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赞美的必要性

赞美的必要性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罗圣索尔在1964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证实了“毕马龙效应”的确存在。罗圣索尔在旧金山一所国小中进行了一项“有潜力学童”的智能测验,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项毫无意义的一般智能测验。不过,无论是何种借口,都无法将父母吝惜称赞孩子的愚昧正当化。但有几项条件要注意:赞美必须以肯定、期望、宽宏的方式来进行,眼睛要专注在孩子身上,并且带着笑容传达自己的赞美。

美的必要性

赞美会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感

前面提过,孩子透过称赞可以获得尝试新事物的力量,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也具备了就算跌倒,可以再站起来的勇气。知道自己被爱、被肯定,而且对象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心爱的父母,这能让孩子内心产生莫大的安慰与满足。因此,父母不只是“最好”要称赞孩子,而是“一定”要这么做。

希腊神话中的雕刻家毕马龙(Pygmalion)和自己雕刻的美丽女子雕像陷入情网,他竭尽所能地照顾雕像,甚至还跑去恳求阿芙萝黛缇(Aphrodite)让雕像变成真正的人。后来,阿芙萝黛缇答应毕马龙的要求,他才终于可以和心爱的雕像结婚,过着幸福的日子。

根据这个故事,心理学上有了“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的说法,意指若受到他人正面的信任与期待、给予尊重,会激发人的动力,努力想变成对方心目中的那种人。而对孩子表达尊重、信任与期待的方法,就是称赞。

当然,也有与此概念相反的心理用语——“污名效应”(Stigma Effect),指的是被瞧不起或受到否定评价的人,会配合做出相对行为,犯罪者或青少年罪犯,很多从小都经历过污名效应,“你为什么老是做出那种事?你还能做出什么好事?你这样长大后能做什么?你这个人根本就没用!”从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孩子长大后就可能真的会出现行为偏差。

称赞并不困难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罗圣索尔(Robert Rosenthal)在1964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证实了“毕马龙效应”的确存在。

罗圣索尔在旧金山一所国小中进行了一项“有潜力学童”的智能测验,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项毫无意义的一般智能测验。他在学童结束智能测验之后,随机挑选制作了一份名单交给班导师,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童往后几个月成绩可能会提升。简单来说,这是一项针对班导师所进行的实验。

后来,这些名单上的学童,与没有被列为名单、成绩不被期待的学童,相较之下,前者成绩确实大幅提升了。班导师因为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童成绩优秀,因此会抱持相对的正面期待,当这股期待感染到学童,也连带营造出努力用功的气氛。

称赞是能够实现“毕马龙效应”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而且称赞并不困难,就算只是短短一句、没有太多夸饰也无妨,更不需要特殊的知识或技巧。但尽管如此,也不能轻易地给予称赞。

有些父母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称赞孩子是很轻浮的表现,因此常吝于称赞;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有这种程度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称赞;还有些父母本身沉默寡言,连称赞自己子女都很困难;也有些父母忙碌到连下达指示的时间都没有了,更别说有闲暇称赞孩子。

不过,无论是何种借口,都无法将父母吝惜称赞孩子的愚昧正当化。称赞不需要太宏伟,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更不需要太招摇,只要以简单的感觉来陈述眼前的情况就可以了。

但有几项条件要注意:赞美必须以肯定、期望、宽宏的方式来进行,眼睛要专注在孩子身上,并且带着笑容传达自己的赞美。如此一来,将有助于孩子养成自主性,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效能及成就动机、能力优秀、人际关系圆满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