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宁波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使宁波人成为中国商人中的佼佼者,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宁波商帮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
宁波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二节 宁波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宁波城市精神源于宁波历史文化传统,成于宁波人民的伟大创造之中。古越文化、浙东文化,是宁波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人民开展的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宁波城市精神生长发育的沃土。经过多次提炼概括,支撑和引领宁波发展的城市精神的内涵有了新的提升,宁波城市精神的时代活力不断激发,为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宁波城市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古越文化为宁波文化留下了“励志自强”的文化基因

远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已经呈现出文明曙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从夏、商、周三代至唐初,宁波一直为越地的一部分,深受越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正处于中华文化形成的“轴心”时期,吴越文化和中原的儒家文化一样,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于浙东区域文化来说,吴越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吴越文化孕育了浙东文化个性的基因。浙东地域文化,正是在传承吴越文化,更进一步说是在古越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古越文化中那种自强不息、耻为人后的心理特征,积淀在浙东人民的思想观念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从河姆渡文化算起,越文化至少已有7000年历史;从《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算起,越地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在7000多年前的越人,地处滨江临海之域,全境多为草泽丘陵。山洪、潮汐与出没于林莽、湖泽间的虫蛇兽类,相继侵袭为害。“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1]人口稀少,环境恶劣,使越地开发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在当时中原国家的眼里,越地一直被视作未开化的夷狄之邦,直到越王勾践时这种情形亦未根本改变,有所谓“越王勾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2]。越国在允常、勾践时期国势日强,但北方吴的存在严重威胁越的生存,“夫吴之与越,仇雠敌战之国。……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3]

险恶的自然环境,强国压境的生存条件,迫使越人将谋求生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古越文化的特有品格,便在这种严酷的环境局势中磨砺而出,孕育了励志图强、开放尚武、理性务实的精神。

(二)唐宋以来商贸繁荣为宁波文化培育了开拓务实的人文精神

宁波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座城市和重要的一个港口。夏代少康时期,宁波隶属于古扬州之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宁波一带设立了鄞、鄮、句章三县,归属会稽郡。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于鄮县置明州,长庆元年(821)州治迁到三江口即今宁波市区,形成了宁波城的基本格局。在宁波的发展历史中,因港市而勃兴的特点非常明显,它从建城的开始起就是一个港口城市,港口的兴衰变迁对宁波城市能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宁波是中国开展海外贸易较早的城市之一。它的海外贸易约始于秦汉时期,是比陆上丝绸之路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近代以来,在现代化要求和外来文化的交互作用下,这种开放意识逐渐定型。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使宁波人成为中国商人中的佼佼者,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宁波商帮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在浓浓的商贸文化中,宁波人充分体现了浙东传统文化性格中自强自主、开拓求实的精神。他们敢为天下先,善于把握机遇,精于企业管理,能适应时代潮流,使浙东文化中的经世务实精神呈现出一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风貌。

浙东地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大海,有四通八达的生存环境,这种地理环境使浙东人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品格,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则反哺了浙东人民自主自强的精神;同时,农耕生活又是古代浙东社会的基本状态,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在浙东人民身上代代相传。海洋文化的开拓自强精神和农耕文化的务实精细精神,在浙东区域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结合,从而形成开拓务实的人文精神。

(三)浙东文化的传承为宁波文化镕铸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浙东山川灵秀,是传承历代先贤的学统和道统的学术之乡、“忠义之邦”。这使儒家文化所倡导经世致用精神在浙东文化中得以薪火相传。历代的浙东思想家,都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功。要求文化、学术之事必须服务于国计民生。宋代,陈亮、叶适曾和朱熹进行过“义利之辩”的激烈交锋,强调义理须见之于事功,反对虚文空言。至明代,朱舜水力主“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4]、“圣贤之学,俱在践履”[5],这一思想发展到清代,成为我国文化学术界的主导思想,成为浙东学者经典性的治学原则。黄宗羲在著述中,反复论述了“经世致用”的为学原则,明确地把“经世致用”,概括为“学贵践履”。[6]在他看来“儒者之学”,“经天纬地”,“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7]黄宗羲之后的几代传人如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等都忠实地继承、发扬了这个学术原则。总之,经世致用、注重实功是浙东文化的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浙东学术的精神要义。黄宗羲就是以“学必原本于经术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8]为治学宗旨的。陈训慈先生在《清代浙东之史学》一文中把浙东史学的精神概括为:博约之精神,躬行之精神,经世实用之精神,民族思想之精神,不立门户与大公之精神。[9]同样把经世务实作为浙东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阳明心学强化了宁波人文精神中的“主体自觉”意识

