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造成肿瘤死亡率升高的原因很多,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与环境污染有关。温室效应将对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产生重大影响,如热浪冲击会导致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对老人、儿童及病人,可导致中暑死亡率急剧上升。臭氧层空洞降低了对太阳辐射的过滤作用,使地面接受的辐射,特别是短波紫外线辐射增强,这会对动物及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危害程度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剂量以及污染途径和方式有关。有的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空气、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急性危害,有的经过很长时间才显示出对人体的慢性危害,甚至可通过遗传而影响到后代的健康。据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质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包括急性损害、慢性损害、远期损害等)和非特异性损害。

1.特异性损害

(1)急性损害:环境污染物短期内大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或死亡

(2)慢性损害:环境污染物小剂量长时间作用于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慢性损害,例如日本曾经发生过的水俣病、痛痛病、神州心肌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在生产环境中接触铅、汞、苯等有毒物质引起的慢性职业中毒;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功能损伤积累而非物质蓄积)等,均属于慢性职业危害。

(3)致癌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的癌症在疾病谱中从1900年的第8位,到1974年跃居第2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32个国家和地区肿瘤死亡率占第1位或第2位。

造成肿瘤死亡率升高的原因很多,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与环境污染有关。据我国云南省调查,宣威地区的一些农村,肺癌死亡率高达105.27/10万(低发区为0.647/10万),而且妇女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研究证明该农村高发肺癌与农村燃烧植物秸秆和点煤油灯造成室内中苯并芘[B(a)P]污染有关。

(4)致突变作用: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环境污染物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引起染色体突变。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可以导致不孕不育和影响妊娠过程,造成流产、胚胎死亡或畸形,体细胞突变可能成为形成肿瘤的基础。

(5)致畸作用:致畸就是环境致畸因素引起胎儿畸形。导致畸形的原因有两类,即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多数是上述两类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已确认的致畸物有:物理因素包括X射线、γ射线、超声波等;化学因素包括一些药物如沙利度胺(反应停)、己烯雌酚、可卡因等,还包括一些化学污染物如铅、汞和农药等;生物因素如风疹病毒感染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造成胎儿畸形。另外疱疹病毒、弓形虫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也可造成胎儿畸形。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许多化学污染物以及物理因素(电离辐射、高温)等,都会引起免疫功能改变。很多化学物质可对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如多氯联苯、多溴联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甲基汞、铅等。还有一些污染物可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如微生物、真菌、植物花粉等,有些金属如镍、铂等,工业化学污染物二氧化硫、氯乙烯等,当它们与某些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复合物,则能引起动物产生抗体,此抗体和抗原等小分子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7)干扰内分泌系统:很多化学物质可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如二英及其类似物、烷基酚类、多氯联苯类、甲酸酯类、二溴烷烃、双酚化合物、有机氯杀虫剂和除草剂、植物雌激素和真菌毒素等干扰雌激素的分泌。苯乙烯、二硫化碳、林丹、铅和多数邻苯-甲酸酯等干扰雄激素的分泌。

其他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还有铅、可卡因、去甲可卡因干扰儿茶酚胺分泌,二硫化碳、铅干扰FSH、LH分泌,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等均可干扰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2.非特异性损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非特异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升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降等。如大气污染的烟尘和水蒸气能促使云雾的形成,而且吸收太阳的直射光和散射光,影响光射到地面的强度,特别是减弱紫外线的强度和波长范围,因此,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发病率较高,某些由空气传播的疾病也容易流行。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危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这些环境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人类产生间接的危害。

1.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红外线,从而起到保温作用,这等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将对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产生重大影响,如热浪冲击会导致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对老人、儿童及病人,可导致中暑死亡率急剧上升。

许多虫媒传播疾病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将使虫媒传播疾病的流行范围扩大;其他经水、食物传播的疾病也可能出现地区分布的扩大和传播时间延长。此外,气候的改变可导致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冰雪覆盖陆地面积缩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中的臭氧几乎能全部吸收来自太阳对人类有害的短波紫外线B段(275~320nm)和C段(200~275nm),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物质。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气中臭氧的浓度降低,并产生臭氧层空洞。尽管造成大气臭氧层空洞的原因很多,但环境化学性污染物的破坏作用是其原因之一。

臭氧层空洞降低了对太阳辐射的过滤作用,使地面接受的辐射,特别是短波紫外线辐射增强,这会对动物及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

3.酸雨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一定浓度酸性物质的降水,其pH小于5.60。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等。在我国重庆、贵阳、上海、南京及我国北方某些工业城市均有酸雨现象发生。

酸雨形成的机制和过程很复杂,受多种因素(气象、土壤、污染等)影响。大气受到酸性污染物的污染是其主要的成因。根据对酸雨成分分析,硫酸和硝酸占酸雨组分的90%以上(其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的比值为60/1)。可以认为煤、石油等燃烧向大气排放硫化物是城市酸雨的成因。

酸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能够降低水和土壤的pH,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溶出,一方面会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饮用水水源的pH下降,也可造成饮用水pH下降,从而腐蚀金属管道,使饮用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和浓度增加,从而造成金属中毒,危害人体健康,而且酸雾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远远超过SO2本身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