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要学会自学①

要学会自学①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往今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学者、文学家,几乎无一例外。我个人对古代诗人,偏爱杜甫、苏东坡。当然,这个标准的树立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多种条件,这与个人的人生观、文艺观是分不开的。读书与生活经验也大有关系。学会读书,并不简单。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杰 出诗人,著名作家。

我读的书,范围广泛,什么经啊,史啊,集啊,都想摸一摸,还热心读一些报刊上的讨论文章。我想从各方面找一点常识,和专家朋友们谈起来可以插上嘴。学海无涯,古人终生不能穷一经,当代我认识的许多专家朋友都是把几十年的时间、精力集中在一点上,才能作出成绩,承前启后。我哪能比?因为我是以创作为主,以读书为辅。当然,创作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不是说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术部类繁多,一个人能力再大,天才再高,也不可能样样都精,成为多方面的专家。从研究角度上讲,应当选定一门,全力以赴。但选定一门,又必须懂得多门,博中求精,多而专一。学问虽然门路很宽广,但彼此都有牵连,即使科学与文艺,也绝非别如天渊。所以,王国维谈研究学问的三种境界,确系有价值的经验之谈。

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干什么工作,全凭着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拼命追求的劲头。读书,研究学问,从事文艺创作,都少不了这点精神和干劲,否则就无所成,或不能大成。古往今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学者、文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当他们从事工作的时候,覃思凝神,屏弃一切,甚至废寝忘餐,如傻似痴。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一可能漏万。

喜欢看书,但既无系统,又不专注。看书为了增加一点知识,不是为了研究。我看的书,为数极少,偏重文艺,特别是古典文艺作品,不论散文、小说、诗词,都想涉猎,特别对于后者兴趣尤浓。我的日用的几架书柜里装的全是这类东西。我枕头一边,堆得高高的,也全是古典诗词和诗论之类。

我读古人书,但并不下大工夫做研究工作,大有读书不求甚解之意。读的时候,浓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句一字也不放过,以求吃尽其中味,对作者的感情、思想、所处时代环境以及艺术表现特点,都要求大体了解。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作家。我个人对古代诗人,偏爱杜甫、苏东坡。可是,对他们的作品并不盲目称颂。有的我为之击节,万遍常新;有的则平以为常,并不令我佩服。不论多伟大的作家,也并非字字玑珠。

我们读古,尊敬古人,但不应迷信古人。应该心中有个自己的评价标准,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当然,这个标准的树立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多种条件,这与个人的人生观、文艺观是分不开的。读书与生活经验也大有关系。

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像叫花子讨求残羹冷炙一样,毫无意义而且是应该羞愧的。论古人,评今人,要有创见,这就得有修养。

我自己,把五十余年的精力,放在文艺创作上去了,对于学术,有兴趣而缺乏知识,根本谈不到什么研究,更不用说成绩了。

虽然如此,一点点甘苦经验还是有的。

我读书,只是欣赏。但有时也运用思考,有一星半点个人看法和想法,这或许可说“读书得间”。我也常常将这一得之见,置诸专家朋友,供他们参考。

我欣赏东西,特别是诗词之类,全凭两点。一点是长期的生活经验,另一点是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用这两点去体会,去印证。

这两点,看似平常,得来却不易。我也写点有关古文、古诗文之类的随笔文章,也对当代文艺创作抒发点个人的感想,本钱就是凭这两点。

当然,书本知识,虽然甚少,到底还有一星半点。

给我出了《治学经验一席谈》这个题目,好似一顶大帽子,在我的头上乱晃荡,草草千余言,离“治学”十万八千里。

要学会自学

华罗庚

青年同学们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读书都读了十多年了,而我现在还是首先提出“要学会读书”,这岂不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学会读书,并不简单。而我个人在这方面也还是处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读懂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那又与和尚念经有何差异呢!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学会读书不但能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我们的一生从事工作的时间总是比在校学习时间长一些,而且长得多。一个青年即使他没有大学毕业或中学毕业,但如果他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就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与此相反,一个青年即使读到了大学毕业,甚至出过洋,拜过名师,得过博士,但是他没有学会自己学习、自己钻研,则一定还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团团转,知识的领域不能扩大,更不要说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发明了。

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选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赤裸裸的结果,不如说是研究;如果离开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只有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问题有透彻的了解。而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学懂,就要再研习一天;一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这样学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实效。我在年轻时,看书就犯过急躁的毛病,手拿一本书几下就看完了。最初看来似乎有成绩,而一旦应用时,却是一锅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了。好在我当时仅有很少的几本书,我接受了教训,又将原书不断深入地学习(注意,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才真正有所进益。

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作 “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率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我常见有些同学在考试前要求老师指出重点,这就反映了他们读书还没有抓住重点,还没有消化。靠老师指出重点不是好办法,主要的应当是自己抓重点。

我们在读一本书时,还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知识去作比较,想一想这一本书给我添了些什么新的东西。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要紧的,是对重点的钻研;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东西用的力量也应当更大些。在看完一本书后,并不是说要把整本书都装进脑子里去,而仅仅是添上几点前所不知的新方法新内容。这样做印象反而深刻,记忆反而牢固,并且,学得愈多,懂得的东西愈多,知识基础愈厚,读书进度也就可以大大加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