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脏与血的关系

五脏与血的关系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肾主骨,藏精生髓,与血的生成最为密切。心脏和血脉相互关连,互相贯通,互相协调,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故有“肺朝百脉”之说,特别是宗气贯心脉而助心行血的作用尤为重要,《景岳全书·血证》则谓血“宣布于肺。”说明肝与生血的关系也较密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从而促进血行的通畅。同时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1)脾与血:脾胃主纳运水谷,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医指掌·诸血证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灵枢·决气》又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至于营气化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及津液化血,“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读书随笔·气血精神论》)之说,与脾胃水谷精微化血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脾藏营”,营气、津液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精微,所以有“营血并称”“津血同源”的说法。这些均说明血的生成与脾胃有密切关系。

脾能生血,亦能统血。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的功能。血液的运行,除依赖于心脏的推动、肝的调节外,还须有脾的统摄。《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脾的统血功能,全赖之于脾气。沈目南在《金匮要略编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济阴纲目·调经门》说:“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脾气健旺则固摄血液,确保血行脉内,自无出血之虞。

(2)肾与血: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赖肾精为其化生之本,而精血同源,相互资生转化。肾主骨,藏精生髓,与血的生成最为密切。“肾藏精髓,而注于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肾精能生髓,髓可化血,精髓乃为血液化生之源,故曰“血之源头在乎肾”。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人之初生,必须精始。精之于血,若乎非类……而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脏象别论》中又说:“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医方类聚·血病门》也指出:“精为血之本。”因此,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脏,主藏精而生髓,精髓同类,精血同源。所以,肾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的虚实,是影响人体血液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心与血:中医学认为,心也参与造血,《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心生血。”《侣山堂类辨·辨血》指出:“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气者,泌其津液,注入于脉,化以为血”,因“心主身之血脉”。《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亦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之后,其精微物质,再通过心火的化生作用而变成血。此外,《景岳全书》又有“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的说法。

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太素》王冰注云:“肝藏血,心行之。” 心脏和血脉相互关连,互相贯通,互相协调,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血液沿着脉管循行不息,从而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地输布于全身,以供养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的循行不息,虽是心和血脉的共同活动,但心有总管一身血液的作用,同时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而心气是主管心脏搏动、鼓动血行的原动力。故《医碥·血》说:“血总统于心。”

(4)肺与血:肺与血液生成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肺主一身之气,合成宗气,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强健,气虚则生血功能不足;②《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明水谷精微化生成血液,除中焦脾胃的重要作用外,还要经过肺的作用,才能完成血液的更新过程。

肺朝百脉:血液是循着经脉运行不息,而循环周身的血液都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血液中残存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将肺所吸收的新鲜空气并入血内,起到吐故纳新保持血液清新的作用。新鲜血液再循经脉运行全身,而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有“肺朝百脉”之说,特别是宗气贯心脉而助心行血的作用尤为重要,《景岳全书·血证》则谓血“宣布于肺。”

(5)肝与血:肝在血液生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精于筋。”说明饮食经过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之后,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而化生气血。《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张氏医通·诸血门》亦指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说明肝与生血的关系也较密切。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从而促进血行的通畅。同时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在休息安静及情绪安定时,部分血液贮存于肝;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肝内的血液被动员出来,运送到全身,以供机体活动之需要。因此,《黄帝内经太素》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