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破坏力背后的真相

破坏力背后的真相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说孩子的“破坏力”是创造力萌发的一种体现但也只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这个事件在乐乐的破坏史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乐乐的“破坏行为”很有代表性。但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的“破坏”能力是随着好奇心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此时叮叮的破坏可不是什么创造了,叮叮这是在嫉妒小北呢。他要用破坏表现自己的不满。

破坏力背后的真相

对于搞破坏,孩子绝对是天生的专家:那么结实的小汽车,一不注意就被他们拆得七零八碎;那么可爱的洋娃娃,一不小心就被他们搞得面目全非;那么精致的图画书,一不留神就被他们撕得四分五裂……

孩子好像天生就是“破坏王”,他们可以制造各种混乱的“破坏场面”。而家长呢,则需要时时刻刻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应战。

对于孩子时不时搞出来的“烂摊子”,家长们总是叫苦不迭。好脾气的家长苦口婆心地“规劝”,爆脾气的家长棍棒相加地“声讨”,但效果似乎总是不佳。这主要是因为家长还没有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就妄加指责,这是十分不明智的。

1.具有创造力的“破坏”

在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装着天大的理想:掌握全世界的秘密——他们要检查所有的他们还弄不明白的东西。家长应该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索空间:既然不能阻止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就要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

即使这样,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说孩子的“破坏力”是创造力萌发的一种体现但也只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案例】

爸爸用音箱给乐乐放儿歌听。

可乐乐的注意力却没有放在儿歌上,只见他歪着小脑袋对着音箱出神——里面传出来的声音让他十分好奇。

爸爸在的时候,他几次想上前去摸摸,可都被爸爸严厉地制止了。

这会儿,趁着爸爸去卫生间的功夫,乐乐赶紧走上前去对着几个键按来按去。突然,不知道他碰到了哪个键,光盘立刻弹了出来,也听不到儿歌的声音了。

乐乐呢,索性取出光盘,还把光盘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乐乐发现,光盘的背面很亮,晃一晃,可以看到七色的光;凑近了,光盘还能当镜子照。乐乐想,一定是小朋友对着光盘唱儿歌,然后就被光盘照了进去,所以大家就都能听到儿歌了。

可怎么才能让光盘把自己整个儿照进去呢?乐乐想了想,突然把光盘放在地上,两脚踩了上去。乐乐认为,这样,光盘就可以把自己全照进去了。接着,乐乐就踩在光盘上,又唱又跳了起来。

等到爸爸从卫生间出来的时候,那张光盘已经被乐乐踩得不能要了。

当然,这个事件在乐乐的破坏史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要知道,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搞破坏:他将自己喝的牛奶倒在鱼缸里,说要给鱼补充营养;他把妈妈整整的一瓶香水都喷在房间里,说这样就有妈妈的味道;他还经常一边吃东西一边到处跑,弄得满屋都是饼干渣、水果皮……

可以说,乐乐的破坏活动让爸爸妈妈头痛不已。

乐乐的“破坏行为”很有代表性。很多孩子和乐乐比,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的“破坏”能力是随着好奇心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为年龄小,孩子接触的事物有限,所以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了,就一定上前去摸一摸,甚至要拿起来看看、摆弄摆弄,或者用牙咬咬看看能不能吃,摔在地上试试能不能出声。有的孩子看到玩具小汽车跑得很快,就会想知道:汽车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动起来的?如果玩具汽车没有轮子,它们还会动吗?当孩子的大脑中被这些新奇的想法充满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将玩具汽车拆开来看看,把车的轮子卸下来试试——在这些念头的驱使下,孩子的破坏行为就产生了。其实,这些都是创造力萌发的一种体现。

2.“霸道”的破坏力

当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恐惧、悲伤时,也都可能通过破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只有把这种情绪释放出来,孩子才可能恢复到先前的平衡状态。

【案例】

小北和叮叮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玩。

这天,两个孩子在叮叮家一起搭积木。小北的积木搭得又快又好。没过多会儿,他就用五颜六色的积木搭了一个漂亮的小房子。

可叮叮呢?他怎么搭也搭不好,越搭不好越着急,最后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就在这时,叮叮的妈妈过来了。看到小北搭的漂亮房子,叮叮的妈妈赞不绝口。令谁都没想到的是,叮叮跑过来一下子把小北搭的积木全推翻了,还气呼呼地说:“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好。”

