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介绍
魏晋是道教获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典范性的著作,《抱朴子》就是其中之一。《抱朴子》分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隶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部分篇目还涉及文学批评的内容。由于《外篇》不关宗教,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属于道教经典的《内篇》。
《抱朴子·内篇》的核心主题是成仙长生,我们知道道教的思想渊源包括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神仙思想在《庄子》和《楚辞》里已经屡见不鲜。《庄子》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战国末期,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群体,形成了追求长生成仙和不死仙方的方仙道。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努力论证“神仙实有”,一方面是对早期道教神仙理论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顺应魏晋时期道教分化的现实。
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初起民间色彩就极为浓厚,原始道教无论其教义、组织还是仪轨都特别能满足底层人民的心理需要。最初的两大道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皆为符隶道教,主要以符水为人治病,通过祈禳祷祝为人求福免灾,吸引了一大批底层民众参加。张角的“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在汉末牧守混战的情势下,雄踞川、汉近三十年;关陇教民李特、李雄父子在成都建立的成汉政权一共坚持了四十七年;孙恩、卢循在会稽领导五斗米道起义;陈瑞在犍为郡发动五斗米道起义。
进入魏晋,统治者对民众利用原始道教组织反抗有了认识,对民间的道教采取利用和镇压并行的政策,道教内部开始出现分化,有的继续坚持救世度人,有的为满足上层士族们长生不死的梦想开始改革原始道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继承了神仙家的传统,反复论证神仙实有,可以通过修炼和服食金丹成仙,通过鼓吹个人的长生成仙来满足上层士族自秦皇汉武以来的长生幻想。自葛洪以后,神仙贵族的金丹派道教便逐渐兴盛起来。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虽然为道教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和范畴,构成其理论基石,但二者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态度判然有别。道教以追求个体生命(包括精神及肉体)的无限延长为终极目标,道家诸子则对死亡抱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死生相代如同昼夜变化,是自然常态。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强调身体虽然死亡,只要精神不死就是长寿的。庄子“死于生与,天地并与”,因不以死生为意,才有“庄周妻死,鼓盆而歌”的从容与放达。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对人长生的可能性展开论证。葛洪认为庄子所说的“齐死生”并非是俗人所认为的不在乎死亡,这其实只是庄子为说明齐物的道理而进行的说理策略,同时也是他得不到长生之术无可奈何的某种姿态,不然为什么当他饥饿时仍要向监河侯借粮食。事实上,老庄二人都有保命全身、远离祸害的举动,老子以长生为业,而庄周“曳尾泥涂”正说明老庄都是“贵生”的人。
葛洪认为肉体的存在对修神仙术极其重要,因而采取了诸多方法以保存肉体。因为达到神仙境界的修道者留恋世俗生活,需要保留身体以继续享受世俗生活。比如安期生等人得道之后皆长时间羁留于世间,尽享世俗生活之乐后,对世俗生活再无留恋才飞升而去,这才是道教神仙信仰的终极追求。
在论述了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之后,他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大体可分为内养与外修两个方面。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包括好气和房中),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具体来讲,内养要重视体内元气的呼吸吐纳和保存,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法。因为天地万物无不以气为生,气聚人则生,气散人则亡。炼气既久,可以达到如胎儿在母亲体内那样不以口鼻呼吸,修成所谓的“胎息”,此时元气的损耗最小。除了行气,还应知道房中术,房中术对于修炼也至关重要,一要注意方法,二要节欲,三要实行必要的禁忌。在内养方面,葛洪很重视养生之道。认为养生之道在于使气血充沛,以“不伤”或预防为主。葛洪还强调内修养性,恬淡守真,不必求神降福,自会健康长寿。关于外修,《内篇》很重视金丹,所谓金丹是指将金、银、铅、汞、丹砂等材料用炉鼎烧炼成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人服食之后便可成仙。为什么服了金丹能使人长生成仙呢?《内篇》的解释是:“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铄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铄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因为构成金丹的金属材料具有某种不朽坏的特性,那么服食了由它制成的药丸也可以达到不朽,决定这一想法的是神秘的交感巫术思维。服用金丹可成仙不死,这显然是荒谬的,而且也是极其危险的。中国历史上许多术士在一次次实验中赔上性命,服丹风气最盛的唐代,有六个皇帝是服丹而死的,其他死于丹药的大臣难以计数。《内篇》的第四卷《金丹》讲述了金丹的妙用及制造方法;第五卷《至理》讲述行气、服药诸术;第六卷《微旨》传九液金丹及宝精爱宴之法;第十五卷《杂应》阐述辟谷、服药、吞气、变化、导引、存思诸小术;第十六卷《黄白》讲述黄白变化之术;第十七卷《登涉》讲述入山远游中诸术;《内篇》以金丹之道为中心,荟萃其他修炼方术,构成独特的道教外修体系。
