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和电位的来源

总和电位的来源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和电位是耳蜗内不同非线性机制的多种成分反应的总和。多数实验证明,SP是耳蜗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感受器细胞直流响应的反映。尽管Davis为SP下了上述定义,认为是多成分反应,但考虑为OHC和IHC电位的总和更为近似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临床上某些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出现优势-SP,经治疗后随听力的恢复-SP消失或减小的可逆变化。但有的实验证明,IHCs和OHCs对-SP有相同的贡献。

总和电位(SP)是耳蜗内不同非线性机制的多种成分反应的总和。多数实验证明,SP是耳蜗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感受器细胞直流响应的反映。有学者也认为SP主要产生于基膜的非线性振动,所以当膜迷路积水时,可使基膜振动不对称,从而产生优势-SP,但是此推测却不能解释非迷路积水的耳聋,如噪声性聋、老年性聋及突发性耳聋等,也可表现出优势-SP。在临床测听中,用短声刺激在鼓膜下环处记录到的SP通常是SP和AP的复合波(图4-5)。强噪声暴露后,可先出现-SP,随着暴露后恢复时间的延长,由-SP可逆转为+SP。

图4-5 在正常人鼓膜下环处记录到的SP和AP复合波

90dB SPL,短声刺激

但不少病理生理实验证明,+SP主要来源于OHC,-SP主要来源于IHC,因为在IHC内记录到的是正电位,推测在IHC膜外则应是负电位,因此我们认为,在中阶记录的SP=+SP-SP,即+SP和-SP之代数和。尽管Davis为SP下了上述定义,认为是多成分反应,但考虑为OHC和IHC电位的总和更为近似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临床上某些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出现优势-SP,经治疗后随听力的恢复-SP消失或减小的可逆变化。实验证明,当OHC损伤时,+SP消失或减小,而-SP增大,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当+SP恢复后,-SP又消失了(图4-6,图4-7)。

进一步观察脉冲声暴露后+SP和-SP的关系,发现-SP的出现与CAP阈移(TS)有一定的关系,只有当CAP阈移≥30dB时,才出现优势-SP(图4-8),根据上述观察到的结果,提示此时OHC受损,并与Dallos P.的结论,OHC主要感受0~40dB SPL的声强,正好基本吻合。

图4-6 +SP和-SP的相互关系

从豚鼠圆窗龛慢性电极记录。A.由短声诱发的SP-AP复合波;B.由短纯音诱发的+SP。当噪声暴露后即刻,CAP阈移>30dB时,+SP振幅下降(B),-SP振幅增加(A)(第2列图形);当CAP阈移≤5dB或0dB时,+SP逐渐恢复增大,而-SP消失(第3、4、5列图形)

急性缺氧时,+SP消失,-SP呈优势,再给氧时-SP消失,+SP出现(图4-9)。但有的实验证明,IHCs和OHCs对-SP有相同的贡献。在鸟类无内、外毛细胞之分,仍可记录出+SP和-SP。以上诸多看法,基本上都认为无论是+SP还是-SP都与毛细胞或基膜有关。有些临床听力学的表现说明,-SP可能与传入听神经纤维非同步化程度有关,特别是一些听神经病患者,往往出现优势-SP,这可能是传入神经纤维非同步化引起的。因为-SP出现在AP之前,说明作为瞬态反应的AP,其瞬态特性变差,本来就存在有空间分布的数千根传入神经纤维由于其潜伏期、反应阈值的差异而表现出“各行其事”,-SP就是这些非同步化纤维冲动的总和。

图4-7 脉冲声暴露后不同时间-SP的上升值及+SP的下降值比较

n=10,当+SP下降越多,-SP增加值就越多;反之亦然

图4-8 -SP出现率与CAP阈移(TS)的关系

图4-9 缺氧及供氧条件下SP幅度及极性的变化

短纯音(上升/下降时间2ms,平台期20ms);TS=阈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