮游丝系统的装配

摆轮游丝系统的装配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带开口的圆内桩,开口弹性槽造成了摆轮游丝系统的不平衡。然而,由于有内桩存在,内端曲线使游丝中心偏离阿基米德螺线中心。摆轮游丝组件装入机芯的工序,习惯称为拉幅工序或搭摆工序。为减少快慢针对等时性的影响,应尽量减少这一间隙。这是由于快慢针的作用是改变游丝的实际工作长度,调整走时的快慢。所以快慢针距离活动外桩环越远,调节范围越大,对实际工作长度的影响越大,对摆轮游丝系统的周期的影响也越大。

摆轮游丝系统装配程序如下:

1.摆轮检验要求

(1)摆轮端面跳动不大于0.02mm;

(2)保险圆盘径向跳动不大于0.01mm,圆盘钉不垂直度不大于0.01mm;

(3)轴尖不得弯曲、生锈或碰伤,距轴颈2/3一段内不得有划痕,轴颈端面应平整,轴颈圆弧R应小于0.01~0.03mm;

(4)摆轮不得有斑点、波纹及粗糙度高等现象。

2.静平衡要求

允许不平衡量一般不超过8μg·mm。

3.游丝截长要求

游丝圈数和卷进角应满足设计要求,而且不得破坏游丝的螺距和平面度。

截长后的游丝可在投影仪上用玻璃样板抽验其圈数和工艺卷进角,几种国产手表圈数和卷进角如表9-6所示。

表9-6 国产手表圈数和卷进角

4.摆轮分档要求

摆轮按转动惯量不同,在摆轮分档仪上进行分档,国内各厂一般采用20档。

5.游丝分档要求

游丝按游丝刚度不同,在游丝分档仪上进行分档,其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装表试验来确定,亦即将最小档次和最大档次的摆轮分别配上游丝,用改变长度的方法,保证装表后的快慢合格。然后再把快慢合格的游丝取下来,在游丝分档仪上测出它们的数值,并将其数值之差除以20获得档距。

6.摆轮、游丝匹配要求

将分档后档号相对应的摆轮与游丝配合在一起,即转动惯量大的摆轮与刚度大的游丝相配,就能获得所要求的振动周期,此振动周期与标准周期略有出入,但已可以通过快慢针来进行调整。

7.压游丝的要求

上述摆轮游丝的匹配是压游丝的第一步要求,此外,还有游丝外端方向的要求,如图9-9所示。摆轮中心与圆盘钉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外桩径向线的夹角为αα角为消除偏振后的外桩位置。

图9-9 α

不同机芯,α角有不同要求,如表9-7所示。

表9-7 α

压游丝时还要注意不要引起摆轮变形,以免破坏摆轮的平衡。

游丝内桩与摆轴托台要有一定的轴向间隙,以利拆卸。但此间隙不能过大,以免游丝与其他零件相擦。

8.外端曲线形成要求

在打弯仪上一次形成外端曲线,外端曲线有两种,一种如图9-10所示,又称“双S”曲线,另一种如图9-11所示,又称“单S”曲线。

图9-10 外端“双S”曲线(双弯)

图9-11 外端“单S”曲线(单弯)

工艺上必须使得AB的半径为RBCR′,以保证游丝不产生偏心,并在快慢针内外夹中均匀荡框。

已成型的游丝各圈应在平行于内桩端面的同一平面内。

9.打预钻孔要求

对带开口的圆内桩,开口弹性槽造成了摆轮游丝系统的不平衡。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内桩弹性槽对面的摆轮轮缘侧面上,用钻头钻一个小孔,使摆轮去掉一部分质量。钻孔的深浅视摆轮大小而定,摆轮越小,钻孔越深;反之钻孔则浅,钻削量大小要通过试验确定。

