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无恐惧”教室

打造“无恐惧”教室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意义在于消除恐惧,确保学生不变得机械,同时又传授了知识;教育可以有一种更加综合、更加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我称之为“和谐教育”。我对自己的“身份”要进行新的确认和调整,让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变。学生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除了知道“要害怕老师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有学到。

教育的意义在于消除恐惧,确保学生不变得机械,同时又传授了知识;教育可以有一种更加综合、更加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我称之为“和谐教育”。

——邢奇志

踏入教学楼,听到“蛙声一片”;走进教室,见到“安静一派”。反思:学校、教师、学生,教室、纪律、自律,教师是用“权力”还是“权利”来“控制”学生,什么是教室的真相?

真相很简单: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

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学生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家长不配合,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融入这个世界,不要受世界的羁绊,最终改变这个世界。从教室开始,从教师开始,从学生开始,让我们同心协力!

用自己的洞察力、工具和手段,将我们的日常学校生活资源整合为和谐的教育财富

一、做“无恐惧”教师

首先教师要放下“权力”用“权利”。我明白:每当老师利用权力和权威强迫学生做事,就剥夺了学生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意识的一次机会。我对自己的“身份”要进行新的确认和调整,让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变。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做顾问不做教官

顾问的身份是:提建议、策略之后退在一边由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顾问是协助者。教官总是以训诫者的身份出现,说教、命令、惩罚或鼓励赞扬等,以“上下级”的身份解决问题。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的顾问,我在努力尝试向这个目标靠近。

开学第一天和学生分享一个例子:信任游戏。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这种游戏就算连续玩100遍,只要有一次同学开玩笑故意不接住你,你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不管他怎么道歉,承诺再也不让你摔倒,你就是无法不带一丝怀疑地向后倒了。我的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学到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没写家庭作业吗?只要告诉我,我会接受你搞砸的事实。你打破东西了?这种事是难免的,我们可以好好处理。然而,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规则也将随之改变——今后我们之间大致上会维持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绝对不会和从前一样。

“我相信你”这个语言特别有魔力。它会让学生在你面前挺直了身体,抬起了头,会在内心挣扎中说出真相。这是我屡试不爽的魔棒之一。

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对学生发火,发火的理由也很充分。然而“问题”只是被“压”或“延缓”下去了,并没有得到解决。为此,开学初我给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贴在班级墙壁上,中心意思是:在彼此尊重一切人和事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彼此的需要。这封信制约学生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以协议取代权威——做律师不做法官

律师的身份是:提供“知识及技能”的帮助,不做最后的裁定及决定。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人际交往中总是有矛盾和冲突,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心理生理的剧变时期,更容易产生摩擦,“小打闹”容易演变为“打架”……师生间也会因语言或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矛盾。

我相信,每一对师生、每一对学生,甚至每一对父母都可以利用协议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独特的方案,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我是提供解决冲突原则的“律师”,而“检察官”、“法官”都由学生担任。我们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来制约学生的行为,而不是用班主任、班干部的“权力”来领导学生。我一直相信:贯彻一个自己参与做出的决定比执行一个由他人强加的决定更容易。

我们班采用了协议六原则:

1.识别并明确冲突;

2.提出可行的选择方案;

3.评价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4.确定可接受的最佳方案;

5.制定履行方案的方法;

6.跟踪评估实施情况。

劳动委员告诉我:打扫卫生时,教室的角落总有粉笔头,既浪费资源又难扫除干净。依据六原则我们成立了“粉协”这个民间组织,成员都是平时喜欢“抛粉笔”的高手,我们一起制定了相关的规则……效果奇特,三周过去,地上再也没有发现“粉痕”。

用这种办法我们又成立了“情协”,主要解决同学们的“情绪、情感冲突”及课间“不适当打闹”等问题,效果也不错。

提醒:成功的律师只参与而不说教,只提供而不强加,只建议而不要求。更关键的是,成功的律师参与、提供和建议的次数通常不超过一次。成功的教师呢?

(三)用行为取代说教——做演员不做导演

演员的身份是:把表演理论化为实践,是参与者、实践者。

记得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你要想让你的孩子像你一样,你就做本色演员;你要想让你的孩子超过你,你就做演技派演员。教师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你必须收敛、检点自己的行为,让你的行为、语言更出色,做“行为影响行为”的演员,而不是用语言指导行为的导演。

老师是榜样。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不要用某些条规强迫学生去接受。之所以现代青年极力排斥成人的许多价值观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发现成年人在许多方面没有做到言行一致……学生们不由得恼恨成年人,因为他们一方面要自己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另一方面有关成年人不道德的描写却充斥于大众媒体中(虐待老人、诱拐儿童、诈骗等),这些情况与大人们推崇的道德准则是背道而驰的。

大数据时代,真相能被教师人为地“遮蔽”吗?教师用权力和权威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另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吗?权力和权威可以控制别人的行动,但很少能控制别人的思想、观念和信仰。

家长和老师很少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很少让孩子享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拥有”学生,有义务管教学生、塑造学生,通过说教,改变他们、控制他们、给他们洗脑——传授自己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是“传道者”的责任吗?

