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宁市农科所副所长吴卓生

普宁市农科所副所长吴卓生

时间:2022-08-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年2月底至3月初,吴卓生把上一年选育而成的种子进行播种。2003年6月30日,他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省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亲手颁奖。吴卓生的姐姐得知情况后,叫吴卓生到广州她所办的企业工作。

在我们普宁市,有一位23年来一心扑在甘薯(又名番薯)育种事业上、科研成果显著的育薯专家。他,就是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普宁市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吴卓生。

20多年来,吴卓生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志为民,立足本职,不畏困难,脚踏实地,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潜心科研,精益求精,公而忘私,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立足本职 潜心科研

1981年7月,吴卓生从佛山兽医科学校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普宁县农科所工作。

初到农科所,吴卓生怀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见到李绪志等人,觉得自己很荣幸成为一名农科人员。他引用《诗经》的诗句说:“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普宁农科所于1958年建立,1959年开始进行甘薯育种工作,至目前已成功育成甘薯优良品种24个,有12个品种被列入《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志》,有8个品种被列入《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其中普薯6号、普薯14号、普薯18号、普薯20号、普薯23号、普薯24号都曾成为我省甘薯种植的当家品种。

20多年来,吴卓生立足本职,潜心科研,在番薯育种道路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他一方面广泛收集资料,建立番薯品种资源圃,并进行科学的鉴定、研究、筛选与利用;另一方面,将各种番薯品种进行杂交选育。

每年9月初,他就要进行薯苗种植,利用这段时间的短日照促其开花。每当番薯开花的季节,吴卓生就必须每天赶在蜜蜂采花粉前,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到试验田里,选定不同品种进行雌雄杂交、套袋和贴标签等。

众所周知,蜜蜂是十分辛勤的。要赶在蜜蜂采花粉之前做好番薯花授粉工作,无疑是一场人与蜜蜂之间的劳动竞赛,而竞赛的胜负关键就在于看谁先到田头采用花粉。如果蜜蜂先采用花粉,那么吴卓生的育种工作就不能进行,因为经蜜蜂采过的番薯花杂交后品种不纯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为了使育种工作能正常进行,吴卓生总是比蜜蜂早到田头,先下手为强。而早晨近2个小时的劳动,他往往是空着肚子的。久而久之,他已形成了习惯。

番薯品种杂交是一件相当烦琐的事情。首先要选定哪个品种为母本、哪个品种为父本,然后把母本品种的番薯花去雄,接着采来父本番薯花,用医生用的镊子小心翼翼地把父本番薯花的花药中的花粉夹出来涂到母本番薯花雌蕊上授粉,再用薄膜袋把已授粉的母本番薯花罩住,最后贴上标签,注明父本和母本分别是谁。吴卓生在番薯试验田的薯畦间来来回回,时蹲时站,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以上番薯杂交动作。

每年番薯品种杂交工作一般持续2个月时间,杂交组合100多个,满试验田密密麻麻都是种子,有近1万颗之多。等番薯种子成熟时,吴卓生到田里一颗一颗地采收,把符合要求的种子选出晒干、贮藏。

第二年2月底至3月初,吴卓生把上一年选育而成的种子进行播种。他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为了使种子早发芽、齐发芽,须在播种前将种子剪破表皮。近1万颗种子,粒粒都要小心地剪破表皮,其工作量是何等的大啊!但是,在吴卓生看来,那算不了什么,只是科研园地上普普通通的必做“常规动作”而已。

种子发芽,薯藤生长。到了5月,吴卓生第一次插植实生薯苗进行选育。

第一次插植的薯苗结薯块收成后,7月底至8月初,吴卓生进行第二次选育。

到了12月底,吴卓生进行了第三次选育。

一个番薯新品种一般每年需要经过以上三次以上的选育。每次选育,都要进行抗病性鉴定,多地点、多适应性鉴定,干物率测定,食味鉴定,耐贮性观察等。

实践表明,一个番薯新品种,从选育到参加全省区域试种,再到通过品种鉴定,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如普薯23号1992年育成,1997年通过省品种鉴定,2002年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又如,普薯24号1994年育成,2001年通过省品种鉴定。而普薯系列的多个良种选育工作,总是交叉进行的,其工作量之大,需要的毅力,可想而知。

一个人做事情,往往都难以一帆风顺。吴卓生在科研园地上搞番薯育种试验也不例外。有时候,辛辛苦苦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因为有关指数不大理想而宣告失败。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认为那是正常的事,没有半句怨言。同时,他反复吟诵毛泽东的诗词“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来自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马上投入新一轮的育种试验。

20多年来,吴卓生在农科所那10亩番薯试验田上,到底做了多少试验、熬了多少个日夜、流过多少汗水,没有人能算得出来,连他自己也无法说个清楚,只能用“不计其数”来表述。

