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再大的官赚再多的钱不如把娃管好

当再大的官赚再多的钱不如把娃管好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料宋朝讲和,用十二道金牌遣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在这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的案例中,没有一个不谴责父母的。洛川早先也有个局长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洛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清华生。孩子的父亲想当教育局长,社会上的人就吵吵人家的孩子上清华就应该当教育局长,果然就当了教育局长。可惜这样的检察官太少,自己的孩子也永远不能指望别人。检察官呼吁家长把自己的人生乃至生活要与孩子捆绑一起共同规划。

思路清晰、切中要害,道光帝的圣批是: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以致后来堂堂大清国每每遇到棘手的大事道光帝便“国藩哪,国藩哪”地喊。如果皇帝还是想不起来,曾国藩能否有作为也未可知。主席说,吾独服曾文正。这个曾文正人如其名,清正廉洁,敢于碰硬,文采书法一流,最重要的是忠于朝廷。在和太平天国交战中,不知有多少人劝手握重兵的曾文正哗变做皇帝,他始终不为所动,成就了一代名臣的名节。仕途上的事情,没谱的时候多,比如一地萝卜要上大宴,每个都翘首以待成为政客名人嘴里的美味,按说要挑些大的品相好的,而厨师偏偏挑一个小的,品相不好的,能说这不是萝卜。即使做了官也不能说高枕无忧,随心做官,率性而为。南宋名将岳飞几乎凭一己之力抗金,保卫摇摇欲坠的宋王朝。不料宋朝讲和,用十二道金牌遣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金人感叹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一代枭雄就这样被无能的皇帝和奸臣害死了。就是“怒发冲冠……仰天长叹……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妨。同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怀抱收回河山的大词人辛弃疾,终因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郁郁寡欢而死。

黄河古道曾经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历史或因某人某个机遇改变。熙攘的世界,芸芸仕途有谁没谁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常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未必。当然,自己真的有些颓废,可能对追逐功名有些气馁和小觑。第一次看到万向轮时就很感慨,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运动都能前进。人也应该万向一些,不能朝一个方向死磕。

财富积累也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当你按照预测和臆想拼命前进的时候,冷不丁看不见的绊子看不见的巴掌使人鼻青脸肿,好不容易堆起的财富大楼轰然倒塌,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回到解放前不是童话。香港中环广场摩天大楼金碧辉煌,写满了创富的奇迹,编织着富裕的童话。而1998年金融危机时,一个个西装革履曾经显赫一时的大亨、老板纵身一跃砸碎了财富神话和膨胀的梦幻。从一清二白脱颖而出的大陆富豪,渴极暴饮饿极暴食,将自己乃至子女的生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甩上一个凤毛麟角和暴殄天物的境地,趵突般的财富泉涌淹没了本代以及后代生活基准。有钱就是一切,有钱能买一切,文化被铜臭代替,未雨绸缪和亡羊补牢的忧患被束之高阁。孩子的稀少和成才的艰辛使人不愿意忆苦思甜和艰苦奋斗,孩子与财富膨胀的同时极速变化,只不过由好向差,最后可能失去一个基本的人的含义。不然哪来我爸是×××……在这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的案例中,没有一个不谴责父母的。如此这般的孩子,财富就是“天坛”,坍塌也只是时间问题。轰动一时的创富故事最终也只会归结为摩天大楼跃下的一声“吧唧”。