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得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我尽一切可能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做一个公平的人,做一个讲道理的人。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恐惧从我的课堂赶走,做到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理智又情感。

二、培养“无恐惧”学生

孩子是行为独立、思维自由的人。要改变我的学生观,改变“传道者”的身份,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

借鉴他人的经验,我建立了“我为你自豪”班级博客、“同学书”申辩本、“幸福日记”班级大事记等形式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恐惧从我的教室赶走。

我把“道德六阶段”导入14班,为培养“无恐惧学生”做目标引领。“相信学生可以做好”是我导入的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请学生对照六阶段思考自己的行为停留在哪一阶段,然后找到自己的成长起点。

(一)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邢老师来了。”学生们紧张地彼此告诫。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排好队是为了老师高兴,安静听课是为了赢得任课老师的宠爱。

学生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除了知道“要害怕老师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有学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将来规划,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会的东西。

而老师要学生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不恐惧教师的前提是:有自尊、有责任、有思考。

我们设置了“记忆袋”、“情绪垃圾箱”,为学生提供转化自己错误行为的平台和疏导恐惧不良情绪的途径,还专门为那些勇于纠错的同学开设“想挑战吗”栏目。惹麻烦没关系,想办法改正就可以了,把错误放进“记忆袋”,把麻烦放进“情绪垃圾箱”。

我在博客中告诫学生:你们是有责任心的自由公民。所以我们要建立伙伴同盟关系,先请你们信任我,告诉我你“出问题”的真相,我会尽可能地帮助你。真相可能很难看,但一定比美丽的谎言更能帮助你成长。

(二)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他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惹麻烦”以外的理由而思维了。

我们班级制定了班规之后,学生以得到“加分”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上课积极发言是为了“老师表扬”,作业100分要“加分”,交一包“餐巾纸”、一块香皂要“加分”,跳绳好的要“加分”……为班级做事就是为了“加分”。当然这已经比第一阶段人的道德准则要高尚了。

我在博客中提醒学生:你们应该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一定非要给予“加分”的奖赏。跳绳提高了我们的身体素质,这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每天突破自己的底线,进步一点点,这就是最值得高兴的事。作业做对本身就是最高奖赏;“关心集体”就是你良好修养的表现;给予别人帮助和“礼貌问好”、“上下楼梯靠右行”等行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本身就是最高的回报。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你就会变得聪明智慧,这就是对你的行为的最高奖赏。为此我们班设置了“成长脚步”,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成长的记录。

我告诫学生和自己:为奖赏、为荣誉而做事,容易因依赖“他人的肯定”而变得失去自我,缺乏长久的进取动力。

(三)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初一的学生慢慢适应学校生活以后,也开始学着做一些事情来取悦我。“邢老师不在,纠错本不用收”,“邢老师,我们班的值日受到表扬了”,“邢老师,我今天开始记录每天5件事了……”,一切情形都是为了符合我的期望。

为此我们曾经专门开班会讨论过:没有老师我们怎么活,你想过吗?你们是为了老师才刷牙的吗?你们是因为老师才跑步的吗?你们是因为老师才做作业的吗?你们是因为老师才认真吃饭、锻炼身体的吗?

全班达成共识:迫切希望取悦老师,这一境界比上一阶段当然要更高尚,至少你愿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但你还是在为“外力”而活。“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要为自己做主,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我们是自己人生的策划者。

为此,我们班的学生设定了一个“拇指奖”,专门记载那些有进步的同学。为自己的成长而喝彩,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四)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我们在开学的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懂规矩是必要的。全班参与制定的规矩学生也比较愿意遵守。事实确实如此。但是,只为外界期待的行为,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压力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真的让我为学生感到自豪。周一开完班主任会议,我就外出活动(时间紧急的临时任务),忘记通知第二天要交费的事情。第二天我自己准备好全班的费用打算垫付。早晨一进班,发现学生们有序给生活委员交钱。“咦,你们怎么知道要交费的?”我的班主任助理说:“我看了你们班主任会议的记录,通知他们的。”

我的学生已经学会发现规则、遵循规则,自己按规则办事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过我也在思考: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那时我们怎么自主生活、学习呢?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五)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14班的班风,“德行天下”是14班的班训。我们也做出了很多“辉煌业绩”,但是那些短暂的“优秀行为”能成为我们的优秀习惯吗?

因为吃饭端汤,因为同学间的言语龌龊,班级同学间常有“动口”又“动手”的矛盾。

我们的班委会组织讨论:尊重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的意义,用精神催化行为。为此我们成立了“情协”、“粉协”作为班级仲裁机构,利用同伴效应,利用学生之间的“亲密无间”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还有学生“法官”、“检察官”监督制约。

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对周围的人产生悲悯之心,能换角度思考问题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仁慈是有感染力的。相信我自己会努力,更相信学生会努力,我们一定能成为内心最和善、举止最得当的人。

(六)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表达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比如有的同学做了好事不希望我表扬他,帮助了别人得到了内心的愉悦,他就很满足。有的同学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他们有自己内心的行为准则。

我的博客经常成为同学争论话题的依据,他们可能意识模糊但却开始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开始自己独立思考后的行为探索,也许幼稚,但很可贵。

实际上,教育理念的中心和灵魂是有效地处理师生关系,是一种培养“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实践,这是教师有效教育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一种双赢的生活,是一种学生和老师共同过有尊严而幸福的、共同成长的生活,师生都会给彼此的未来留下一笔受益匪浅的精神财富。

(原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