10.内圆内平要求

游丝形状为阿基米德螺线,游丝内端应在游丝阿基米德螺线中心。然而,由于有内桩存在,内端曲线使游丝中心偏离阿基米德螺线中心。由第三章可知,游丝偏心量为0.02mm时,手表可能产生最大日差为13s。为了消除和减少这种影响,应对游丝内端曲线进行修整,简称内圆修整,游丝几何中心与摆轴中心的同轴度偏差一般要求不大于0.03mm。

游丝内端曲线各圈应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内桩上平面平行,简称“内平”。

内圆内平的调整:内圆内平的调整又称修圆调平,一般是先修内不圆,后调内不平。

修内不圆是以内桩外圆为基准,调内框第一框的偏心,镊子钳夹在游丝内端引出处5°~15°的范围内,根据偏心程度拨开或拨拢,使内端起点到第一框终点的360°内曲线保持阿基米德螺线的形状,每转过90°,半径向外扩展1/4螺矩,如图9-12所示。

图9-12 内圆修整

调游丝内不平,也是对游丝第一框而言,是使其与内桩上平面平行。而游丝各圈应在同一平面内并与摆轮轮缘平行,若游丝第一框不与内桩上平面平行,则用镊子钳揿或抬内端引出处15°~30°的范围内游丝,但调平时不得破坏圆度。

当装摆之后,可上几把发条,让游丝工作,观察靠外四圈,必须展缩均匀,不允许波浪抖动及倾斜,如抖动过大,必须卸下摆轮,再对游丝内框进行修圆调平。

11.拉幅要求

摆轮游丝组件装入机芯的工序,习惯称为拉幅工序或搭摆工序。这道工序的任务,是把摆夹板部件连同摆轮游丝组件一起装入机芯,然后拧紧夹板螺钉,对该工序的操作有以下要求:

(1)摆轮部件的轴向间隙为0.02~0.04mm。间隙过小会增加摆轴轴榫的运动阻力,使摆轮摆不起来。轴向间隙过大,有可能使摆轮轮缘擦外桩或擦叉夹板,甚至使圆盘钉与擒纵叉喇叭口脱开或造成停摆。轴向间隙的调整可以采用调整主夹板的下防振器位置(不允许带摆轮调整)的方法,也可以用挤坑的方法调整。

(2)摆轮轮缘的端面跳动不大于0.02mm,端面跳动过大,破坏了摆轮组件的平衡,影响手表的走时精度。

(3)游丝内圆同轴度,一般要求不大于0.03mm(三角内桩一般不大于0.02mm)。由于安装造成的外圆偏心一般不大于0.08mm。

当游丝外圆偏心过大时,装入机芯,可以看出游丝最外面的三四圈螺距是不均匀的。在同样的偏移距离下,最好让游丝往里偏(偏向秒轮部件),而不要往外偏,以免使游丝擦外桩。外圆偏心是由游丝外端曲线成型工序和粘桩工序操作不当造成的。

(4)游丝在内外夹(双内夹)中的间隙要均匀,约为游丝厚度的1.5倍,并且在两夹中间均匀荡框。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个摆轮,游丝工作长度缩短,周期缩小,手表走快;工作长度增大,周期增大,手表走慢。而游丝夹的作用就是拨动快慢针来改变游丝的实际工作长度。游丝贴在内夹(或外夹)上,相当于游丝工作长度缩短,手表走快。游丝在中间位置,相当于游丝变长,手表走慢,显然,摆幅大时,游丝贴内外夹的时间长;摆幅小时游丝贴内外夹的时间短。这样,游丝均匀荡框会使手表在小摆幅时走慢。内外夹间隙越大,游丝在两夹中间的时间越大,对等时性的影响就越大。为减少快慢针对等时性的影响,应尽量减少这一间隙。然而间隙小了,操作困难,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例如,SZ1,SM1型机芯是选择高摆幅(大于220°)下校表检验,两夹间隙若过小,游丝可能被夹住,在拨动快慢针时,很容易破坏游丝外端曲线形状。实践证明,两夹间隙约为游丝厚度的1.5倍较为适宜。

