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厚4.5~5mm时,从原始背侧眼动脉发出玻璃样动脉,在胚裂开始部进入视泡沟,经过原始玻璃体前行,到达晶体泡的后极部。当胚胎8~9mm时,玻璃样血管从视盘处进入眼内,发出5~7支主干,然后再发出许多小分支。这些分支呈Y形分叉,填满整个玻璃体腔。它们在发育过程中与脉络膜血管自由交通。到达晶状体后表面时形成毛细血管网,称为晶状体血管的后部。当胚胎10mm时,从晶状体后面血管网发出许多分支,排列如栅栏样,围绕晶状体赤道部形成晶状体血管膜的侧部,即囊瞳孔部(capsulo-pupillary portion),并与环状血管连接。胚胎17mm时,从环状血管发出分支沿晶状体前表面走行。胚胎25mm时,晶状体前表面毛细血管彼此吻合,形成筛状网眼,称为晶状体血管膜前部或称瞳孔部(papillary portion)。
当胎儿生长至40~60mm时,玻璃样动脉发育至最高峰,称为固有玻璃样血管(vesa hyaloidea propria)。它们彼此自由吻合,也与晶状体血管膜后部毛细血管吻合。胎儿发育至60mm时,玻璃体血管开始萎缩,最初发生在周边部最小的分支处,小分支血管萎缩,彼此失去联系。最后与主干血管失去联系,远端形成螺旋形细丝,悬挂在晶状体的后表面。胎儿7个月时,玻璃体血管主干变窄,然后闭塞。胎儿8个月时,玻璃体血管主干与视盘失去联系,最后血管全部萎缩。当玻璃样血管系统萎缩时,原始玻璃体集中于视泡中轴,第二玻璃体发育。出生时,残留的玻璃体动脉飘浮于狭窄的Cloquet管内,终身不变。也有的完全消失,看不见它的踪迹。
晶状体血管膜也发生萎缩。随着晶状体体积增大和前房形成,晶状体表面血管受到伸张。当玻璃体血管萎缩时,它们对晶状体前表面的血管供给和引流功能进行性降低。当胎儿4个月时,晶状体表面血管也随之开始萎缩。胎儿发育至7个月时,晶状体表面血管特别是瞳孔膜中心萎缩更明显,形成大小不等的裂隙。当胎儿8个半月时终于形成瞳孔区。如有残留组织与虹膜表面组织连接,则形成先天瞳孔残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