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的“坏习惯”如何改变

孩子的“坏习惯”如何改变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们的好习惯、坏习惯大多都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琐事中,这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表现的一些坏习惯甚是头疼。有几个小小的坏习惯,放学到家,总发现橡皮会被切得一条一块。其实孩子的这个“坏习惯”一直带到高年级。只是孩子的鸵鸟行为。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淡化问题的结果。由于外界给予了孩子们,在他们这个年龄所给的过高要求,低年级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了很多成人看似屡屡不改的“坏习惯”。

以前就跟大家聊过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们的好习惯、坏习惯大多都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琐事中,这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表现的一些坏习惯甚是头疼。

朋友的儿子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有几个小小的坏习惯,放学到家,总发现橡皮会被切得一条一块。书本也会画得乱七八糟……妈妈苦口婆心和孩子说了多遍,孩子一说就明白,答应得很好,道理也很懂,很聪明的样子。可放学回家,橡皮还是被肢解,书还是被画坏。同时为了逃避妈妈的责骂,还说谎:“是同学让他做的。”妈妈知其说谎,和同学的对质时,孩子竟然面不改色……家长怕孩子这样下去在德育上出问题。

孩子上述所做的事,其实是低年级孩子的共性。朋友们可以回忆,小时候:1.你们谁没有上课做小动作?(如:破坏橡皮或书上画东西。)2.谁没有为了怕家长的责骂而说谎?可又有多少家长知道孩子这样做是为什么?

孩子从幼儿园到了学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这种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为熟悉。胆大的欺负胆小的,学习好的看不起学习不好的,每个孩子的表现,因为自身和外界的原因,会各不相同。不知老师和家长们注意没有?很多所谓听话的孩子,平时最喜爱做的就是小动作:为什么?原因有四:

(1)孩子们有个共性:精力只能集中二十分钟左右。现在科学发达,家长们都知道,小孩子的精力只可能集中十五到二十分钟。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是男孩,你让他一动不动45分钟,根本不可能。从开课到二十分钟一过课堂上各种各样的事都来了:上课说话,前排转头到后排,后排用手戳前排……再下来老师只有杀鸡儆猴,下半堂课才可能让孩子们提起精神。所以很多调皮的孩子就这样从一年级开始,一路被杀进入高年级。当然这种被杀未必是个坏事,有句古语:鞭策。大家查查什么意思?也是部分孩子后来转变的动力。不得不说,有的孩子还真给杀没了。

(2)因为无法静心,所以孩子内心一直处于焦虑状态。试想一下,一节课过半,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又不能做别的。更多的孩子为了不被杀,所谓听话的孩子,就只能下意识地自己和自己玩。玩切橡皮,玩在书上画东西,有的把作业本一张纸撕成一条一条,有的用刀刻桌面,虽然表现方法不一,但都是在下意识的自己玩自己的事。

(3)这都不是孩子的错啊。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现象,由于无法宣泄,就用上述的方法表现出来了。冬儿小时候,她的橡皮,几乎每天都要被切或掰成几块。为此,我给冬儿准备了许多的橡皮。只是放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只要过几天她没橡皮了,或橡皮一点点小了,我就出去转一圈,回来给她一块,让她小心用,其他不多说。我想冬儿看我这样晚了,还给她买橡皮,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不会切橡皮了。其实孩子的这个“坏习惯”一直带到高年级。现在想来这根本就不是个道德范畴,只是个心理和生理反应。所以千万不能给孩子上纲上线,孩子大了自然会好。

(4)上面所说的男孩,说谎只是为了怕妈妈打他,面不改色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孩子心里怕得要命,孩子在这个年龄,把许多真实的东西和想象混为一谈,所以不是真的道德上出了什么问题?特别是男孩,开窍更晚,很多问题出来,根本无法处理,更不知后果。家长不要高估孩子的心智,不要认为孩子很聪明就能做到他这个年龄根本无法做到的事。

我弟弟的孩子,现在在美国读书。记得小时候,早上醒来听我们说昨晚地震,他马上跑去邻居家说:地震把他从床头震到床尾,差点震翻到床下。我们都笑他,我妈不让笑。说他根本就是把现实和想象搞在一起,一个正常的大人会不会说?这不是说谎。

有的孩子才几个月,家长就会非常自豪地对朋友说:我这个孩子太聪明了,可以听懂我说话了。其实几个月孩子的聪明只是能听懂他妈说的话。

所以幼儿和低年级的孩子,许许多多的事,对他们而言,和有没有道德?聪明不聪明?真是没有关系。只是孩子的鸵鸟行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啊,不能误了孩子。

反之:家长把这件事拿来和孩子的同学对质。可能会伤到孩子……同学如何的举动?我们大人想也想的出。所以家长在这事上一定要反思……同时想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下面要说的就是如何解决?