另外,摆轮游丝系统在平衡位置时,游丝应该处在两夹中间位置。此时,游丝起跳角为0°。如果游丝不在内外夹中间,而是贴内夹或贴外夹,那么,旋转摆轮,当摆轮转到某一角度时,游丝离开了内夹(或外夹),摆轮所转过的角度叫作起跳角。起跳角越大,说明游丝贴内夹或贴外夹越紧,均匀荡框情况越差。摆轮的起跳角一般控制在70°以内,也就是要求游丝在两夹中均匀荡框。均匀荡框的游丝在展缩时,内外夹对实际工作长度的影响是相等的。因此,也就减少了对手表等时性的影响。如果起跳角偏大,会使游丝出现弹内夹或弹外夹现象。在机芯平放时,此现象对等时性影响不大,可是,当机芯立放时,摆幅大,游丝还能荡框,而摆幅小,游丝就贴在内夹或外夹上,使手表走快,这就破坏了手表的等时性。

(5)快慢针与活动外桩环的夹角应在40°~80°范围内。这是由于快慢针的作用是改变游丝的实际工作长度,调整走时的快慢。所以快慢针距离活动外桩环越远,调节范围越大,对实际工作长度的影响越大,对摆轮游丝系统的周期的影响也越大。尤其当游丝夹间隙过大时,这种影响就更加明显。因此,快慢针到外桩的距离越小对走时越有利。为了使快慢针有一定的转动范围和便于操作,快慢针又不宜距外桩太近,所以一般控制在40°~80°之间。

(6)游丝各圈应在平行于摆轮平面,即垂直于摆轴的同一平面内。

机芯校表检验是用校表仪来测定机芯在各位置的走时日差(即瞬时日差)。

机芯校表时选择的摆幅大小是根据各表厂的具体情况确定的,SZ1、SM1型机芯是选择高摆幅(大于220°)下校表检验,ST5机芯是选择低摆幅(小于220°)下校表检验。检验时,一般要求对机芯的6个不同位置进行检验,校表检验的具体条件及标准见表9-8所示。

表9-8 几种和机芯校表条件及标准

为了得到准确的校表摆幅,给动平衡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必须准确地掌握上条圈数,以达到所要求的摆幅值。最理想的方法是用摆幅仪来测量摆幅值。但在大量生产中,测摆幅效率很低。因此,对同一种型号的机芯采用控制上条圈数的方法来控制摆幅值。例如:

(1)SZ1机芯在高摆幅下校表,上条圈数为满条后走时15~30min,其摆幅值基本上能达到270°左右。

(2)ST5机芯在低摆幅下校表,要求摆幅值为180°~220°,上条圈数为条轴转1.5圈,此时摆幅能基本满足校表要求。

手工上条是控制摆幅值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但往往因人而异,极不稳定。采用上条器上条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能自动控制上条圈数。当达到所要求的上条圈数时,立刻自动停止上条,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得到所需要的上条圈数,保证校表时音迹线条能准确地反映出机芯存在的问题。

此外,校表时还要注意:

(1)机芯校表检验,拨动快慢针或活动外桩时,快慢针与活动外桩夹角应保持在40°~80°范围内,超出范围为不合格。

(2)每个位置的校表时间不宜过短,以免由于位置的变换,尤其是由水平位置变换到垂直位置时,机芯摆幅变化较大,当摆幅还没有稳定下来时校表,校表记录的音迹线条是不准确的。所以,各个位置校表时间一般掌握在30s左右。

(3)校表仪记录下的两排音迹线条,分别表示摆轮游丝振动的两个半周期的走时状况。如果两个半周期相等,所记录的音迹线条几乎是一条线。在不影响机芯走时的情况下,一般要求音迹线条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mm。

