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宝在半夜发热时,该如何做居家处置以降温会不会烧坏大脑

宝宝在半夜发热时,该如何做居家处置以降温会不会烧坏大脑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发热的原因,可能是各种病毒或细菌侵犯人体所造成的(感染性),也可能是起于非疾病的因素,分别说明如下。大部分的病毒及细菌是由呼吸道的口、鼻进入体内,所以通常会先有咳嗽、流鼻涕的症状出现。发热通常是表示身体出现问题了,必须多加注意或就医处理,同时可借由高温杀死病毒或细菌,所以,一旦孩子发热了,不要过于紧张,必要时予以退热处理,最重要的是找医生查明发热原因,对症做正确的处理即可。

三、宝宝在半夜发热时,该如何做居家处置以降温?会不会烧坏大脑?

小璇今年刚满3岁,长得活泼可爱,平时健康状况良好,也按时接种疫苗。可是,这一次小璇的发热事先一点儿症状也没有,一般常见的咳嗽、流鼻涕、鼻塞症状都没出现,就是莫名其妙的发热,体温最高时曾达41℃,而且已经连续高热了3天。就以往生病的经验来看,只要3、4天发热自然就会退了,但小璇到现在却一点退热的迹象也没有,爸爸妈妈带她到诊所去看了医生,吃了药,似乎毫无改善。最后爸妈也慌了,只好替小璇办理住院,希望好好的检查治疗。

1.发热的原因

人体内在各器官组织功能及活动的进行,最适宜的温度是36.5~37.5℃,所以一般而言,正常的体温应是37℃左右。引起发热的原因,可能是各种病毒或细菌侵犯人体所造成的(感染性),也可能是起于非疾病的因素,分别说明如下。

(1)环境温度过高:体温无法外散,所以就逐渐蓄积而升高了,这就是所谓的“中暑”现象。

(2)剧烈运动时及其后:肌肉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增加,会有暂时性的体温升高,属于正常现象。

(3)脑部受伤或长瘤:破坏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所以体温的升或降会有很大的变化。

(4)使用某些特殊药物后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药。

(5)因疾病而引起发热:各种病毒或细菌侵犯人体时,或自体免疫上出了问题,会释放出一些毒素,而这些毒素就会改变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它错将37℃误认为应是39℃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气机的恒温设定被误调了,因此产生发热现象。

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有很多,如:感冒、扁桃体发炎、气管炎、肺炎、肠胃炎、脑炎等,所以,当有以上疾病时,都会伴随着发热。此外,自体免疫疾病、癌症或肿瘤也会释放出某种毒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改变其设定,因此也会有莫名其妙的持续发热状况出现。

婴幼儿为何容易突然发热?

为什么总觉的婴幼儿很容易一下子就发热了呢?这主要是基于下列几点原因:

(1)因为婴幼儿大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所以对体温的稳定性差及控制力较弱。

(2)婴幼儿本身对病毒及细菌的抵抗力较差,防御能力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点征兆也没有的情况下,就直接被病毒侵犯到体温中枢而高热起来了。

(3)大部分的病毒及细菌是由呼吸道的口、鼻进入体内,所以通常会先有咳嗽、流鼻涕的症状出现。可是,仍然有许多的病毒或细菌是由其他的渠道(如胃肠道、皮肤)进入体内,或者它们虽由呼吸道进入,但并不引起呼吸道的症状,因此高热可能抢在其他症状之前,先一步发生了。

2.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发热通常是表示身体出现问题了,必须多加注意或就医处理,同时可借由高温杀死病毒或细菌,所以,一旦孩子发热了,不要过于紧张,必要时予以退热处理,最重要的是找医生查明发热原因,对症做正确的处理即可。

事实上,发热并不是只有坏处,而是利弊兼具的。

3.高热会烧坏宝宝的大脑吗?

一般父母最常担心的是:“高热会不会烧坏宝宝的大脑?”答案是“不会的”。因为大脑细胞的主要基本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通常要在42℃以上才会逐渐地被破坏,而一般的发热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不用担心会烧坏了大脑。

既然发热不会伤到大脑,为什么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热疾病后,就显得智力障碍或反应迟钝呢?的确,偶尔会有这类个案发生,但并不是由高热所造成,而是原本发热的原因就是脑炎或脑膜炎,或因高热引起的抽搐过久无法进行有效的正常呼吸,导致大脑缺氧等因素,所造成的大脑伤害,与高热本身是两回事,无直接的关系。

如:胃肠炎、气管炎或肺炎也会发热,但不会影响到大脑,由此可知,发热与烧坏大脑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表2-2)。

表2-2 发热的比较

4.何时才应吃退热药?