培养孩子与做官一理。

培养孩子也是一种创富事业。

培养孩子首先要花钱,与经商一样要拿本钱。细算了一笔账,多年来在儿子猷猷身上花去了不少钱,同别人谈起来都说没花钱。去西安早加上考得还可以,初中交2.8万元,高中3万元,约6万元。现在正常考上每学期9000元,初高中将近11万元,我花了一半的钱。如果分数不够再托人上高价生,那就不是一点钱的事。上清华表面上是一所好学校,清华的名牌效应和同学人脉关系更是一笔潜在的无形资产。记得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煤老板砸钱上名牌中学的故事。孩子成绩不好根本上不了,老板天天找关系,搞得校长焦头烂额,不得不见老板。老板说只要能上要多少钱都行。校长说,不用花冤枉钱,考不上名校。考不上,孩子结识的都是名校的同学,将来到社会上同学人脉关系就不止这么一点钱。校长佩服老板的远见,接收了孩子。那些一心只在生意上的父母,只顾沉浸在财富增长的愉悦里,没有认真地培养教育孩子,金钱带来的成就和愉悦会很快被孩子变化带来的烦恼冲淡。

许多打工者为了孩子出外长时间不回家,将孩子放在家里,打工一年挣10万元也到顶了,孩子疏于管理学坏了,如此缓慢地财富增长根本赶不上孩子下滑的速度,此消彼长,细算起来根本不划算。偶然听到一位检察院年轻女检察官说起帮教的事。她给孩子讲道理找学校找工作,到处碰壁,受尽白眼。可惜这样的检察官太少,自己的孩子也永远不能指望别人。父母长期不回家,孩子处于失控状态,学坏了家长还叫不回来。检察官呼吁家长把自己的人生乃至生活要与孩子捆绑一起共同规划。要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给予看得见的哪怕是贫瘠的爱,而不能等孩子生活幻灭了,再用所挣的那点钱重建人生。所有孩子都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位孩子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将来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离开我的视线。检察官对被帮教的孩子周围形成的重压歧视和步入社会的阻隔绝缘显出十分的无奈和无为,痛心疾首,几欲声泪俱下。我仔细聆听,不时竖起大拇指,和我的想法太接近了,对这么年轻又有如此见解还有一颗年轻睿智的爱心佩服不已。我们的社会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样年轻而富有深刻敏锐的眼光的人太少了。有的父母不仅不愿意主动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而且采取屏蔽隔离的态度,在孩子之间放水加山拉大距离,不只毁了孩子的未来也捎带了自己的晚年。所以,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一切“为了孩子”都是错误和不可取的。培养孩子或许没有暂时的财富成就,却有潜在的财富宝藏;放弃孩子教育打工收入与认真管理孩子的隐藏财富是冰山的水上和水下部分之比。还有人给我算了一笔账,考一个普通学校,出来就业还得二次找人,谋一个差不多的工作又得花二三十万元,一反一正多花五六十万不止,你赚翻了。这话不假,这还是保守数字。儿子猷猷在这个起点与平台上出发,未来起码比我好多了。

