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宝宝总是很黏人

为什么宝宝总是很黏人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芸菲在家里是这样,到了外面,更是黏人黏得不得了。妈妈心里真是急啊,怎么改变这个黏人的小家伙呢?这也是一直畅畅为什么这段时间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芸菲的表现和畅畅有所不同,也更为有趣,但也容易引起家长的烦躁。一两岁的宝宝还无法将“独立”和“失去妈妈”两者很清楚地区分开来,在宝宝眼里离开妈妈是件非常不幸的事件,家长要接受宝宝因为分离,因为陌生带来的“黏人”与哭闹。

成长故事

镜头一:

畅畅四个月大的时候妈妈上班了,畅畅由奶奶和保姆阿姨一起照顾。在奶奶和保姆阿姨的精心照顾下,畅畅长得可结实了,聪明可爱,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爱笑的壮小子。不过十五个月大的畅畅最近有些不一样,特别恋妈妈,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畅畅就只找妈妈,片刻也不离开,晚上困得都睁不开眼了,还时不时睁开眼睛找妈妈,只要妈妈不在身边立刻哭闹不止,搞得妈妈很头疼。妈妈觉得要改变畅畅的这种情形,需要坚决的态度,奶奶说没事,小孩子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到底是严管还是由着孩子,一直和谐相处的妈妈和奶奶产生了矛盾。

镜头二:

妈妈看芸菲自己玩得十分投入,于是悄悄起身,准备去忙点家务。芸菲仿佛长了第三只眼似的,妈妈还没迈出两步,就不依不饶地嚷嚷起来:“妈妈不走,妈妈不走,妈妈陪。”妈妈只好停下来陪着芸菲,好多时候芸菲都是自己跟自己在玩,并不搭理妈妈。可每次只要妈妈想起身离开,芸菲总能很聪明地发现妈妈的企图,并想将妈妈留在自己的身边。芸菲在家里是这样,到了外面,更是黏人黏得不得了。妈妈心里真是急啊,怎么改变这个黏人的小家伙呢?

观点一:孩子黏人是不好的习惯,要纠正。

观点二:孩子都黏人,大了就好了,不用纠正。

故事解析

刚出生的宝宝由于自身尚不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被妈妈和家人照料的状况中,必然会形成对照料人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宝宝与妈妈或是奶奶/外婆之间温暖、亲密且割舍不断的关系,正是亘古连绵的亲情的表现。宝宝在依恋着妈妈,妈妈(包括爸爸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在“恋”着宝宝。好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受,刚离开宝宝没多久,就开始想他了,这是大人思念宝宝的一种体现,而这样的情感互动,也让宝宝越来越喜欢这个“家”,越来越依恋家中照料他的人,当宝宝感受到要和照料者分离时,有些敏感的宝宝会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出现不愉快,甚至哭闹的情形,这也是宝宝情感发展的一个进步阶段。

宝宝大概在6个月大时,如果跟已经建立起依恋信任关系的照料者分开,会有紧张不安的情绪出现,或者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分离焦虑情绪。对遇到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排斥与恐惧,则称之陌生人焦虑。两种情形所产生的焦虑都会让宝宝产生很不安的感觉,一般在5~6个月的时候显现,有些比较敏感的宝宝甚至4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有所表现,这样的焦虑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宝宝十四五个月的时候,会达到最高峰。这也是一直畅畅为什么这段时间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

芸菲的表现和畅畅有所不同,也更为有趣,但也容易引起家长的烦躁。两岁多的云菲对妈妈的情感与1岁多的畅畅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畅畅对妈妈的依赖更多是因为生理方面的需求,两岁的云菲对妈妈的情感则是由单纯的生理需求开始转变为心理需求,从情感上更依赖于妈妈。两岁宝宝表达自己的思念,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建构起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情境,比如芸菲,只要妈妈在她身边就好,能看到妈妈的身影,听到妈妈的呼吸,嗅到妈妈的味道,对于她来说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惬意的。

