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警惕无良厂商制造“铅恐荒”骗术

警惕无良厂商制造“铅恐荒”骗术

时间:2024-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出只要血铅超过30微克/升就是超标,就要驱铅。按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儿童都得驱铅,服用保健品的适用人群就大大增加,甚至要高达90%以上!

警惕无良厂商制造“铅恐荒”骗术

铅中毒日益成为父母们所关心的问题,各个大中小城市的铅防中心、排铅指导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像北京就出现过大面积的血铅筛查,许多孩子服用了一个疗程就需花费四五千元排铅保健品;在上海,免费测铅的网点多达数十个,以此推销驱铅保健品的厂商有7~8家。其中不乏某些厂商甚至医疗机构为推销高价保健品获取商业利润而人为制造“铅恐慌”,让不少孩子依据“虚高”的血铅值,吃了驱铅“冤枉药”,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招数,利用铅中毒生财有道的呢?

以非典型表现作为确诊依据

雇佣非专业的保健医生装点门面,以显示其专业性、权威性,并煞有介事地罗列10条左右的铅中毒非特异性表现,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吃饭不香、听力视力下降、学习不好、腹部疼痛、免疫能力下降,易感冒等,这些非典型的表现哪怕是正常的孩子也能对上几条,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采用不恰当的检测方法进行测铅

如采用国际上已经淘汰的儿童铅中毒筛查指标——锌卟呤法,即先检测血中的锌卟啉含量,再换算出血铅含量,这种方法很不可靠,因为只有当血铅达到250微克/升以上时,两者之间才存在一定剂量关系。或是采用对诊断铅中毒完全没有意义的尿铅、发铅检测法,即使少数地方提供血铅检测,也多为“一滴血”末梢血铅检测,即采手指血来检测,而事实上,末梢血污染机会多,所测血铅准确性及重复性极差,不足以用于诊断。

更改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提出只要血铅超过30微克/升就是超标,就要驱铅。按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儿童都得驱铅,服用保健品的适用人群就大大增加,甚至要高达90%以上!事实上,只有部分血铅为250~449微克/升的儿童才需要进行药物排铅,血铅在100~249微克/升之间的轻中度患儿完全不用服药或吃保健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防治细节就可以不治而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