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吴师机中医外治法机理

吴师机中医外治法机理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师机著《理瀹骈文》,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1870年活字本影印。图为许楣为该书所做的序吴师机将原著《外治医说》,更名为《理瀹骈文》,而且历古以来医著称“骈文”者仅此一书。

吴师机(约1806—1886年)清代临床医家。原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尚先、杖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曾寓居扬州,设存济堂药店。太平天国后期农民起义军战争期间(史称“天京内讧”),吴师机奉母举家避乱到海陵东北乡俞家垛(今属姜堰市俞垛镇)。由于药源缺乏,“穷苦之人无力延医”,而“膏药能用之有验,则亦易于传播”。取“内外治殊途同归之理”,认为“无悖于古,有利于今者,则莫如膏药”[1]。乡居八载,日治数百人,其间有堂妹婿汪祝尧(字画山)相助。除膏药敷贴外,兼擅敷、熨、熏、浸、洗、盦、擦、坐、搐、嚏、缚、刮痧、拔火罐、推拿、按摩等10余种外治法。他善于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及后世包括同时代的医家的外治经验加以总结,同时广泛采集民间实用外治法,经过20年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数易其稿,撰成外治专书《理瀹骈文》,(初名《外治医说》,1865年刻本),成为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膏药敷贴专著。

本文探讨吴师机膏药外治精深而微妙的义理,并以个人管见阐述外治法的发展前景。

一、《理瀹骈文》书名释义

吴师机著《理瀹骈文》,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1870年(清同治九年)活字本影印。图为许楣为该书所做的序

吴师机将原著《外治医说》,更名为《理瀹骈文》,而且历古以来医著称“骈文”者仅此一书。当代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吴震西先生称此书“作者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又因是‘骈体文’写成,故刊成后改名《理瀹骈文》”。[2]吴师机在书中多处将“理”与“药”相提并论,为什么书名将“药”改为“瀹”呢?除了音近可以通假外,“瀹”字又兼有将药物浸渍、烹煮的制膏方法,还有膏药可以达到疏导或者开涤、消除或者清除多种意思的表达。至于“骈文”,正如作者所说“尚宜撮其大意为浅语,以提其要,使人人开卷了然”[1]。事实证明,近200年来,膏药普及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许多药铺也将膏药作为店招,由此可见一斑。

二、吴师机膏药贴法理论渊源

1.《周易》的“变则通” 《理瀹骈文•略言》开宗明义讲“外治法针灸最古”,引《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语,说明膏药即秉承外治针灸古法,亦从东汉张仲景汤液化裁为外贴。

2.《难经》脏腑病之典 吴师机认为“医之难在不能见脏腑”,他与表弟赵璘书谈论脏病腑病时,说明并不是他的“师心自用”,运用膏药贴法从《难经》“脏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上下行流,居处无常”[1]这两句话中悟出。

3.《黄帝内经》古方为膏药雏形 《理瀹骈文》认为“《黄帝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仲景桂枝汤治风寒调和营卫实祖于此。今以汤头还为膏药,于义为反其本”[1]

4.师仲景方化裁 吴师机认为,“自古治病莫重于伤寒,亦莫难于伤寒,治伤寒者必统三阳三阴五脏六腑之所受病”,“仲景伤寒杂症合为一书,而其原实出于经。经文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非有诸内者不形诸外也,非外者不能内治,内者不能外治也。经有张鼻泄之蒸浴按摩之法。仲景亦有火熏土瓜根胆蜜导之法也,学仲景者未尝不用其外治之方也,是外治固可行也” [1]

吴师机认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灵》《素》而下,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以及诸大家所著,均不可不读”;决不可“不考其源流,徒恃一二相传有效之方,自矜捷径秘诀”[1]。其堂兄、高桥散人书序评曰:“夫其所述天地万物之理,贤圣授受之心,学人格致之功,乃医之本也。”亦属深刻的义理。