浙东区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精神传统,是不靠天不靠地、自作主宰的主体性精神。从理论形态上说,这种自主精神在阳明心学那里得到了精致表达。王阳明倡言“心学”,曰“心即理”,“理也者,心之条理也”。[10]“吾心”“良知”乃是宇宙的“天渊”,万物的“主宰”,“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11]阳明此说应用于学术创造,就是认为:纵有花花世界之万千事物,府库收藏之无数资料,古今中外之学术巨擘,皆须经“吾心”之理性良知作出裁断、抉择,孰是孰非孰醇孰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得创造。“吾心”乃学术之最高权威、最高标准。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12]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学术的珍贵在于“得之于心”的独特创造,这种创造高于一切既定的权威。王阳明这个学说为明清浙东学人的学术方向和学术创造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对于浙东区域文化传统的论证中,我们可见,以浙东文化为根基的宁波文化是有丰厚的底蕴的:从文化传统的源头上说,古越文化的务实进取精神可以说是浙东文化,也即宁波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儒家文化所秉承的道德精神以及阳明心学所激发的主体自觉的精神,深深扎根于浙东区域经济社会生活,培育出了经世致用、义利并重、励志自强、自主创新的人文精神。[13]

二、宁波城市精神的历史演进

宁波精神源自其历史文化,成于宁波人民的伟大创造之中。南宋定都杭州后,宁波的整体发展已经提升到了全国较高水准。而明、清以降及至民国,宁波成为全国无可争议的财赋命脉和文化重镇,涌现了虞世南、王应麟、王守仁、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苍水等一大批文化先贤,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以研究实理、讲求实效、经世致用为学术品格的浙东学术文化,诞生了驰名中外的宁波商帮。孙中山先生曾赞誉说:“宁波人对工商业的经营,经验丰富,凡各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14]历史上宁波一共产生了2432名进士、12名状元、数万名举人。当代宁波,科学界有路甬祥、童第周、谈家祯等86位两院院士,文艺界有周信芳、潘天寿、沙孟海、冯骥才、余秋雨、陈逸飞等知名人士。宁波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文化交融,造就了宁波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双重特质,锤炼了宁波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宁波人民厚德崇文、创业求新的精神品格。

在创造自己灿烂文明史的过程中,始终支撑和引领宁波人民的,正是宁波精神。这种精神流淌在宁波人民的血脉中,凝聚成一种绵延不断的力量,它既与宁波的历史相伴,更与宁波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创造相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民所拥有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特质,使宁波赢得了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和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近20年来,经过多次提炼概括,支撑和引领宁波发展的“宁波精神”的深刻内涵日渐清晰。1994年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解放思想立大志,奋力开拓创大业”这一主题,讨论通过了“立志创业、务实高效、文明守法、团结奋进”的宁波精神。1995年,在创建港城文明的活动中,宁波市进一步将港城精神概括为:“想大局、算大账、迈大步、创大业。”2000年宁波市委又提出了“开拓、开放、开明”的宁波精神内涵。同年4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宁波大学等单位联合举行“浙东文化与宁波精神”讨论会,成立课题组专门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提出了几十种文字表达。2003年3月至5月,《宁波日报》对宁波精神组织大讨论,通过来稿和网上论坛的方式开展征文活动。2005年,在广泛征求市民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统战系统等各方面意见后,宁波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最后将“宁波精神”确定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

诚信,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诚是对自己,信是对别人。内心之诚发于外便是信;对自己能诚,对别人自然能信,两者相辅相成。当西潮东卷、门户开放之际,宁波人与时俱进,将诚信从传统社会的单纯道义转向近代社会道义和功利的双重推动,将诚信从农业社会的情感依赖转向商业社会的理性依赖,讲求诚信待人与诚信立业并重。即使在生活、行为方式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当代国际社会中,宁波人仍然坚持诚信立业。

