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与职业规划

职业与职业规划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职权和责任是组成职位的两个基本要素。职权相同,责任一致,就是同一职位。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确立事业目标、选择何种职业、在什么地区和单位从业、担任什么职务,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职业规划是个人职业历程的首要环节,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实现事业目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规划

一、职业及分类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其划分职业的标准也有所区别。

1.根据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提出的理论,在国外一般将职业分为3种类型

(1)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把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两大类。白领工作人员包括: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蓝领工作人员包括:手工艺及类似的工人、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机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地表现出职业的等级性。

(2)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与其相对应的是6种职业类型。

(3)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以两种代表示例。

其一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其中8个大类是:①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②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③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④销售工作者;⑤服务工作者;⑥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⑦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⑧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提高国际间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国际交流。

其二是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的分类。它把分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主类下分81个子类、489个细类、7200多个职业。此种分类对每种职业都有定义,逐一说明了各种职业的内容及从业人员在普通教育程度、职业培训、能力倾向、兴趣、性格以及体质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我国职业分类,根据我国不同部门公布的标准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

(1)第一种:1999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大典依据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各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性工作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在8个大类中,第一、第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2)第二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发布,并于1985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即按其所属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级。门类共13个:①农、林、牧、渔、水利业;②工业;③地质普查和勘探业;④建筑业;⑤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⑥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⑦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⑧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⑨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⑪金融、保险业;⑫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〇13其他行业。这两种分类方法符合我国国情,简明扼要,具有实用性,也符合我国的职业现状。

根据不同标准的职业,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从行业上划分,可分为一、二、三产业;从工作特点上划分,可分为务实(使用机器、工具和设备的工种)、社会服务、文教、科研、艺术及创造、计算及数学(钱财管理、资料统计)、自然界职业、管理、一般服务性职业等10多种类型的职业。每一种分类方法,对其职业的特定性都有明确的解释,这对我们更好地掌握某一职业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具有指导作用。

二、职业基本特征

根据职业产生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具有以下特征:

(1)产业性。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虽然并不生产物质财富,但却是社会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门。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比重最大;在工业化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第三产业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

(2)行业性。行业是根据生产工作单位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服务的人不同而划分,它是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性质的同一性来分类。某行业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由于环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等都不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职业(如经纪人等)将会不断涌现,各种职业间的差异也会不断变化。

(3)职位性。所谓职位是一定的职权和相应责任的集合体。职权和责任是组成职位的两个基本要素。职权相同,责任一致,就是同一职位。在职业分类中每一种职业都含有职位的特性。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不同以及人们对职业的看法或舆论的评价不同,职业便有了层次之分,这种职业的不同层次往往是由于不同职业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因素决定的。

(4)组群性。无论以何种依据来划分职业都带有组群特点。如科学研究人员中包含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再如咨询服务事业包括科技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咨询工作者等。

(5)时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变化迅速,除了弃旧更新外,同一种职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职业的划分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门职业。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后又发展到“下海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三、职业规划与职业历程

1.职业规划的含义

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确立事业目标、选择何种职业、在什么地区和单位从业、担任什么职务,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职业规划是个人职业历程的首要环节,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实现事业目标、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农村有一句谚语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里的“算计”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规划”,包括人生的设计、人生事业活动的规划。

2.职业历程

所谓职业历程是指一个人从初步就业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连续不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中途下岗待业)。其发展有三个阶段:

(1)职业适应期。职业适应期包括由非职业心理向职业心理的转换,组织内外环境的适应,业务知识和技能的熟悉。

(2)稳定发展时期。职业适应期结束后,相对稳定在一个职业单位,成为业务主管,逐步成为骨干或担任领导职务,这一时期即稳定发展时期,个人的职业生活能力处于最旺盛状态,是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

(3)职业结束期。个人因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丧失了职业能力或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

职业规划是职业历程的基础。职业历程发展顺利与否,职业期间创造的社会财富多少、个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都因职业种类、从业地点和单位、担任职务的不同而显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搞好职业规划是一项重要课题。

四、职业规划的过程

1.确立目标阶段

处于择业期的学生应该确定择业的目标是:

(1)高尚的目标。首先,择业者必须将社会的客观需要与正确的主观择业意向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只有社会的客观需要才能为个人提供广阔的活动场所,让个人有用武之地,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与此同时,个人的择业意向还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上,即应具备“为人类活动”的择业意向。其次,应建立健康的职业情感。

(2)找到正确的择业指南。正确的择业观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第二,确立正确的职业荣誉观和职业幸福观。

2.职业的准备阶段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职业准备的内容和时间的长短也就不一样。

3.职业选择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不再是自我准备,而是步入社会职业市场,进行实实在在的选择活动。

五、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也是必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第二,职业思想(意识);第三,职业行为习惯;第四,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二)职业素养的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就业更为千家万户所关注。如何着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落实以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切身利益的重大研究课题。针对医学生来说:

1.树立职业理想是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医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2.了解职业个性是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医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医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

3.提升职业品质是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职业品质是指医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医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

4.培养职业技能是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医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医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医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或者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