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寂寞孤雁蒹葭冷

寂寞孤雁蒹葭冷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况且夜泊吴江,冷风瑟瑟,明月秋空,清静无依,恰是孤雁掠过,万千心事凄凉之至。萨都剌面对寂寞秋夜,内心孤苦,前面极写明月之丽,对月抒怀,自然联系自己处境,难免与曹操产生同样的感受,所以这里一笔“乌鹊南飞”已不在写鹊,乃在写一己之情。

(北宋 惠崇 沙汀丛树图)

这首词自题“泊吴江夜见孤雁”,当是作者贬官南下途中所作,内中黯然之情自不必说。况且夜泊吴江,冷风瑟瑟,明月秋空,清静无依,恰是孤雁掠过,万千心事凄凉之至。但作者并没有因此便直说自己,而是以孤雁为赋,紧扣题中“见”字,通过所见孤雁形成一种象征与寄寓,把“见”转化为内心所感,使咏外在之物与寄内中之意相契合,在高度的情景交融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明月丽长空,水静秋宵永。”开篇两句好像是在对夜泊吴江的景象进行纯客观的描写,其实由于作者正处在贬官途中,纵然这江边秋夜清景无限——夜一般宁静的水,水一般柔情的月,还有一碧如染的长空,渺远明丽——这也不足以使作者摆脱此时此地保持不变的心理定势,其间仍悄悄渗进了作者主观性感觉——“秋宵永”。“永”字暗含一种心理因素,寂寞恨更长,轻巧一点便打破了句意表面所保持的纯客观平衡,从而奠定了全词感物言意的感情基调。同时这两句在描写上所带有的纯客观因素,又勾画出作者置身的特定空间,仿佛是为词意的展开铺设全景式框架。“悄无踪、乌鹊南飞”,蓦然端出乌鹊,乍看上去像是天外之笔,其实从作者心境分析则是很自然的。曹操有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短歌行》)清人沈德潜谓此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萨都剌面对寂寞秋夜,内心孤苦,前面极写明月之丽,对月抒怀,自然联系自己处境,难免与曹操产生同样的感受,所以这里一笔“乌鹊南飞”已不在写鹊,乃在写一己之情。惟此时,拈出孤雁,方可巧妙而又深沉地融入自己胸怀,故此这首咏雁小词,到了过片方才“但见孤鸿影”。孤鸿在中国一向含有对志趣高远者的比喻,《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少时佣耕,曾感叹周围的伙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由此看作者此时写孤鸿,不只是叹息自己贬谪孤单,更在于表现其志趣高洁、胸襟旷远却又无人理解的苦闷。这一点与苏轼词有一定相同之处。

(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下片转入写雁。“自离边塞路”是一句过程性交代。是写孤雁从遥远的北塞归来,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远离北国故里,遥遥南向。表面上极为轻巧,仿佛一笔带过,实则是于中凝缩着沉重辛酸的无限感慨。之所以这么轻巧着笔,大概含有抛撇沉痛形式,追求高洁空灵的意味。“偏耐江波静”,是写雁即人的品性,正是一种自甘寂寞、不涉俗流的表现。末了两句:“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情景交融,西风吹送着断鸿声声,寄身在严霜覆盖的苍苍芦苇之中。“梦魂单”照应上文的“孤鸿”,作为更进一步的象征,又展示了作者的心境,这样“西风鸣宿”就不停留在写睡觉这一具体事件了,更进一步地延伸出了长夜难眠的苦楚。写到这里,已很难分清是作者借孤雁来抒情或通过雁来象征,倒仿佛已完全脱离了这种借代性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了物、我、境的高度一致。咏物之作一向讲究不即不离,既不脱离所咏之物,又不能太黏着于物,其最高创造便是物、我、境、情的相契一致。以是观之,则萨都剌此词几入此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