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镜头:
华华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她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用妈妈的话是:“这个孩子眼皮子活着呢,大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她在一二年级学习拔尖,做事利落,是班里的小干部,特别受老师宠爱。等升上三年级,换了新班主任萍萍在班干部改选中萍萍落选了,妈妈发现她学习也不积极了,做作业磨磨蹭蹭,经常听着大人说话,一会就走神插话。老师几次给家长反映,孩子爱告状,爱打同学的小报告,经常挑别人的毛病给老师说,希望家长配合教育一下。奶奶说:“小孩儿喜欢没话找话跟老师套近乎,不要管。”妈妈说:“孩子看别人都是不好的,影响人际关系,会没有朋友的。”
观点一:小孩喜欢没话找话跟老师套近乎,不算打小报告不要管。
观点二:孩子打小报告,影响人际关系,会没有朋友的。
故事评析
儿童心理学家杰瑞·维科夫解释道,“‘打小报告’使得一个孩子能占据上风,至少能在父母或老师面前获得了有利地位。”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一般是低年级,他们身上一般都有一些普遍特质,比如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渴望交流和关心、在孩子中的地位相对弱势。“打小报告”还有着自身的积极方面:它可以揭示出儿童向老师或者长辈表达自己立场的欲望,孩子明白了规则的含义并且能够明辨是非。升入中年级还有一部分孩子依然喜欢“打小报告”,如故事中的萍萍。萍萍在低年级受到老师关注和宠爱,到中年级换班主任后竞选班干部失败,因为不能作为班干部得到老师的关注,便通过“打小报告”来接近老师,她渴望和老师交流,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就是她落选后内心失衡,不能接受自己被同学“选掉”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的结果,所以找别人的毛病,来取得心理平衡。有些孩子在学校爱“打小报告”,往往在家里有依照“打小报告”决定怎样对待孩子的人,可以说是家长的默许甚至是鼓励,促使孩子养成了打小报告的习惯。
智慧锦囊
家长从家里开始帮助孩子改掉爱“打小报告”的习惯:
(1)让孩子了解报告和小报告之间的区别。有些紧急情况是需要报告家长,但是有些目的是为了告发其他人的行为则是小报告。
(2)对孩子告密的事情,不要使用赏罚,也不因为“打小报告”指责孩子。
(3)对待小报告的正确方式是不积极回应,孩子会逐渐淡化。
(4)处理同类小报告要前后一致,两代人一致。
(5)查明事情的真实情况,不依赖小报告作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