三、集唐宋以来诸贤外治精要指导实践

吴师机经过多年体验,其治学“由博将返于约而始知之也”,因此,善采百家之长是其成功的秘诀。喻嘉言《寓意草》、柯韵伯《伤寒论翼》、王晋三《古方选注》、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王好古《医垒元戎》、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朱丹溪《格致余论》、叶天士《温热论》、赵献可《医贯》、高斗魁《四明心法》等莫不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从医学理论上“对外治之学,实有根柢,道本自然,非同穿凿,神而明之,自见变化不测之妙”[1]。还取自“东垣十二剂”“东垣脏腑温凉补泻之药”“东垣引经药”等,从药物方剂学上作为临床指导,膏药之修合自然熟能生巧。

尝曰“良工亦不废外治。昔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丹溪治痛风,有上中下寒湿食血痰统治方;东垣中满分消丸,合二陈平胃、泻心、四苓、六君而为一方”“高鼓峰治血,以一方统七情饥饱劳役等因”[1],亦堪称功夫之艰深。

吴师机的膏药贴法,从医学、药物和方剂诸方面紧密结合医疗实践加以完善。他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治耳。”又说:“今无名师,是即师也。通彻之后,诸书皆无形而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1]。这样精辟的见解,殊堪后学掌握应用并加以发挥。

四、吴师机三焦分治、制膏机理及膏药贴法

1.三焦分治 吴师机认为:“一察所因;二望形色;三分表里;四审阴阳;五看部分经络。”

三焦分治是其特点:“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尚有涂顶、复额、罨眉心、点眼、塞耳、擦项及肩,又有扎指、握掌、敷手腕、涂臂之法。膻中、背心两外,尤为上焦要穴”[1]。“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1]。对风寒、霍乱、痢疾、疟疾、黄疸、伤寒食积、阴症、乳痈等均有不同药物敷熨或手摩之法,还有熏脐、蒸脐、填脐法及布包轮熨等法。“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如水肿、小便不通、水泻、疝等“下部之病无不可坐,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惑恐伤胃气者,或治下须无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为优”[1]。还有摩腰法、暖腰法、兜肚法,至于命门、脐下、膝盖、腿弯、腿肚、脚跟、脚趾、足心都属于下焦治法的应用部位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2.制膏机理 吴师机认为:其一,“制膏行道于古汤中求之。一则取法乎上者斯得其中;二则自得者有逢源之妙。仲景医之祖,其方实为立极之方……而其法更精严,一丝不能乱[1]”;其二,“膏之用药有不得与汤头异者。盖汤主专治分六经,用药一病一方,日可一易,故其数精而少;膏主通治六经,用药百病一方,月才一合,故其数广而多[1]”;其三,膏药治病“虑其或缓而无力也,假猛药、生药、香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滋助,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此余制膏之法也[1]”;其四,“膏药功用如何?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裁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1]”;其五,所谓“膏药”,“熬者曰膏,撮者曰药”“膏以帅药,药以助膏”“膏中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苍术、半夏之燥,入油则润;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鳖之毒入油则化,并无碍。又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而且“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1]。熬制过程中“油可老,丹不可老”[1],纯属经验之谈。

3.膏药疗法 吴师机认为“膏可以统治百病……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且“膏纲也,药目也。膏判上中下三焦、五脏六腑、表里、寒热、虚实,以提其纲;药随膏而条分缕析,以为之目……膏以帅药,药以助膏”[1]

“膏药贴法,不专主一穴” [1]在其临证施治中屡见不鲜。“所制膏方惟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夔膏、催生膏最验”[1]

吴师机之胞弟吴官业为《理瀹骈文》序中有一段描述:“彼夫病之久深者,初请得一纸膏以去,窥其意若不甚释。然至三四易已脱然锺门而谢曰:‘吾竭所谓高手者多矣,此独不烦饮药,不待切脉,窃以为疗之难而竟得愈之者易也。’”[1]读此段,笔者深为叹服,这是真实情况,但真正做到“不待切脉”,而“愈之者易”,是否可以如今天的制造厂商一样利用媒体大肆做些广告得了,这岂不真正有悖于吴师机苦心孤诣的20年的一番心血?(2007年5月)

参考文献

[1]吴师机.理瀹骈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2]吴震西.中医内病外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