马克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中国人把钱看得太重了,许多时候不是人说话而是钱说话。培养孩子这么大的事都用钱代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遇到问题不是反思自己,依法依规办事,而是千方百计花钱找人,砸钱消灾,用钱买所谓的面子。干什么事要一个“说法”,看起来无可厚非,其实是一个大坑,足可以埋葬一切。这个“说法”不是道歉不是对等的处理,而是要钱—狮子大张口地要钱,甚至把不劳而获或者所有委屈和不顺通过有意无意得来的“说法”来个咸鱼翻身。我常想,是谁给了他们如此的嚣张气焰,是谁允许他们如此为所欲为,能够这样一定是吃了甜头,如果吃了苦头就没有下一回了。是谁绑架了老人,使我们理直气壮吟诵了千百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嘴突然没有了气息,摔倒的老人的呼吸就这样在旁观人的怯懦中停止。我不想谴责围观者,围观需要勇气,做得更高明的是不围观或者第一时间溜之乎也。想来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接力不至于孱弱到扶不起一个老人,重要的是老人可以无障碍的呼吸之后,心灵和良心在儿女或者私欲的要挟驱使下产生病态和障碍,恩将仇报。奇怪的是这种心态竟然可以无障碍的传染和横行。如果由于扶起老人被弄得倾家荡产甚至赔掉生命,我倒建议走开别扶。我也毫不怨言在众目睽睽之下倒在地上临终前再看一眼围观者的无奈和局促,将人间最后一眼的情景定格摄取带走,到另一个世界告诉大家不要随便扶倒在地上的人,他(她)或许是在倾听所在星球的心脏是否在跳动。至于那些围观者,也不要心存懊悔和内疚,因为没有人给你扶起的勇气和证明,因为有一天你也可能以此匍匐卧倒的方式永别于户牖之外。连一个老人都不敢扶,或者面对给了你第二次生命的人以怨报德,这文明古国的厚重不过是轻飘的浮云。说什么尊老爱幼、教育孩子都是无稽之谈。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什么偷鸡摸狗可以取财,为什么昧着良心可以中饱私囊。我做镇长的时候,春天荒火四起,疲于应付,让派出所调查,说大部分是老年人整理地时点的,年龄大不能处理。直至有一天,因为点火差一点送了性命,才采取了措施,点火有所控制。我们有时人性化过头了,谁犯的应由谁负责,为什么扶了老年人反而被老年人缠住没有人过问。老年人真的可以漫步在法律之外吗。别有用心的人在不断利用这一点为达到一定的目把老年人推上第一线,有的子女把老年人作为来钱的工具,而有些老年人竟然毫无怨言地在人生末段踱向“人”字的背面。老年人啊,没有人敢扶难道不应扪心自问吗。《英国病人》主人公因为受伤失忆,不知道自己是谁,住院时被称“英国病人”。而我们许多人毫发无损,头脑清醒并且自愿做“病人”或者病态之人。柏杨先生振聋发聩的《丑陋的中国人》并没有成为预防的疫苗,法律和道德法庭也不是万能的防火墙,似乎病毒更加猖狂,还出现了可怕的变异。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国家的不幸民族的悲哀。

又扯远了,我简直是一个成熟的愤青。洛川人都说,做父母的成功并不在于当多大的官挣多少钱,而在于孩子是否学好懂事听话上什么学校。可见培养孩子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也是一种可以解决后顾之忧的事业,为什么乐而不为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分别撷取宋·晏殊《蝶恋花》、宋·柳永《凤栖梧》、宋·辛弃疾《青玉案》三句词描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培养孩子也有三个境界,精英、人才、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上清华、北大,要不清华、北大也不会那么热门引人注目;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足够的财力、精力和耐力,要不考名校的父母也不会这么获赞受人追捧。衡量成功的标志有很多个,不可能也没必要用名校一把尺子去死量。社会是多样的,成功也是多样的,没有上名校的人生也可以多姿多彩,上了名校的也未必一帆风顺。网上说,一位清华毕业生当保安。名校不等于好工作好未来。因此,我说,把孩子培养成精英、人才和人都是成功的。

精英显然是成功的。无论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如何诟病如何蔑视,清华、北大乃至排在前二三十名大学的学生,无疑是令人羡慕、受人尊敬,够得上精英的称谓。有人做过调查和统计,成大事者未必是前一、二名,往往是十名左右的人。事实证明,全国每年数以百计的状元引起的轰动,也只在高考前后短暂的时间,如同流星划过天际很快消失。所以我说前二三十名大学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精英,是泛指也是约指,不全是也不完全包含。穿过漫漫岁月的高考,的确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许多人反对,还说取消高考,过分放大了高考的不足。迄今为止,没有比高考更严肃、更公正和更透明的选拔方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类似高考的人才选拔方式。洪秀全屡试不中,对清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建立太平天国后却立即开科取士。可见其愤懑来自不中而不是科举本身。后来衍生出史上最热的公务员考试,因为面试的人为因素负面多多为人不齿。如果说中国人好面子是劣根的话,这个面试则是传承劣根的遮羞布,有体检有证件有成绩,为什么还要面试,不免让人有看人行事看客下饭有此地无银和贼喊捉贼的怀疑。不要高考要拿出比高考更好的办法,否则,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