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童咬合诱导

儿童咬合诱导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狭义的咬合诱导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于1984年写进了修改后的日本口腔科学教学大纲。被动咬合诱导是指维持原有的咀嚼系统的现状,预防咬合紊乱发生的诊断和管理方法。町田幸雄认为,根据主动和被动咬合诱导的分类,不良口腔习惯,在没有造成错合畸形前对其进行纠正应属被动咬合诱导,而在导致错合畸形后对其进行纠正又属主动咬合诱导。

咬合诱导(denture guidance,occlusal/occlusive guidance)最早由日本学者深田英朗(1963)提出,在近35年中其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广义走向狭义;从分类走向不分类。

以深田英朗为代表提出的广义咬合诱导的基本定义是:从牙齿的发育到恒牙咬合形成的全过程中,仔细检查牙、颌、系统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和努力消除各种导致咬合紊乱的因素,引导牙、颌、系统形成正常的恒牙咬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了儿童口腔科的所有方法,即儿童口腔科就是儿童咬合诱导。

以大森郁朗(1966)为代表提出的狭义咬合诱导是以治疗方法为基础的,其基本定义是:保持乳牙早失的间隙,恢复或扩大萌出间隙,调整替牙列期的咬合关系,纠正口腔不良习惯,早期发现、治疗萌出位置和咬合异常,使其成为正常恒牙咬合的方法。这种狭义的咬合诱导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于1984年写进了修改后的日本口腔科学教学大纲。

大竹邦明(1980)又将狭义的咬合诱导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主动咬合诱导是对发育期的颌骨、颅面骨骼系统,神经、肌肉系统,牙齿、牙列、咬合系统等全部咀嚼系统的功能和形态的发育异常的早期发现,及时采用简单的手段进行治疗,使其回到正常发育轨道,最终无需正畸治疗的诊断和管理方法。被动咬合诱导是指维持原有的咀嚼系统的现状,预防咬合紊乱发生的诊断和管理方法。町田幸雄(1988)认为,根据主动和被动咬合诱导的分类,不良口腔习惯,在没有造成错合畸形前对其进行纠正应属被动咬合诱导,而在导致错合畸形后对其进行纠正又属主动咬合诱导。像这种容易引起混乱的分类法不应提倡使用。我国石广香(1995)把咬合诱导定义为:在牙齿发育时期,引导牙齿沿着咬合的正常生理位置生长发育的方法。

咬合诱导与正畸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咬合诱导是进行错合畸形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主要对象是乳牙列和替牙列;正畸治疗是对已形成的错合畸形进行矫治,使其回到或重建正常咬合,其对象主要是恒牙列。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形成正常的恒牙咬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