神仙方术自秦汉以来延绵不绝,到了东汉末又为原始道教所吸收,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其内在的理论诉求不断加强,而此类方术往往以满足功利性需求为目的,术则有余,理论不足。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顺应道教理论由原始而渐趋完善的转型要求,继承了老庄的以“道”为宇宙本体的哲学思想,不过,他采用了“玄”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其理论集中于第一卷《畅玄》,认为从抽象而宏大的“元一”“两仪”到具体而微的“草昧”都是“玄”的外在体现。“玄”深远微妙非眼目知识所能企及,人之于“玄”只能感悟和顺应。魏晋之时玄学兴盛,葛洪选择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词汇“玄”来比附老庄的“道”。值得注意的是,葛洪所谓“玄”的概念是经过其改造之后的概念,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糅合了老庄思想与儒家经义的“玄学”之“玄”,也不完全等同于老庄之“道”。除了包括老庄以“道”为本体的概念,葛洪所说的“玄”还融入了“气”的概念,这使得他构建的道教体系,将理论与信仰实践融为一体。
《抱朴子·内篇》是一部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典籍。葛洪是从旧天师道、太平道等早期民间道派向后来的上清、灵宝等上层贵族道派过渡的桥梁。而被许多人一味斥以封建迷信的道教外修术在中国科技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炼丹术促进了古化学的发展,同时,炼丹术、服饵术也对医学、植物学、动物学、药物学、养生学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简历
葛洪(283—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名医。其祖为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葛洪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要职,吴亡后,其父葛悌仕晋。葛洪十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十六岁跟随郑隐学道,学得炼丹诸术。后因镇压石冰起义军有功,升为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但葛洪深感“荣位势利,譬如寄客”,于是绝弃俗务,专心修道。后师从南海太守上党鲍玄,并娶鲍玄的女儿为妻。年老时听说交趾(今越南)出上等丹砂,上书晋成帝求为句漏县令。走到广州,被刺史邓岳挽留,就在罗浮山炼丹。《晋书·葛洪传》盛赞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就是说他著述甚丰,超过了司马迁和班固。代表作品《抱朴子》《神仙传》《金匮药方》《肘后要急方》等。
精彩片段
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或飘誕而星流,或晃漾于渊澄,或蚟霏而云浮。因兆类而为有,潜寂而为无。沦大幽而下沉,凌辰极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回旋四七,匠成草昧,辔策灵机,吹嘘四气,幽括冲默,舒阐粲尉,抑浊扬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匮,与之不荣,夺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畅玄》
抱朴子曰:“余亦与子同斯疾者也。昔者幸遇明师郑君,但恨弟子不慧,不足以钻至坚极弥高耳。于时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以为巨恨耳。郑君时年出八十,先发鬓班白,数年间又黑,颜色丰悦,能引强弩射百步,步行日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每上山,体力轻便,登危越险,年少追之,多所不及。饮食与凡人不异,不见其绝谷。余问先随之弟子黄章,言郑言尝从豫章还,于掘沟浦中,连值大风。又闻前多劫贼,同侣攀留郑君,以须后伴,人人皆以粮少,郑君推米以恤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火下细书,过少年人。性解音律,善鼓琴,闲坐,侍坐数人,口答谘问,言不辍响,而耳并料听,左右操弦者,教遣长短,无毫厘差过也。”
——《遐览卷》
延伸阅读
必须指出,大多数欧洲的翻译家和作家完全误解了道家的思想,他们轻视道教,认为道术完全是迷信,道家哲学被说成是纯宗教性的神秘论和诗歌。道家思想中科学或“原始”科学的一面,严重地被忽略,至于道家的政治见解更加受到忽视。不可否认古代的道家思想有很强的宗教神秘论的因素,而道教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历史上最英明的作家和诗人。道家并不是简单地不问朝政,如果把话说得好听一些:儒教以伦理教育和法家所主张的威刑政治作斗争,那末,道家则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艰苦、猛烈的攻击。这一点我下面再谈。但大多数中西方的道教注释家都忽视了它的反封建这一大特点。道家哲学和巫术之所以结合的另一原因,是萨满(即巫)的特点和远古的民间习俗有密切的联系,而和较为理性的非鬼的对崇敬天和上帝的相敌对。道教虽有宗教和诗意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方术、科学、民主和政治上进步的一面。
——[英]李约瑟:《道家与道教》
始皇到处封禅,求不死之药,可以说最热心求神仙的第一人。汉武帝时,这信仰更加发展,直到汉末张道陵之徒采神仙家的信仰以立道教。魏晋以后,神仙的寻求乃成为道士所专的事业。但在神仙说初行的时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仙山或帝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必信其为必有,或可求的。这派可以称为骚人派。骚人思想实际说来也从神仙思想流出,而与道家的遐想更相近。《楚辞》里如“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都含有很深沉的道家思想。在《离骚》里充分表现道家化的骚人思想。汉初贾谊之《吊屈原》《宴鸟赋》,取意于《庄子》,还带着悲观的骚人情调,但到了司马相如,便从仇怨变为潇洒出尘之想了。
——许地山:《道教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