1.调整方法

首先将带摆轮游丝系统的摆夹板从机芯上取下来,然后根据机芯四个垂直位置校表记录的音迹线条的快慢,从调整方位示意图上找出摆轮游丝系统的偏心方位,用钻头在摆轮轮缘的相应部位钻削掉一部分。低摆幅调整是在摆轮相应机芯走慢的部位钻削,而高摆幅调整则在相反的部位钻削。钻削量的多少是根据机芯走慢(或走快)的程度,凭经验来决定的。因比,往往需要反复钻削多次,才能消除位差,但注意钻削孔最多不得超过3个。

2.注意事项

(1)在进行调整操作前,一定要全面检查摆轮游丝系统的装配质量,如有不符合工艺要求处,则首先应对摆轮游丝系统进行修整,使其达到工艺要求,再重新进行机芯校表,然后根据校表记录的音迹线条进行调整操作,以便全面保证机芯的走时质量。

(2)根据音迹线条,准确地判断机芯发生故障的部位。属于摆轮游丝系统的不平衡造成的位差可按调整方法示意图进行钻削调整。属于其他故障造成的位差,则应区别对待。如当擒纵机构保险间隙过小时,音迹线条可能显示出很大的位差。又如机芯不洁或有布毛擦摆轮轮缘,音迹线条也有可能显示出位差来。这两种情况,切不可采用钻削摆轮轮缘的方法进行调整,而要仔细分析,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

(3)在钻削摆轮轮缘时,摆轮要拿稳,放平,并防止钻头打滑,以免损伤摆轮或游丝。钻削孔最多不得超过3个,钻削一定要准确、仔细,切不可将铜屑掉入机芯。

(4)有的机芯可能需要进行多次调整,在反复调整的过程中,均不得破坏摆轮游丝组件的装配质量,尤其是游丝的圆度、平面度、起跳角等。

摆轴轴承的点油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在装摆轮游丝组件之前用油笔将表油直接点到防振器的托钻上。这种点油方法效率高,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但稍不注意,防振座孔的周围容易沾上表油,不利于摆轴及轴承的清洁,影响长期润滑效果,从而影响手表的长期稳定性。

第二种是先取下防振器的防振碗和托钻,用油笔将油点在托钻的平面上,然后用镊子将防振碗扣在托钻上,再一同装入防振座中。用这种方法点油,表油不易流散,对手表的长期稳定性有利,但生产效率比较低,并且要求操作者有熟练的技术。

摆轴轴承油量的大小一般掌握油珠直径为托钻直径的1/3~1/2为宜,如图9-13所示。

图9-13 摆托钻油量示意图

点油时要细心,摆轮游丝上不得沾有表油,即使沾上极微量的表油,也会影响游丝的同心展缩,或使游丝粘连在一起,直接影响振动周期,使表的快慢发生激烈的变化。

游丝截长,摆轮和游丝分档,是周期粗调,为了达到精度要求,还要进一步调整快慢针,一般调整范围为10~15min。拨动快慢针时,动作不要太猛,以免破坏游丝的外端曲线的形状。

机芯检验是机芯装配质量的总把关工序,对成品表质量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芯检验的重点是检验摆轮游丝组件的装配质量及点油的质量,具体项目如下:

(1)游丝在内外夹中均匀荡框,起跳角应满足工艺要求,一般要求小于或等于70°。

(2)内外夹间隙或双内夹间隙最好为游丝厚度的1.5倍。

(3)游丝外端曲线与游丝外圈第二圈,不可有明显可见的不同心。

(4)摆轮上下钻的油量应适宜,油珠直径一般为摆托钻直径的1/3~1/2,并不得有流散,不洁等现象。

(5)叉瓦油量应适宜,叉瓦冲面、锁面、擒纵轮齿的冲面上应有可见的油迹,而非工作面不得有油。

其他综合检验项目有:

(1)各润滑部位(传动轮系上下钻油穴以及上条拨针等部位)油量适宜。

(2)机芯各部位不得有布毛、脏物等不洁现象。

(3)螺钉不得翻口,夹板不得有划伤,宝石轴承不得碎裂,零部件不得有锈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