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形成的量度

舆论形成的量度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3-5%可称作舆论形成的边际量。舆论强度是指舆论主体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表现为一定人数态度明朗和坚定的程度。其中,认为“很好”的占87%,达到舆论的最高强度,而有18%的人始终认为政府救灾措施不得力,但后种态度的人数没有达到舆论量,只是少数人的意见。舆论测量,正是认识议论是否增长为舆论以及舆论声势大小的手段。
舆论形成的量度_舆论学概论

二、舆论形成的量度

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一定人数的议论才能构成舆论,只有把握舆论量度才能确定议论和舆论的差异。划清少数人的议论和舆论的区别,是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必要前提。一个单位的问题在本单位100人中仅有三五人议论,这不是舆论而仅仅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意见,同样,全国性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议论,没有构成社会舆论,不管它的反响多么强烈,都不能把它视作舆论。正视舆论,首先必须弄清舆论是否形成。

如何确定舆论形成的量,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很难找到一个大家供认的标准。多年来,本书作者一直认为,把一定范围内四分之一左右的人数(25%)赞成的意见确定为舆论的最低量度标准,是最恰当的。其原因是:(一)按照感知事物比例的思维习惯,四分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一定范围内有四分之一的人持有一种意见,有突出的显赫性,闯入人们感官的频率较大。反之,参与议论的人少于四分之一,人们听到表达意见的机会明显减少,意见的影响力很难显现。(二)本书作者在多年前在具体单位曾经实验和观察过30多个案例,凡有25%的人赞成的意见,人数大都继续增长;凡25%以下的人数赞成的意见,人数则大都逐渐减少,最后陷入自消自灭状态。由此可以确定,25%的人数是意见形成舆论的一个分界点。(三)四分之一左右的底数在统计学中体现出最低的数量优势,为舆论调查确定意见强度提供了有效的指数。四分之一人数的意志一致,表明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意志力量,使公众意志显现出一定的显要度。

这里,四分之一是个近似值,较此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不影响舆论静态的稳定性。如果寻求一个准确的表达方式把议论和舆论区分开来,适度量化的表述应为25%左右,其中有3-5%的误差。这3-5%可称作舆论形成的边际量。由于议论量每时每刻都在微变,舆论形成的边际不可能获得精确的反映,仅仅具有接近边沿的意义。它的具体范围可放大到20%至30%,其间上下跨越的3-5%的误差是不可回避的边际量。

确定25%左右为舆论成立的标志,不是靠人们的估计,而是通过科学的测验方法获取的。舆论测验不仅告诉人们议论和舆论的区别,还告诉人们议论的是非曲直,看到人们的态度指向,同时也显露出舆论强度。舆论强度是指舆论主体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表现为一定人数态度明朗和坚定的程度。公众的立场、意志和追求可由表达态度的特有词汇来标明,诸如同意、反对、坚决同意、坚决反对;赞成、不赞成、坚决赞成、极不赞成等级差,都是舆论强度的特定表述。(本书在第十四章对此将做系统的研究)

比如调查2008年1、2月之交,政府在战胜南方冰雨灾害中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有78%的人认为,灾害出现的初期,政府救灾措施不力;有65%的人认为,灾害严重阶段,政府、特别是中央领导采取措施得力,亲临救灾第一线指挥慰问,工作做得较好,鼓舞了南方各省干部群众抗冰救困的意志。其中,认为“很好”的占87%,达到舆论的最高强度,而有18%的人始终认为政府救灾措施不得力,但后种态度的人数没有达到舆论量,只是少数人的意见。

把舆论量度和强度截然分开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一定量的支持,即使态度非常坚定的意见也是微弱的。意见的从众人数和态度的坚定程度构成舆论指数,使一种意见呈现出广度和力度。从舆论从众的数量和态度的乘积中得出的舆论指数,看到舆论变量的推动作用,在舆论调查中常以如下数据形式表述:同意者占60%;坚决反对者占30%:无所谓者占10%……。这是表达舆论强弱的效应格式。舆论测量,正是认识议论是否增长为舆论以及舆论声势大小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