其实上述表现是低年级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是对外界所给他们的过高要求,表现出来的正常反应。但如果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家长有可能既冤枉了孩子,同时发展下去还真让孩子在某些地方出问题。

所以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的特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规律,小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事上,解决的方法就是:重视和淡化相结合。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淡化问题的结果。

如何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

由于外界给予了孩子们,在他们这个年龄所给的过高要求,低年级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了很多成人看似屡屡不改的“坏习惯”。所以在此非常希望孩子还小的妈妈爸爸们,能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的特点,还原事实的真相。让家长既不要冤枉孩子,同是还要正确引导孩子。也就是重视和淡化相结合,现在谈谈如何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淡化问题的结果。

下面谈谈“重视出现的问题”

孩子一下从幼儿园、学前班跳进小学,进到了年年必考的学业中。其实许多孩子还真没习惯。有个朋友说:他孩子还当自己在幼儿园,在下课后马上找老师聊天,无论老师有多忙,烦不烦,打扰不误,很是好笑。

其实小学了,很多知识的确是孩子应该了解并知道。但让孩子必须要考的内容,对这样小的孩子而言,真正是太超前和不合理了。知识原本是个积累的过程,可现在几乎都是硬灌。引导对孩子而言,可能成了奢侈。孩子没有吸收和思考的机会,有的只是老师给出的作业和家长的督促。没有吐故何来纳新孩子学习压力到底有多大?无人知晓。

上过学前班或在家由家长辅导过语文、数学的孩子,学习上可能会开窍一点,还可能吃一段时间的老本。很多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大家碰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孩子,我记得许多人会说孩子又考了100分,自豪写在脸上。到了二年级三年级,老本吃光了。孩子慢慢分数下来了,90多分。这时,有些家长一攀比,就无法接受:你一年级二年级100分,现在为什么这样差?一定是不认真。所以无论孩子能不能接受,难听的话如倒豆子一样,哗一下全撒在孩子稚嫩的心上(其实90多分很好了,因为学习难度加大了,老本没用了)。

至于孩子在校、在家潜意识地都在做什么啊?这课上的有没有质量?孩子回家作业上有什么困难?家长不得而知,有的还不会聆听,只会责备。加上家长自己也年轻,不懂儿童心理,更不会了解和理解孩子。

冬儿低年级学习上接受很慢,特别背功差,前学后忘记。一年级学习最差。拼音、字词,数学都不太好,孩子没上学前班,什么也不会,所以也有很多焦虑的表现。

记得当年冬儿有个习惯,就是上课会下意识不停地画很多个连在一起的(书白边上,作业本上,空白纸上,最奇怪的是:新白裤子的裤大腿上,用彩笔画得到处是,根本无法洗掉)。就如画了很多大小不一重叠一起的葫芦,第一感觉就是孩子在这个葫芦阵里出不来了。一定要帮助孩子了。

我当时的做法:大人眼中无法容忍的事,只是看在眼里,不会主动和孩子提起(淡化):还时不时表扬她:“这个比那个感觉画得更好,更圆……”但想办法解决(重视):想着如何帮她渡过学习难关、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想尽了办法,这样不行用那样,反正能想到的都用上了,最重要的是想到了一定要把她的学习基础打好,走扎实。所谓的“坏习惯”慢慢改。

所以语、数、外全部用上“快三招”。也就是我在书中写的几个“快”。慢慢冬儿的行为习惯一天比一天好,后来长大点了,四年级开始学习蓬勃而出,品德也非常好。

所以孩子如果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或其他问题,家长一定要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孩子在校没有吸收和思考的机会,家长是不是能多给孩子一些提高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着慢慢吸收和思考?现在科学发达,网上查查大多可以找寻到根源,再说很多家长自身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提高,相信一定会探寻和摸索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个话外题:一定不能看到什么学什么?拿来主义。不管对自己孩子有用没用?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只要是能提高“学习”的方法,拿来就用,这是最不可取得。拿来的东西一定是要能解决你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才能去用。孩子共性的,可以试用。不是共性,一定要摸索着用。

我听一个朋友说:有个三岁的家长问她如何做小分卷?小分卷因为是针对每个学期,冬儿做的各种试卷,为提高冬儿审题和细心答题用的,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们用最好,一个三岁的孩子如何用?真是听了吃惊,又好笑。这样的家长太心急了。

如何淡化孩子出现的问题?

