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颈椎不稳症

颈椎不稳症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神经系统症状为四肢锥体束征,手部精细动作障碍、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亢进、行走不稳,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位置觉及震动觉减退。颈椎动力性摄片不仅可发现椎体间相对位移的异常增大和脊柱的异常活动,还可对颈椎不稳的程度作出定量评估。凡AD≥11°或HD≥3.5mm认为下颈椎不稳。

【概念】

指各种原因导致颈椎结构功能减退,在生理载荷下出现过度和(或)异常活动,引起相应临床表现和潜在颈椎进行性畸形及神经损害。颈椎不稳按病因分:退变、创伤、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等;按椎节移位方向分:前屈不稳、后伸不稳、侧方不稳和轴向旋转不稳,前两种多见下颈椎,后两种多见上颈椎;按解剖部位分:枕颈不稳、寰枢不稳和下颈椎不稳。颈椎不稳临床常见,后天性致病因素作用重要,分为三期:退变早期,纤维环及髓核脱水、弹性降低;退变中期,髓核明显脱水、破裂,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椎节松动、移位;退变后期:椎间隙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钙化或骨化,使失稳椎节渐恢复原有稳定。

【临床表现】

颈椎不稳致局部异常,机械性和炎症性刺激脊髓、神经、血管等引起功能紊乱。

1.上颈椎不稳 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颈部被迫体位,颈肌痉挛、活动受限。神经系统症状为四肢锥体束征,手部精细动作障碍、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亢进、行走不稳,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位置觉及震动觉减退。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阳性。晚期痉挛性瘫痪。

2.下颈椎不稳

(1)神经根性损害:颈肩部不适,颈部僵硬,相对应神经根支配区反射性疼痛或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

(2)脊髓损害:双下肢或四肢发麻无力,步态不稳,行走困难,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大小便功能障碍。

(3)交感神经受累症状:头晕、眩晕,枕部或前额钝痛,耳鸣,视物模糊,伴有恶心、一过性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症状。

(4)椎动脉受累症状:由于颈椎不稳,颈部旋转,屈曲位置改变而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痛、头晕,甚至晕厥。

【影像技术】

1.常规颈椎摄片包括正侧位片、张口位片和侧位伸屈片。

2.根据需要可摄枕颈片、牵拉和(或)压缩侧位片。颈椎动力性摄片不仅可发现椎体间相对位移的异常增大和脊柱的异常活动,还可对颈椎不稳的程度作出定量评估。

3.CT、MRI。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脊髓神经根受累程度,还可判断不稳原因。

【诊断要点】

1.颈椎X线过伸、过屈侧位片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与椎体间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AD:相邻两椎体下缘各引直线交角度;HD: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下位椎体后缘水平位移。凡AD≥11°或HD≥3.5mm认为下颈椎不稳(图5-1-8)。

2.颈椎X线可判断棘突间距离有无增宽,颈椎前凸消失等征象(图5-1-9)。

图5-1-8 下颈椎不稳

颈椎侧位(A)及过屈位(B、C)示:C3~4、C4~5间AD>11°;HD≥3.5mm

图5-1-9 下颈椎不稳

颈椎侧位片(A、B)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呈“S”样,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赘形成,前后缘连续性中断,椎体呈“阶梯状”排列,椎体间隙狭窄;MRI矢状位(C)示: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脊髓受压不明显(箭头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