宝宝的“黏人”是一种行为语言,比话语更带有情绪化,是表达意愿的替代物,因为说不出来,或者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就用“闹”的方式告诉父母他的情感需求。宝宝有时候的“黏人”,是要唤回爸爸妈妈对他的注意,偶或还带有一些邀宠的味道,“黏人”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环境变化或周围有陌生人时,宝宝所表现出来的紧跟着父母,片刻不离的“黏人”情形,则在表明他的发育又有了新的进步,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家长应该为这个成长的新阶段感到欣慰。

不过这个成长的必须过程对于宝宝来说,则是痛苦而漫长的,确实会给家长带来很多困扰、烦恼和冲突,让宝宝适应跟妈妈的分开,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家长有耐心,并保持稳定而平和的情绪。

畅畅和芸菲两个宝宝的行为表现,既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宝宝惯常都有的情形,也与过往的分离方式不当有直接关系。比如:

(1)妈妈离开家的时候,不做互动或是互动做得不到位;

(2)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偷偷溜走或者不辞而别;

(3)看到宝宝紧张焦虑,妈妈也不好受,割舍不下,反复跟宝宝告别,妈妈这种不淡定的态度带给宝宝的是害怕紧张的心理感觉;

(4)不一致的态度,妈妈遇到心情好、时间不太紧的时候,有耐心地被宝宝“黏”;遇到着急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推开宝宝就走,不仅会增强宝宝的“黏性”,增加分离焦虑期,还会对宝宝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5)隔代教育的家庭常出现的情形就是爷爷奶奶替宝宝跟爸爸妈妈分离,常说这样一句话:“赶紧走,有我们呢!”

一两岁的宝宝还无法将“独立”和“失去妈妈”两者很清楚地区分开来,在宝宝眼里离开妈妈是件非常不幸的事件,家长要接受宝宝因为分离,因为陌生带来的“黏人”与哭闹。不要为宝宝的“黏人”与哭闹而担心、生气,甚至焦虑,要把孩子当作成人,暂时离开他身边的时候,要告知他妈妈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多长时间回来,让宝宝感受到被妈妈尊重和信任,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宝宝“黏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且正常的现象,既不用特别担心,也一定不能矫枉过正,爸爸妈妈要多给予安抚和理解,爷爷奶奶不要替孩子分离,逃避和越位的方式只会加深不安全感,共同用恰当而妥切的方法来面对这一成长的必经过程。

智慧锦囊

(1)职场父母在早上上班前,多和宝宝互动一会儿,不用担心和宝宝的互动多了,会更黏人,宝宝需要这种互动来维系白天对爸爸妈妈的思念。

(2)互动中,妈妈告诉宝宝在家做什么,妈妈出去做什么;可以抱着宝宝看着窗外,非常明确地告诉他:现在是早晨,太阳在这里,宝宝在家和奶奶玩儿,等到晚上太阳在那个地方的时候,妈妈就和宝宝在一起了;还可以告诉宝宝,先和奶奶在家里玩儿,吃水果后,和奶奶一起去外面玩儿,然后回家休息吃饭,再然后睡觉,睡醒后吃水果,玩游戏,再去外面玩儿,等妈妈回来,等等。总之要清晰地告诉宝宝做完某一件事情之后,妈妈就回来了。

(3)分开的时候可以亲亲宝宝,温和地说“再见”,给宝宝留下念想。不能用“妈妈很快就回来”“妈妈给宝宝去挣钱买好东西”这样或者很抽象,或者带有某种条件的语言跟宝宝交流,宝宝需要形象、具体而生动的事件作为等待,这种“心中有数”的方式能让宝宝既安心又有盼头地等待妈妈回家。

(4)遇到宝宝不克制的情形,家长要冷静,哭就让宝宝哭一会儿,哭也是宝宝缓解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态度要温柔,离开的行动要坚定,反复几次,宝宝自然理解家长的意图,让分离变得自然,不把自己的不舍与焦虑传递给宝宝。用微笑、抚摸、怀抱以及轻柔的声音,安抚宝宝最为恰当。

(5)宝宝黏人时,爷爷奶奶不要代替宝宝跟爸爸妈妈告别,也别催促父母悄悄离开,站在孩子身边,微笑着注视他,并能给正在分离中的宝宝一个结实而大大的拥抱,或许是最有力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