淡化孩子产生的问题从下面几个地方着手:

1.小朋友们切橡皮,破坏书本,在书上画画等五花八门的行为,真是孩子们潜在的聪明,因为他们下意识地找到了一个转移和宣泄内心焦虑的方法……所以才会出现种种问题。结果如何?我恳切地在这说一下:如果真的让成人感觉问题很严重,也只是你大人眼里的严重,是个表象。重要的是四两拨千斤,淡化结果,让孩子慢慢走出来。

2.还没有生冬儿时,朋友有个低年级的孩子,真是个很老实的孩子。就是上课时间,总是用手去掐边上同学的大腿,同学一叫,老师马上就发脾气,课堂纪律可想而知。家长不知被请到学校多少次?同学都不肯和她坐,学习也不好。家长那个气啊:你说在家打没少打,骂没少骂,怎么一点用也没有?为什么不改?

朋友当年告诉我,让出个主意。我真是大吃一惊,因为小时和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同桌上学,几乎天天要去掐姐姐的大腿,姐姐也是气得要命……妈妈听了总是笑笑,安慰姐姐:妹妹慢慢会不掐得啊!后来如何好的,想不起来了但这事一直没忘记。

我建议朋友给孩子买一个橡胶娃娃,放在书包里,想掐时,就去掐橡胶娃娃的头。同时捧着满脸泪痕,无助委屈的孩子小脸说:“阿姨小时也这样,没事。大点就好了。”并让她妈不要再说孩子,更不能打孩子。

开始孩子时不时还掐一下同学,后来慢慢地就掐橡胶娃娃,一个头都要掐掉了……高年级,真就好了,学习也上去了,现在都大学毕业工作了。当年朋友说孩子不掐人时,我也很高兴,只是一直不明白小孩子为什么这样。

3.现在想来,我和这个孩子一样,上学时,岁数太小,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焦虑加无助,所以才会找到姐姐的头上。

朋友直到现在还为此事感慨:掐橡胶娃娃这个方法好,不说孩子了,更不打孩子,让她掐着玩。想想后怕,孩子要是天天被打,身心如何能健康?学习如何会好?

我是无心插柳做了两件事:(1)重视并解决:给个橡胶娃娃孩子掐着玩(2)淡化:不让家长再和孩子提此事,同时不打孩子。

初中时无意曾和冬儿提起此事,冬儿惊讶不已:“这也遗传?我低年级时也有这种事,天天上课都很想掐边上同学的大腿。后来还忍不住掐过周的腿,被他打回来,再不敢了。”

“你为什么不和妈妈说啊?”

“说了也没用,是我心里想要做啊。我让自己不要做,可忍不住。再说你在医院,要是被奶奶知道了,当我故意,死得更惨。”听得眼都直了,呆呆地看着孩子,想了很多。的确像冬儿这样的孩子,要是在低年级没有这种焦虑反而奇怪了。关键是如何帮孩子走出来?

4.所以啊!孩子时不时会做出一些大人看来无法容忍,对孩子而言,其实是正常的事。家长一定要宽容点,再宽容一点。其实很多事的发生,孩子们也很无奈。如果一味指责,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无意识地变本加厉,成了家长,老师眼中的坏孩子。

所以正在读小学的家长一定要想办法了解一点孩子的心理。你可能不知心理学是什么?也没有什么机会去学。但我教你一个方法:只要孩子的问题出来了,你就想想你小时候,当年你是如何做的?你的家长是如何做的?如果还是找不到方法,就先冷处理,也就是淡化它,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可能释放的空间。慢慢找方法,有机会再帮孩子拨一下,实在不行,只有让她自己想办法渡过每一个难关。最后,孩子的心智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开窍,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要做个智慧的家长,明白孩子,相信孩子,帮助孩子。这样看似的“坏习惯”才会慢慢改变。

说个话外题: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表面给人的感觉,也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所谓的性格,只有三种:(1)要么胆大包天,什么也敢做。(2)要么走中间,时好时坏。(3)要么胆小如鼠,脾气性格都还好,也肯听话。

时常听友人说:孩子小时很听话,可大了就不听。其实是孩子在幼儿时的三种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青春期前夕交汇,然后并行。太多的事实证明,最后大多都走向了原本性格的反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