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统帅,要了解集思广益的价值,不能闭目塞听,做一个孤家寡人。对此,鬼谷子说:居上位者,“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有万夫不敌之勇,最终却命丧乌江,其致命错误就是因为刚愎自用。在鸿门宴的时候,亚父范增屡屡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可项羽却认为刘邦势孤力单,不足为虑,结果就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齐国大夫邹忌身材挺拔,容貌俊美。一天早晨,他穿戴整齐,照着镜子,突然问他的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美?”他妻子说:“您美呀,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啊!”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太相信,又问他的小妾:“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啊!”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客人:“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了看他,再照照镜子,觉得自己差得远了。晚上睡觉前,他才恍然大悟:“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小妾说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
邹忌因此规劝齐威王奖励进言者。没有人不愿意听到赞美之词,所以很容易被过多的赞美所蒙蔽,看不到隐藏的真相。所以,一个富有智慧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即位以后,有些大臣向他建议说,现在有很多外来人才在秦国当官,他们会对秦国不利,请大王把这些人统统赶走。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的,都必须离开秦国。有个楚国来的李斯,给秦王上了一份奏章,说:“泰山不拒绝小石头,所以才成了泰山;大海不拒绝小溪流,所以才成了大海。从前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重用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重用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来人才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人才都赶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秦王觉得李斯说得很有道理,连忙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回来,恢复他的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令。
李斯的这篇《谏逐客疏》,是一篇著名的政论散文,其中的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至今发人深省。
唐朝初年,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认真总结隋亡经验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本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但短短数十年就灭亡了,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是其统治者不懂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致,于是勤躬自省,为避免“偏信则暗”,他多次鼓励大臣上书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了“兼听则明”。他的直谏大臣魏征曾数十次上疏直陈其过,劝太宗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来魏征病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死,吾亡一镜矣。”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在做一件事情,需要决断的时候,都必须充分发挥成员的能量,集思广益。中国的三峡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对于这样一个大型的工程,负责三峡工程的领导层并不是简单拍板,而是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峡工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很多人从技术和财力等方面提出意见,认为当时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修建这样巨大的工程,在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于是,这项工程就被暂时搁置下来。20世纪末的时候,三峡工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大部分代表都表示赞同,但是对“反对派”所提出的技术、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政府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组织专家逐一地去调查、核实、评估、论证,使设计和施工工作做得更深更细,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建设。最终三峡工程得到了顺利实施,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潘家铮在谈到三峡工程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反对派’对三峡工程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任何时候,众人的智慧总是大于个人的智慧,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