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肿瘤细胞增生是异常增生吗

肿瘤细胞增生是异常增生吗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恶性肿瘤的基本变化在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密码)的变化,各种致癌因子改变其分子排列的次序,引起基因的改变。

什么是肿瘤?在病理学和肿瘤学等专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肿瘤本质认识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定义,其中有代表性者有:

1.Ewing(1940)认为肿瘤是一种自主性过度生长的新生组织。

2.Nicholson(1955)认为对肿瘤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肿瘤与机体其他组织并无质的区别,只有程度上的差异。他多年来试图作出一个定义,但始终没有成功。有些人比较大胆,作出了定义,然而无论哪一个定义,均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点。

3.Petrov(1961)认为肿瘤是机体对各种非致死性有害因素(外因或内因、先天或后天)的营养不良性增生反应的后果,这些因素持久地改变了组织和细胞中的物质代谢,结果引起了不可遏止生长的病灶,即真性肿瘤。

4.Willis(1950)认为肿瘤是一种不正常的组织块,呈过度而不协调的生长,并当其诱发的刺激因子停止作用后,仍然继续其过度的生长。

5.杨简(1964)认为肿瘤乃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细胞的反应性增生,按其本质、经过以及对机体的作用和影响来说,不仅有别于生理性的生长现象,也和炎症、再生及肥大时发生的组织增生有根本的区别。这种增生的组织细胞(瘤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其生长能力非常旺盛,而与整体的生长不相协调,并具有相对的无限制性。

6.Boyd(1971)对肿瘤的本质作了详细论述,其精髓可归纳为:瘤细胞是发生了变化的正常细胞丧失了分化的能力,获得了加速生长的能力。恶性肿瘤的基本变化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密码)的变化,各种致癌因子改变其分子排列的次序,引起基因的改变。

7.《实用肿瘤学》(1978):肿瘤是机体细胞在不同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增生及分化异常而形成的新生物。其外形通常表现为肿块。

8.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中山医学院主编《病理学》(1978):将肿瘤的概念归纳为“肿瘤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引起的细胞过度增生,增生的细胞(肿瘤细胞)常形成肿物,具有异常的结构与功能,它的代谢和生长能力非常旺盛,与整个机体不相协调,它的细胞的分化一般较不完全,在形态上甚至接近幼稚的胚胎细胞,也没有形成正常组织结构的倾向。即使在致癌因素的作用被去除以后,这样的生长和代谢特点仍能继续保持下去。……致癌因素作用于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使后者发生了结构和功能的变异。这样的特点还能通过细胞的分裂,按照新的遗传法则,不断地产生具有肿瘤性生长特点的后代细胞。

9.吴桓兴、哈献文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1983):肿瘤是机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不同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10.陈杰、李甘地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理学》(2010):肿瘤(tumor)是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这种新生物形成的过程称为肿瘤形成(neoplasia)。现在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monoclonality)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细胞的后代。

总之,肿瘤一词在当代医学中应限于“真性肿瘤”,不应泛指任何性质的肿物,如炎症性、修复再生性、增生肥大性、代谢障碍性、错构瘤性等肿块,以及潴留性囊性肿物。另一方面,这个定义并不过分强调“肿块”这一表面现象,绝大多数肿瘤固然形成不正常的组织块,然而“肿块”既非肿瘤所特有,又非肿瘤所必有。许多瘤样病变皆以肿块形成为主要表现;反之,白血病为真性肿瘤,却通常不形成肿块;早期的肿瘤(如原位癌、微小癌)尚未形成肿块;乳房湿疹样癌以及一些溃疡型或弥漫浸润型癌,外观也可无肿块形成。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没有侵袭性或侵袭性较弱,对人体的危害小;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可以从原发部位播散或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对人体的危害大。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有关肿瘤的医学分支称为肿瘤学(oncology)。

瘤样病变(tumor-like lesion)指所有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基本特征的病变。狭义概念乃指不仅临床和(或)影像检查上,而且病理上有可疑肿瘤性病变,至少镜下不能一目了然地迅速排除肿瘤,尚需结合其生物学行为、发生部位、患者年龄、临床病史等综合因素考虑。

交界性病变与“交界性肿瘤”的概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处于“真假难分”的边缘,不能确凿无疑地归入真性肿瘤;后者则已肯定为肿瘤性,在形态结构上与生物学行为上处于“良恶难分”的边缘,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一大类中间性肿瘤。也有一些病变可能同时具有交界性病变和交界性肿瘤的双重涵义。“交界性肿瘤”与“癌前病变”(现在常被称为上皮内瘤变)亦有相关而不尽相同的含义。两者均有细胞的异型增生,均未达到恶性肿瘤的程度。但前者是从本质上看,介于良恶的边缘,后者从演发过程上说,有可能然而尚未发展到肿瘤,是细胞增生向真性肿瘤的过渡阶段。从理论上讲,癌前病变是每个肿瘤最早萌发过程中所必经的历程。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癌前病变必然要发展为癌,其中许多是可恢复性的。再从它们与真性肿瘤相接近的程度来看,“交界性肿瘤”已非常近似,而癌前病变则不一定,可以距离肿瘤变相当遥远,经历一系列演变过程,直到非常接近真性肿瘤。例如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只有轻度的恶变倾向,癌变可能性很小;上皮内瘤变Ⅲ级则已很接近癌变,甚至不少作者认为与原位癌无法区分,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从这一意义出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从演变过程来说,是癌前病变,而从病变的本质上看,却又是交界性病变。

交界性病变更多指介于瘤样增生与恶性肿瘤之间的病变,若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恶性肿瘤,例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肿瘤,而重度不典型(假恶性)子宫内膜增生症介于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分化良好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交界性病变。还有一部分交界性病变则处于瘤样增生与交界性肿瘤之间,如腹壁韧带样瘤、黄色肉芽肿等。

“假瘤”一词乃指明显的非真性肿瘤,但具有一些肿瘤的表面现象,偶用于瘤样病变的命名中,如“炎性假瘤”“滋养母细胞性假瘤”“假淋巴瘤”等,也用于描述性的命名,如“假上皮瘤样增生”“假肉瘤样鳞癌”。至于“腹膜假性黏液瘤”中之“假”字,不是指肿瘤的真假,而是“黏液”的定语

错构瘤(hamartoma)指先天发育障碍所引起的一大类肿瘤样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生长过多、结构错乱。因为本质上不具备相对无限制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故不是真性肿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