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蔚等人用针灸治疗本病,选用的主穴为睛明、球后、上明等,配穴为足三里、三阴交、翳明等。同时兼用中药以当归、黄芪、丹参、川芎、灵芝、葛根、夜明砂、紫河车等药组成基础方。随证加减。
治疗结果:99只眼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在视力方面,获得显效28只眼,有效30只眼,总有效率为58.8%。在视野方面,获得显效27只眼,有效46只眼,总有效率为73.73%。认为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障碍,不能吞噬、消化视网膜外节脱落的膜盘,致使膜盘堆积于色素上皮及感光细胞之间,形成屏障,干扰并阻止脉络膜营养物质的输送。因此,治疗应着眼于提高与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排除废物,输送血氧供应。
谢立科等将本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与脾胃气虚型。
肝肾阴虚型的治法:滋补肝肾,活血明目,方用色变三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及常用剂量:山药、泽泻、牡丹皮各10克,枣皮、红花各8克,熟地黄、桑椹、枸杞子各20克,云苓、丹参各15克,水蛭5克等。
针灸治疗:足三里、曲池、睛明、肝俞,配穴太溪、膈俞、肾俞、球后、承泣、行间、合谷。
脾胃气虚型的治法:健脾益气,活血明目。方用色变二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及常用剂量:党参、白术、陈皮、桃仁各10克,黄芪30克,当归、黄精各15克,红花、水蛭各6克等。加上针灸:主穴足三里、曲池、睛明、肝俞,配穴:百会、脾俞、胃俞、三阴交、球后、攒竹。
治疗后视力改变为:60只眼显效14只眼,有效36只眼,无效10只眼。有效率为83.33%。治疗后视野改变:60只眼显效13只眼,有效40只眼,无效7只眼。有效率为88.33%。
RP病人治疗后提示充盈时间明显改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及分支动,静脉管径明显增粗,与治疗前相比P<0.01,说明治疗后视网膜血管显著扩大。眼底微循环明显改善。他们同时提出了视力、视野的改善与微循环的改善有正相关。
丁淑华对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做了详细的临床研究。方法:用针灸对21例(42只眼)RP病人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查了这些病人的视力,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取穴:球后、攒竹、太阳、风池、合谷,每天针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视力能得到改善的是:42只眼中好转33只眼,无效9只眼。有效率78.6%。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66只眼次中有53只眼次的视敏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闪光视网膜电图治疗前为熄灭型的20只眼中,治疗后有14只眼出现微型b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针灸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视功能有改善作用。
刘坚研究采用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证实对病人起到了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及濡养眼底脉络的作用。主要选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方法:主穴为新明Ⅰ(奇穴,位于翳风前上5分,耳垂皱折中点)、球后、上睛明、新明Ⅱ(奇穴,位于眉梢上1寸,外开5分凹陷处),配穴为风池、翳明。共观察65例门诊病人,计130只眼。其治疗结果:显效8例16眼,有效38例76眼,无效19例38眼。总有效率为70.8%。他们观察到针刺疗法与病人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
罗明把本病分为两型:肝肾不足型和气血不足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12例(24只眼)RP病人。主穴:风池、翳明。配穴:球后、攒竹、四白、养老、合谷、三阴交、太冲。随症加穴:肝肾不足型加肝俞、肾俞、太溪。气血不足型加膈俞、脾俞、足三里。治疗结果:视力疗效为显效10眼、有效5眼、无效9眼。视野疗效:显效16眼、有效5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为75%。他观察到治疗RP及其他眼疾,取眼周局部穴位,配合整体辨证选穴,其疗效优于单取眼周局部穴位或单用远端循经取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