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化脓性脊椎炎

化脓性脊椎炎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血源性为主要感染途径,原发化脓性病灶波及全身性感染的细菌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脊柱;局部性感染多由椎间盘造影、手术后发病。播散入血可致脓毒血症,侵及韧带组织、椎体及椎管内可形成硬膜外脓肿等。本病骨质增生、硬化明显,骨质破坏少,一般不形成死骨,椎间盘受累后可被破坏,导致椎间隙狭窄,椎体间融合。脊椎活动受限,骶棘肌痉挛,可有神经根受累引起的背部剧烈疼痛,可呈放射性,也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乃至截瘫。

【概念】

常见青壮年,男性略多;腰椎好发,颈椎最少。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血源性为主要感染途径,原发化脓性病灶波及全身性感染的细菌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脊柱;局部性感染多由椎间盘造影、手术后发病。病变一般自椎体边缘向中心蔓延,也可起自椎体中心、骨膜下及椎体附件,然后向不同方向发展。播散入血可致脓毒血症,侵及韧带组织、椎体及椎管内可形成硬膜外脓肿等。本病骨质增生、硬化明显,骨质破坏少,一般不形成死骨,椎间盘受累后可被破坏,导致椎间隙狭窄,椎体间融合。

【临床表现】

按其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以急性多见。

1.急性 表现为脓毒血症,呈急骤高热寒战、全身疼痛和中毒症状。脊椎活动受限,骶棘肌痉挛,可有神经根受累引起的背部剧烈疼痛,可呈放射性,也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乃至截瘫。

2.亚急性 可于急性期后也可开始即是亚急性,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局部压痛、活动受限。

3.慢性 发病缓慢,全身反应不重。局部疼痛轻,可有脓肿及窦道形成、病理性骨折脱位、畸形、截瘫及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脓肿可压迫脊髓,形成硬膜外脓肿或蛛网膜炎。

【影像技术】

1.早期X线检查 通常为阴性,2~4周后X线出现典型的变化。

2.CT 脊椎改变包括骨空腔和骨破坏区,邻近软组织肿胀,软组织、椎间盘或骨内的气体。

3.MRI T1WI椎体和邻近椎间盘信号下降,T2WI感染区域的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感染诱因、临床症状体征、X线(初期阴性,两周后骨质改变)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培养、脓培养和病灶穿刺物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明确病原菌。

影像学表现:主要是邻近椎间盘的椎体前部骨破坏并累及终板,可出现反应性骨形成、椎间隙狭窄和自发性融合,后期骨破坏与增生、硬化并存,但以增生为主,可见咽后壁和椎旁脓肿。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四型:

1.椎间型(边缘弥漫型) 病变起于相邻椎体的软骨下骨质,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缘硬化,逐渐向椎体发展(<1/2),伴椎间盘破坏与结核摧毁椎间盘不同(图6-2-1)。

2.椎体型(中心弥漫型) 骨质破坏伴增生、硬化,病变自椎体中心向周围蔓延,累及单椎体,椎间隙正常(图6-2-2)。

3.骨膜下型(边缘局限型) 起于椎体前缘的骨膜下,椎体皮质骨增厚,周围韧带骨化,椎体边缘有骨赘及骨桥形成,而椎体骨松质及椎间隙常无改变。

4.附件型 起病于附件,附件缺损和不规则的囊性变,可出现关节突关节的骨性融合。

图6-2-1 胸椎化脓性脊椎炎

胸椎正侧位片(A~B)示:T7、8椎体稍变扁,边缘较毛糙,椎间隙狭窄不明显;CT矢状位MPR重建片(C)示:T7、8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骨质密度增高变白,并见以椎间隙为中心的明显骨质破坏,边缘有硬化带;CT轴位(D)示:T7、8椎体骨质密度增高,内有不规则骨质破坏,边界清晰;MRI矢状位T2WI像(E)示:T7、8椎体呈高低混杂信号,T7、8椎间盘变扁,信号减低,椎体后缘软组织肿胀呈高信号,并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硬膜囊、脊髓,致胸髓增粗,内部信号增高不均

图6-2-2 腰椎化脓性脊椎炎

椎体感染治疗前MRI矢状位片(A~B)示:L3~5椎体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诸椎体大小、形态良好,L3/44/5椎间盘信号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治疗后MRI矢状位(C、D)示:病灶范围有缩小,L3~5椎体及椎间盘信号逐渐接近正常骨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