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胼胝体脂肪瘤ct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脂肪瘤ct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好发的部位是半球间裂,通常称为胼胝体脂肪瘤。胼胝体脂肪瘤和胼胝体是分开的,并由于化学位移伪影的包绕,二者常有明显的分界。矢状面T1WI及横断面T2WI上显示为中线处短T1长T2的高信号肿块,占据部分半球间裂,胼胝体的体部及压部缺如胼胝体脂肪瘤较为少见。约50%可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MRI不仅可诊断胼胝体脂肪瘤,同时可观察颅内其他畸形的发生。1.颅内血肿 MRI上胼胝体脂肪瘤与颅内血肿信号相似,不易鉴别。

胼胝体脂肪瘤为一种先天畸形,被认为是原始脑膜异常分化成软脑膜以及蛛网膜下隙时,个别人的原始脑膜夹入了异常的中胚层脂肪成分而形成脂肪瘤。最好发的部位是半球间裂,通常称为胼胝体脂肪瘤。最常见的胼胝体脂肪瘤位于胼胝体膝部,一般较小。较大者可累及整个胼胝体。颅内脂肪瘤亦可见于四叠体池、鞍上区、脚间池及桥小脑池等。

【影像学表现】

1.X线平片 只能显示中线钙化及脂肪的低密度,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

2.CT 侧脑室上方有低密度阴影,CT值为负值,并向下伸展到侧脑室之间,或伸向半球间裂。少数情况下可见脂肪瘤周边部钙化。

3.MRI 显示胼胝体脂肪瘤的最佳方法(图1-2-1,2)。该肿瘤可表现为中线部对称的巨大脂肪肿块,占据半球间裂;也可表现为条带状肿块影包绕胼胝体的压部,甚至扩延至整个胼胝体。可显示为短T1长T2的高信号肿块,位于中线处。并同时可显示与胼胝体的毗邻关系及胼胝体的形态异常。胼胝体脂肪瘤和胼胝体是分开的,并由于化学位移伪影的包绕,二者常有明显的分界。本病常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

图1-2-1(A,B) 胼胝体脂肪瘤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MRI表现

矢状面T1WI及横断面T2WI上显示为中线处短T1长T2的高信号肿块,占据部分半球间裂,胼胝体的体部及压部缺如

图1-2-2 胼胝体脂肪瘤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

矢状面T1WI显示胼胝体体部条形高信号,胼胝体压部发育不良

【鉴别诊断】

胼胝体脂肪瘤较为少见。约50%可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由于特殊的发病部位及具有与脂肪相似的低密度,CT上易于确诊。但CT上有时应与畸胎瘤及皮样囊肿相鉴别。二者虽都可含有脂肪成分,但中线部位少见,常不伴有胼胝体的发育不良;同时瘤内出现钙化成分可有助于与二者的鉴别。MRI不仅可诊断胼胝体脂肪瘤,同时可观察颅内其他畸形的发生。但由于MRI上脂肪成分有时与颅内血肿不易鉴别,有时需通过其他一些征象如化学位移伪影或加扫特殊的序列如脂肪抑制序列等加以鉴别。

1.颅内血肿 MRI上胼胝体脂肪瘤与颅内血肿信号相似,不易鉴别。二者可有以下不同:胼胝体脂肪瘤和胼胝体之间常有化学位移伪影的包绕,二者常有明显的分界;胼胝体脂肪瘤对周围结构无占位效应,而急性或亚急性期颅内血肿周围常有水肿带;颅内血肿由于反复出血,其信号不均,有时可有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而脂肪瘤信号较为均一;特殊的MRI脂肪抑制序列,能将高信号的脂肪抑制下去,可以和同样呈现短T1长T2信号的出血相鉴别。

2.颅内畸胎瘤 畸胎瘤以脂肪成分为主时应与脂肪瘤相鉴别。但典型的畸胎瘤系松果体区好发,约占半数,中线部位少见;肿瘤内部成分混杂,多为囊性或囊实混合性;钙化较为常见,还可形成牙齿等成分。与脂肪瘤不易混淆。

3.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为含有外胚层与中胚层两种成分的脑实质外肿瘤,好发部位为鞍旁区、四叠体池及半球间裂。应当指出的是脂肪性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与脂肪瘤均呈短T1信号,其MRI信号相同,鉴别较为困难,CT发现囊肿内钙化有助于皮样囊肿的确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