务实,是宁波人贯通古今的精神品格。务实是宁波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宁波人历来注重实效,崇尚多做少说,注重选择的实际,目标进程中的实效,折射出脚踏实地的人格定位。“宁波帮”实业家特别注重实干。他们不尚空谈,不坐而论道,崇尚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正是讲求实效的信念行为,使宁波商人较早地冲出封闭,利用滨海交通之便的优势向外域求得发展。宁波的民营企业孕育于市场,从它形成起就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目标,以市场求生存”的发展道路,涌现出像雅戈尔、杉杉、罗蒙、海天、韵声、贝发、帅康等一批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企业。

开放,即对外开放,博纳兼容,具有大海般的胸襟。宁波地处海口,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这种历史背景,使宁波风气较为开通,对新鲜事物反应灵敏,具有较大的宽容性和外向性,而宁波商人则把宁波人的开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宁波帮”——“明州商帮”就在国际商贸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北上高丽、日本,南下东南亚国家,积极地参与国外商贸活动。近代“宁波帮”善于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技巧,上海、天津、香港等城市中的很多产业“亮点”都是出自宁波商人之手。现代“宁波帮”更是善于开拓新领域,他们敢于离土离乡,敢于建厂经商,敢于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商贸竞争,创造了许多奇迹。除了向外开拓市场,宁波商人还善于向内地开放宁波口岸,让各地借“宁波之船”出海闯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宁波港的开放建设和“宁波帮”的影响,宁波人闯世界做生意的风气日渐兴盛,宁波人的海洋意识、开放意识、开拓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创新,是宁波人敢做有为的力量源泉。在“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中,创新可以说是宁波精神的核心所在。宁波创新精神的思想基础建立在“敢创业、不守摊”的理念之上。在20世纪初期,不少宁波商人就充分利用积累的资金去创办新兴实业。宁波商帮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起先多在家乡小打小闹,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纷纷走出宁波,到上海及其他大城市寻求新的创业机遇。宁波创新精神还涌动着一股“求发展”的思想活力,反映出更高的精神追求。今天由宁波创新精神所衍生的“求发展”的思想活力,进一步激发出宁波人空前的创造力,使得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屹立于世界东方。

“诚信、务实、开放、创新”八字宁波精神,是在地域人文精神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又源于宁波人民在历史长河里的文化沉淀;既是对宁波历史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宁波人民坚持与时俱进,弘扬优秀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宁波精神已经熔铸到宁波人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宁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宁波的软实力。

三、宁波城市精神的新发展

(一)“我们的价值观”推进了城市精神的深化

2012年年初开始,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掀起了价值观讨论热潮。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及时提出了六大价值取向,宁波全市各行各业热烈响应,把价值观大讨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省、市两个层面的价值观大讨论互相融合,互相呼应,使价值观越讨论越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宁波城市精神培育与弘扬。

1.浙江省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2012年2月起,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并向全社会征集词汇,希望能充分体现浙江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截至5月,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征集到建议稿5万多份,推介词23万余条。在23万个词语中,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崇文、厚德、守法、明礼等词语认可度较高。价值观入围词汇票选在全省铺开,近千万张选票和11个设区市的反馈集中指向四个词: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最终,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就这样,以党代会报告形式,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被敲定。这种自下而上的价值观大讨论,使所选定的价值观,目的不是让普通人去仰视,而是为了贴近多数人的内心,并进而引起全省人民的共鸣,使我们的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一种精神支柱。

2.宁波市提出了“六大价值取向”

2012年2月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忠诚、公正、诚信、明礼、担当、创新”六大价值取向。王辉忠书记指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取向则是文化的灵魂。倡导“忠诚”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引导干部群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保持专注如一的敬业精神。倡导“公正”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和公道,纠正一切违反法律和制度的行为,改变现实中存在的违反公正原则的不合理制度。倡导“诚信”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把诚信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倡导“明礼”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根本,加强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创新”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把创新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取向来倡导,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环境,敢为天下先、敢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全面激发各个领域的创造活力。倡导“担当”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勇担当、人人思进取、人人尽责任、人人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六大价值取向”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契合。“六大价值取向”,概括了宁波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宁波的城市精神特质,是宁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载体。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六大价值取向”是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深入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创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家园的行为准则。

