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高层住宅为主建设保障性住房

以高层住宅为主建设保障性住房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节省下来的地上部分可以设计为住宅以提高容积率,也可安排永久绿地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设置活动场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住宅建筑面积密度每提高1%,则居住小区每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市政设施投资可以降低0.7%~1.5%。然而跟普通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无疑是较小的,通过提供更多环境较好的外部活动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室内面积较小带来的不便。
以高层住宅为主建设保障性住房_与城市化共生——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策略

(1)高层住宅相比多层住宅的节地优势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第3.0.3条中有关“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以南京为例,居住小区规模的多层人均用地为19~26平方米/人,中高层人均用地为15~22平方米/人,两者相差4平方米/人。如果以全南京市经济适用房住宅建筑面积每年增加200万平方米的数字进行测算,每年新建住宅户数约3.3万户,人口约11万人;结合人均用地控制指标计算,高层比多层住宅可节约建设用地近44公顷,效果是比较明显的。(14)人多地少的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均采用高层高密度的公共住宅开发模式,中国香港地区多数住宅在20~30层之间,容积率6.0~10.0,新加坡住宅层数多为10~13层,容积率1.6~2.3,一般不超过3.8。(15)

一般高层建筑由于结构上的需要,都拥有不少于建筑物高度十五分之一的地下部分,为车库、热力、配电等动力用房和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用房放到地下提供了条件。而节省下来的地上部分可以设计为住宅以提高容积率,也可安排永久绿地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设置活动场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集约化地布置停车场、小学、幼儿园、菜市场等配套公建和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地缩短其服务半径,避免了重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建带来的土地上的浪费,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发展的角度来看,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在三维空间上形成集约式的用地模式,对地块容积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16)

(2)在综合造价和能耗方面的比较

将多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各方面造价进行分析比较,除在建安成本、土地成本、日常维护费用方面的比较以外,高层住宅带来了城市居住人口的集中,这可以节约市政建设投资以及公共设施的投资。有研究表明,住宅建筑面积密度每提高1%,则居住小区每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市政设施投资可以降低0.7%~1.5%。(17)因此,从短期和局部来看,多层住宅的造价是相对低的,就长远和宏观而言,高层住宅的综合造价明显优于多层住宅。

多层住宅比高层住宅热损耗大。经过计算,6层的多层住宅与20层的高层住宅相比较,根据其体型系数不同,前者比后者高出10%~20%。也就是说,体量越大对外负荷在单位面积上分摊的就会越小。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相比,用电量高20%(高出部分主要用于电梯用电、消防用电、水暖系统分区用电等方面)。(18)总体来讲,高层住宅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公建的集约化设置,服务半径合理,可以有效节约能源。

(3)高层住宅的环境优势

保障性住房对套内面积有严格的限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廉租房的面积要求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房控制在60平方米。(19)按照家庭平均人口3.2人来计算,人均居住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要求,是比较切合实际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然而跟普通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无疑是较小的,通过提供更多环境较好的外部活动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室内面积较小带来的不便。高层住宅建筑覆盖率低,在相同容积率下较多层住宅能够获得更多的绿地和院落等公共活动空间,如老年活动场地、儿童游戏场地等。另外,多层住宅之间的卫生间距绝对尺度太小,在其上布置儿童游戏场地将对居民带来很大的噪声干扰,高层住宅受到街道干扰的住宅套数比例比多层住宅少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