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肝素的历史

肝素的历史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肝素是不同大小氨基葡聚糖的混合物,90年前Mclean发现其具有抗凝特性。随后Brinkhous等证实肝素是一种需要血浆辅因子的间接发挥抗凝作用的物质。肝素结合抗凝血酶的赖氨酸位点,导致精氨酸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使抗凝血酶由缓慢进行的凝血酶抑制药向快速抑制药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分子肝素的出现,引发了一个新的观念,即肝素拮抗凝血酶或其他凝血因子的能力依赖于氨基葡聚糖链的长度,而灭活Xa因子仅需要具有高亲和性的戊糖。

肝素是不同大小氨基葡聚糖的混合物,90年前Mclean发现其具有抗凝特性。随后Brinkhous等证实肝素是一种需要血浆辅因子的间接发挥抗凝作用的物质。在1968年Abildgaard将这种辅助因子命名为抗凝血酶Ⅲ(ATⅢ),现在已简化为AT。20世纪70年代,Rosenberg和Lindahl等阐明了肝素与抗凝血酶相互作用的机制。肝素结合抗凝血酶的赖氨酸位点,导致精氨酸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使抗凝血酶由缓慢进行的凝血酶抑制药向快速抑制药转变。抗凝血酶的精氨酸活性中心与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性中心共价结合后,不可逆的抑制其凝血活性。而肝素从三体结构中脱离,被再利用。

随后,大量研究发现肝素与抗凝血酶结合关键位点为戊糖序列中独特的葡糖氨基。现在戊糖结构已被开发为新的抗凝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分子肝素的出现,引发了一个新的观念,即肝素拮抗凝血酶或其他凝血因子的能力依赖于氨基葡聚糖链的长度,而灭活Xa因子仅需要具有高亲和性的戊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