3.全市各行各业掀起价值观讨论热潮

市委决定2012年3—6月在全市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这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宁波化”的生动实践和有益尝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全体市民最基本、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各地各单位也纷纷自选“命题”,将大讨论与“进村入企”大走访、创先争优行动等结合起来,采取座谈讨论、集中辅导、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切实把大讨论的过程转化为深化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转化为破解难题、推进发展的有过程。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联合启动宁波职工精神大讨论,共有3000多家单位的100万人参与了讨论,征集宁波职工精神表述语5500多条,最后提炼出“大港胸怀、时代主人、厚德精业、志在一流”的宁波职工精神。在机关,各单位在深入探讨、提炼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中统一思想、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在企业,党、团、工会等组织灵活利用工余时间,组织职工开展“我为企业发展做什么”大讨论,为促进生产、改进管理出谋划策。在学校,各学校开展的价值观演讲赛引起中小学生对价值观的热议,也引发了他们对“为了什么学习”、“怎么学习”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农村,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开展“说一说村里的好人好事”、“评一评村里的新鲜事”、“议一议村里的不文明行为”、“改一改身边的生活陋习”等活动,提炼适合各镇、村特色的价值观核心词,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三思三创”丰富了城市精神的内涵

1.“三思三创”提出的背景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引领和精神力量支撑。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市人民期待着内涵高度集中的城市精神,成为宁波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刷新”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观念,加速提高城市发展的水平。

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看,“三思三创”是在宁波积极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全面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宁波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和谐局面不断巩固;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城市软实力持续提升,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在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两难”问题还很多,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仍然存在,而广大干部群众又迫切希望促进更有质量的发展、建设更有品位的城市、实现更有价值的生活的背景下提出的。这就强化了“三思三创”的时代感。

2.“三思三创”由活动主题成为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

“三思三创”,就是“思进思变思发展,创新创业创一流”。从2011年年初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到2012年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把“三思三创”确立为“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三思三创”经历了从“活动主题”到“城市精神特质”的提升。

“三思三创”是作为宁波思想解放运动主题提出的。2011年2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的实质,是宁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三思三创”活动,核心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目标是一流的思维理念、一流的意志品质、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流的发展质量。

2012年3月,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把‘三思三创’落实到今后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实践,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这个重要论断,既充分肯定了“三思三创”带来的丰硕成果,又把“三思三创”从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到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的高度,目的是要继续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把实践成果提炼成理论成果,使之成为推进宁波新一轮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思三创”作为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地位确立后,市委领导对“三思三创”作了理论上的阐释与实践上的探索。如3月2日,在全市“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会上,市委书记王辉忠提出,“三思三创”从本质上讲就是改革创新精神,是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和发扬的一种时代精神。3月5日,王辉忠书记对学雷锋活动作出批示:当前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市党代会精神,把雷锋精神融入以“三思三创”推进“六个加快”的具体实践,形成敬业奉献、奋发干事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成“四好”示范区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宁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三思三创”在内涵、本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发展。

3.“三思三创”高扬了宁波城市精神

“三思三创”,从本质上讲就是改革创新精神,是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一方面,它深刻体现了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培育与弘扬新时期宁波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三思三创”有独特的内涵。“三思三创”的强调的是“思”和“创”。“思”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深入思考推进科学发展的宁波之路,积极思量在全国乃至国际发展坐标中的宁波之位,认真思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宁波之策,进一步推动宁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创”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创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找误区、找标杆、找差距、找路径、找动力,在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作表率、创一流,以彰显宁波的实力、宁波的活力、宁波的魅力。

其次,“三思三创”展现了独特的形象。由于每个城市的历史沿革、区位环境、人口素质、建筑风格、经济状况、风土人情等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必然导致市民精神面貌、文化涵养、追求目标、价值理念的差别,进而形成城市精神的差异性,这是城市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在空间的表现。“三思三创”就是要引导广大企业家养成一个习惯,把每个产品都设计得更精细,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得更周到,改造产品,改进服务,改变工艺,把“宁波制造”变成“宁波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进一步加快集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链,加速培育宁波自己的“千亿企业”、“万亿产业”;就是要引导各行各业的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有点“冒”的精神,在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上“杀出一条血路”,及时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干字当头、只争朝夕,全面夺取宁波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再次,“三思三创”实现了独特的功能。“三思三创”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内涵丰富、根基深厚;又紧跟时代、立足现实,能承前启后、引领未来。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必须坚持“三思三创”不动摇。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全方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为宁波长远发展提供永续动力。把“三思三创”作为一面精神旗帜,集中众人的才智,凝聚人心和凝聚人气,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形成干事业的使命感和巨大的向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