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室小讲座

科室小讲座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患者肝脏转移灶自服用伊马替尼后从8.0cm缩小到了3.0cm,效果明显,当然建议继续服用。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和肛门、腹膜等。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局部进展期的胃肠道间质瘤,采用伊马替尼新辅助靶向治疗能够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伊马替尼是复发转移/不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线治疗药物。

今天是周六,算是周末,但要正常上班,因没有手术安排就在门诊坐诊。

刚好来一患者是组里毕医生的老乡。患者为中年男性,3年前因小肠肿瘤在西京医院手术,为巨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后发现有肝脏和小肠的复发,一年前开始在唐都医院肿瘤科诊治,服用伊马替尼0.4qd治疗中。来咨询我主要是想了解愈后注意事宜的。因为患者肝脏转移灶自服用伊马替尼后从8.0cm缩小到了3.0cm,效果明显,当然建议继续服用。

因胃肠道间质瘤是近几年逐渐认识的呈上升态势的少见肿瘤,我刚好就结合患者病情向科内同道讲解了目前的进展情况。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多呈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其治疗主要依赖于早期发现和争取手术切除,但85%的患者术后会复发;对不能手术者和已有转移者常规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如服用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和肛门、腹膜等。最多见于胃(占60%~70%),其次为小肠,占25%~35%,其他部位罕见。

虽然绝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表达ckit,但也有部分ckit阴性者,约占5%。其中发现ckit基因的9、11外显子的突变异常占胃肠道间质瘤大多数。另外ckit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基因突变。基因检测有利于指导分子靶向的药物治疗,所以即使基层医生也应该适当了解。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对胃和小肠的间质瘤只要保证切缘阴性即可,而无须进行常规的淋巴结清扫。对于局部进展期的胃肠道间质瘤,采用伊马替尼新辅助靶向治疗能够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

伊马替尼是复发转移/不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线治疗药物。一般主张初始推荐剂量是400mg/d,对于接受标准剂量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广泛进展的胃肠道间质瘤,可增加伊马替尼的剂量或改用舒尼替尼。

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受体抑制剂,能特异性结合ckit。在体外、体内和细胞水平都可强烈抑制酪胺酸激酶的活性,是干细胞因子(SDCF)受体kit的强抑制剂,口服后经肝脏P450酶转换为CYP3A4/3A5,主要经肠道排出。

简单讲解后,看到年轻医生受益匪浅的样子,内心也别有一番舒服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