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多一高”的社会生态环境
在论述人口老龄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之前,我们需要首先阐明一下老龄化时代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三多一高”现象。
在家庭内部,老人越来越多(老龄化),小孩越来越少(少子化),这是社会步入老龄化社会,并向高龄化社会迈进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使我们这个自古以来重视子嗣的国家的国民,在生养与教育婴儿、幼儿、儿童、少年的整个过程中,对其衣、食、住、行、健康成长、启蒙教育、身心发展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很多家长能够做到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慷慨大方,毫不吝啬。这种对子孙后代的高度重视,导致“三多一高”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出现,从而形成老龄化背景下“三多一高”的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
这里所说的“三多一高”的“三多”,是指家庭在教育少年儿童(包括婴儿、幼儿)的过程中给予的多物质投入、多精力投入、多时间投入,表现为花钱多、花心思多、花时间多。“三多一高”中的“一高”,是指大人对孩子的预先期望值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又迫切。
“三多一高”是父辈、祖辈、曾祖辈代表家庭和社会,根据传统习惯、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三个方面的需要而对少年儿童施加的影响。传统习惯、现实生活、未来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需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看不见的手”,总是不断地迫使和诱使长辈把后辈导向与这三个方面的需要相一致的方向,并沿着这一方向向前发展。当然,传统习惯、现实生活、未来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需要不一定是一致的。在我国传统社会,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社会里,由于社会停滞不前,社会结构稳定,并且在“孝亲”伦理本位的基础上实现了家国同构,传统习惯、现实生活、未来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需要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现代社会是一种快节奏社会,知识爆炸和信息冲击,既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向前发展的蓬勃活力和日新月异的进步趋势,但也带来了无序和混乱,使这三者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不一致性,但这三个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种合力。这三个方面的“合力”就是迫使和诱使家庭内部长辈把后辈导向他们预期希望的发展方向的力量。“三多一高”就是这种“合力”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其作用力的方式,以“三多一高”为表现的这种作用力,是推动父辈、祖辈、曾祖辈对少年儿童等后生晚辈施加影响的背后动力。对于这种背后动力,有一部分被长辈意识到,但更多的是没有被长辈意识到,潜存于长辈的“无意识”中和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看不见的手”。这种背后动力和无形力量总是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相一致。因为这种背后动力和无形力量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所造就的。因此,“三多一高”现象同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所产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
长辈厚爱少年儿童包括厚爱婴幼儿的“三多一高”,所形成的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即是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上所说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施予长期的、恒定的影响。
就社会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社会生态环境是社会上所有的人共同造就的;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一个人的人格、品行、智慧都是社会环境塑造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作为成熟的、基本定型的社会人,他们的社会活动占整个社会活动的绝大部分,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和主流,决定和主导着社会生态环境的样式和形态。“环境创造人”主要是对少年儿童包括婴幼儿而言的。少年儿童和婴幼儿作为未成熟的、未定型的社会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然人”状态,他们在社会上处于被塑造的地位、从属的地位,社会环境对他们施加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就会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就如同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他们是我们成年人,以及我们成年人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共同塑造的产物和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