退热药的目的在于使高热降低,而不是完全不热;另外,药吃多了对身体也有副作用,所以,只有在必要时才需服用退热药,以免过度滥用造成危险。

一般而言,在体温达38.5℃以上时才需要服用,而且每次服退热药之间一定要间隔4~6小时。当然,如果宝宝热得并不高,如每天只发热2、3次,而且只达到38℃左右,也可以给他服用退热药,因不会有过量的顾忌,退热药另一作用是可使人感觉舒适,但是此时退热的效果就不十分明显了。

即使是正常的体温,也不会恒定的一成不变,它是呈波形的高低状,通常在清晨体温最低,而下午体温最高,但都维持在36~38℃。发热时,体温也同样是高低起伏的,只不过体温调节中枢在此时被设定为39℃左右,体温升高时或可达到40℃以上,但过一会儿就会降到38℃左右,然后没多久又会再升上去。

所以,孩子生病发热时,父母勿因短暂的热退而心喜,因为一会儿之后,体温仍有可能再升高。

病好了以后,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就又会恢复成原来的37℃左右了。

5.退热药≠止热药

退热药只是短暂地把高热降低一点,并不是止热药。它同时也可以使身体感觉舒适些,属于症状治疗,而非真正的治根(疾病)药物。

退热药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以下几类。

作用一:使体表面的血管扩张,血液中的热可由体表发散到空气中。

作用二: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帮助退热。

作用三:使体温调节中枢所设定的温度暂时地降低。

作用四:使体内感染的反应减缓一点,释放出的毒素也减少一点。

经以上这些作用后,体温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暂时消退。但在退热药效消失之后,身体又会开始发热,这是因为疾病的因素还存在的缘故。

市面上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退热药,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不同的用法。

(1)口服剂:因目前退热药的成分都是带苦味的,所以再加工配制成各种不同口服的形式:如:糖浆是专给幼儿服用的;口嚼剂适合5岁以下的幼童;片剂则专给已能良好吞咽的儿童及成人服用。

口服剂的吸收效果不错,一般在服用半小时后,即开始有退热的作用产生,但口服退热药在严重呕吐的儿童则不适用,因很容易会将药吐出来。

(2)栓剂:由肛门给药,熟睡的幼儿使用此剂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来服药,但对腹泻的幼儿则不适用,因为栓剂会刺激肛门而使药剂随着水便排出。另外,栓剂的平均吸收效果不稳定,因此剂量不易控制。

(3)注射针剂:可迅速达到退热效果,但一般并不主张如此快速的退热,因为对幼儿的身体不一定好,且打针易使宝宝哭闹,所以应尽量避免采用针剂。

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联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如果要并用的话,最好先请教医师。

吃了退热药没效果?可否多服几次或增加剂量?

为什么吃了退热药之后,孩子的热一点都没有退呢?当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可能是下面两个原因。

(1)药效不足:没有吃足够的药或药物的质量有问题(如放置过久)。

(2)不吃药可能会热得更高:如在39℃时吃了退热药,但1小时后体温还是维持在39℃左右,并不是退热药没有作用,而是如果没有吃药的话,应该体温会到40℃,就是因为退热药发挥了功效,才没有继续热上去。

所以,只要确定退热药没有质量上的问题,还是应该按需要服用。不过,绝不可以多服几次或增加剂量,来加强退热效果,因为任何药物(包括退热药)都有它们规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不良反应。许多父母因焦虑及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热药给幼儿使用,不但没有退热,反而会热得更厉害,因为退热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使体温升高。

6.吃药打针外的退热方法

父母时常碰到的问题是药已经按时吃了,但是宝宝还是高热不退,怎么办?此时建议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全身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服解开,用温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擦拭,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热气散出,另外,当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但要特别注意,千万勿用冷水或酒精来拭浴,以免在短时间内快速降温,对宝宝不好,且烫热的皮肤突然遇到冷水,宝宝的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抽搐。而酒精会穿透皮肤吸收及其所弥漫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2)洗热水(37℃左右)澡:理论与前项相同。

(3)多喝水:以助发汗。此外,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体内的失水。

幼儿发热时,可将其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勿直接对着身体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

生病时发热与发冷常常是并存的。如果孩子的四肢冰凉又猛打寒战(发冷),表示需要温度,应外加毛毯覆盖;如果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如此反反复复的动作,虽然有点麻烦,但对宝宝却是有益的,等到疾病逐渐康复后,体温自然就会恢复正常了。

必须强调的是,发热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医生注意的是疾病本身的发展,但父母通常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发热、呕吐、咳嗽等。医生治病,着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只为减轻症状(如退热)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暂时不用药物而让症状(如发热)持续地表现出来,以查找内在真正的病因。

所以父母们请谨记:不要一味地要求医师退热,去治疗发热这个症状,而应遵从医嘱,正确地找出引起发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