由于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和呕心沥血,1.65米高的吴卓生皮肤变得黝黑而粗糙,两鬓花白而显的苍老。他面孔老实而憨厚,衣着朴素而自然,处事谦恭而随和,待人和蔼而可亲。见到他的人,总是觉得与其说他是赫赫有名的全国番薯专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质朴地道的农村老农民。

采访吴卓生同志。

天道酬勤 硕果累累

天道酬勤,硕果累累。20多年来,吴卓生勤恳耕耘换来了丰硕成果。通过他那一大堆的荣誉证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骄人业绩:

1985年,他获汕头市科研进步二等奖。

1988年,他的论文《三浅裂野牵牛(k123)在甘薯育种利用与研究》发表于《中国甘薯》杂志上。

1991年,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0号获汕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他被普宁市评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994年,他的科研成果“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的建立与优良种质的鉴定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3月,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3号通过省品种审定。

1997年,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3号获揭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他被授予广东省“山区建设优秀人才”称号。

1998年,他被中共普宁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他被揭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揭阳市优秀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0年3月,他参与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广薯系列推广”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2001年1月,他主持的省“九五”攻关项目“优质丰产抗病甘薯良种选育”成功地培育了普薯23号和普薯24号两个优质良种,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验收,并通过揭阳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育种技术及育种成果属揭阳市先进水平。

2001年,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4号获揭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3月,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4号通过省品种审定。

2001年4月,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6月,他被中共普宁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1年12月,他被授予广东省“十佳”农科员称号。

2002年1月,他主持的“优质甘薯新品种普薯23号、普薯24号的推广”项目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2002年4月2日至4日,吴卓生到河南郑州参加国家甘薯大区区试2002年工作年会,成为组成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21位专家之一。

2002年4月,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3号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2002年4月,他当选为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2003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甘薯良种区试鉴定会上,他主持选育的普薯24号被列入国家品种生产试验项目。

2003年4月,他当选为普宁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2003年5月,他当选为揭阳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2003年6月,他被中共普宁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3年6月30日,他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省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亲手颁奖。

……

正是以上这些骄人业绩,充分体现了吴卓生这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党员风范 公而忘私

吴卓生向来为人踏实、正派、勤劳、俭朴、公而忘私,乐于奉献。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更是以党性、党章、党纪约束和规范自己,严于律己,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良好风范。

1984年年底,农科所因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吴卓生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那个时候,原来与乌石农场合在一起的普宁市农科所改制分离出来,面临着没工资、没经费的巨大困境。有的农技人员为了生存,跳槽离开了农科所。吴卓生的姐姐得知情况后,叫吴卓生到广州她所办的企业工作。本来,这是一个图谋个人生存的绝好机会。但是,吴卓生面带微笑说:“郑板桥有诗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爱番薯育种工作,我爱普宁农科所,我要永远呆在农科所!”

决心留下来的吴卓生和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郑英才、郑亨寿、张珂俊等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在困难面前,吴卓生从来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停止科研工作。无论条件多艰苦,他可以少吃少穿,但从来没有间断对番薯的科学试验。他总是这样激励自己:“越是艰苦,越要有为党为民干下去的勇气!”

在时任普宁县县长庄绍徐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至1992年,普宁农科所终于渡过了难关,工资可以正常发放,但科研经费还是比较困难。

为了番薯育种科研工作,吴卓生和妻子总是以所为家。即使是1997年他当了副所长之后在市区流沙分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套房,他也基本上没有到那里去住,只是把那里当成“旅店”。

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吴卓生总是先公后私,有时甚至因公忘私。

有一次,吴卓生的孩子生病急需看医生。当时刚好是省农科院载了一车番薯新品种到普宁农科所种植推广。为了不错过这个难得的交流机会,他吩咐妻子宝玉自己带孩子到邻近乡村问医生,自己到试验田里一直忙到当晚11时才回家看孩子。

自从当上副所长后,吴卓生除自己加倍努力搞好科研外,更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农科所的后备人才上。他认为,农科所的番薯育种科研事业不能后继无人,因为群众将来需要更高品质的普薯,而这重担自然而然落在新一代农科人员的肩上。

毕业于潮州农校农学专业的冯顺洪,1996年到普宁农科所工作后,工作认真,进取心强,是吴卓生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几年来,吴卓生把冯顺洪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认真地为冯顺洪做传、帮、教等方面科研工作。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吴卓生多次因公出差,由于普宁市农科所办公经费少得几乎没有,他只好坐最差的车,尽量不住旅馆或住最便宜的招待所。而他对这些,从来都不计较,也很少向人提起。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少计较个人得失。

今年“七一”期间,吴卓生成了众多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新闻人物。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吴卓生总是胸怀坦荡地说:“那是普宁市农科所集体的,是党和政府多年关心和支持的结果。”

日前,中共普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正让在代表普宁市委、市政府慰问吴卓生时,要求全市4万多党员以吴卓生这位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育薯专家为学习榜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多出业绩,乐于奉献。

让卓生精神永放光芒!

让党员风范长留人间!

为党旗增辉

(发表:2003年7月15日 总第1022期《普宁报》第三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