此时叮叮的破坏可不是什么创造了,叮叮这是在嫉妒小北呢。他要用破坏表现自己的不满。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既“娇”又“骄”,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像叮叮妈妈这样,当着叮叮的面夸赞别的小朋友,是叮叮绝对不能忍受的。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他就会以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对于这一类型的破坏,家长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种消极的情绪如果持续长久了,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还可能会引起多种的心理问题与疾病。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比如多关心孩子、关注并称赞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尽量排解孩子心中的嫉妒,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等,逐渐排解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

3.“破罐破摔”的破坏力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一下“无错”原则。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也许孩子偶尔搞点破坏,但那只是因为他们想更快地了解周围的一切,家长应该尽量给予理解与支持。也许孩子偶尔闹闹脾气,摔东西、跺地板,这时,家长也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是孩子要求过分,还是家长管理无方?如果是孩子强人所难,那绝对不能溺爱。但如果是家长“欺人太甚”呢?那么家长首先就要检讨自己了。

对于“破坏”这门学问,孩子是无师自通。没办法,因为要尽快认识这个世界,他们要通过“实践”加深对身边事物的印象。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在能够保护孩子安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但如果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导致孩子以“破坏”作为报复的手段,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疏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家长要及时检讨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要让孩子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以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案例】

刘威的爸爸妈妈经常当着人抱怨:“我们家孩子,一点儿都不懂事。”

刘威怎么不懂事了呢?原来,这个孩子经常跟爸爸妈妈“较劲”。比如,吃饭的时候,刘威会故意把米饭往桌子上掉,弄得脏兮兮的;该上床睡觉了,可刘威就是不睡,除非爸爸把他按在床上,狠狠地吓唬他几句;妈妈让他穿着睡衣睡觉,省得着凉,刘威就偏偏把自己脱得光光的,妈妈怎么说他都不听……为此,爸爸妈妈每天都要教训刘威很多次。可刘威像着了魔一样,总是跟爸爸妈妈作对。

实在没有办法了,爸爸妈妈带刘威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刘威的父母终于知道,其实问题是出在他们身上。

原来,刘威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可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太高了,刘威虽然只有4岁,但家长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每天6点起床锻炼身体,白天上幼儿园,晚上回家吃完晚饭后还要背唐诗、宋词,周末还要去学电子琴、上绘画班。

一个小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已经很辛苦了。可父母还总是批评他。他不小心把饭粒掉在桌上,爸爸就拿着筷子狠狠地敲他的手。刘威很不服气,自那以后,他就故意把饭掉到桌子上;屋子里很热,刘威把衣服脱了,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阵数落,还强迫刘威一定要把衣服穿上。自那以后,不管冷还是热,刘威都只穿很少的衣服……

时间长了,爸爸妈妈就认为是刘威不懂事,总是批评他。刘威呢,也就破罐破摔,总是故意给爸爸妈妈捣乱。就这样,恶性循环开始了……

一个4岁的孩子,每天要干那么多事情,已经很辛苦了。可刘威的爸爸妈妈非但没有给他赞扬和鼓励,还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小孩子怎么能承受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呢?所以,刘威开始发作了。刘威的爸爸妈妈对待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会让孩子产生很强的消极情绪,并转化为非常可怕的破坏力。在这里,孩子是在通过破坏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委屈。此时,刘威的破坏力绝对跟创造力扯不上什么关系了。他的破坏力越强,只能证明他的情绪越压抑。常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给父母的贴心提示: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破坏行为时,不要急于阻止,也不要轻易地责备甚至惩罚孩子。如果有条件,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工具,让孩子尽情地拆卸。积木和拼插玩具也是满足孩子好奇天性的良好工具,用拼插玩具组装成各种模型,给孩子们拆卸的机会,然后再鼓励他们将拆卸的模型重新拼装起来。一些可以用来敲打的玩具,如小鼓等也可以满足孩子喜欢敲敲打打的“破坏”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