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咸同年间,“洪杨之乱”对许村的打击是致命的。太平天国之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一时期,许村尽管历经变乱,财力衰微,但许村人对教育的重视依然如故。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后因仪耘小学的兴起,许多学生转到仪耘小学,该校遂撤销。该学堂以惇睦堂的祠款及私人捐助为基金,并酌收学费,堂长为许玉章。这一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是许村私立仪耘小学校。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清咸同年间,“洪杨之乱”对许村的打击是致命的。太平天国之后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这一时期,许村尽管历经变乱,财力衰微,但许村人对教育的重视依然如故。

鸦片战争之后,为谋求振兴,清朝统治者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在教育上则模仿西制,开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1901年,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在省城的改为大学堂,在各府和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在州县的改为小学堂。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教育分3段7节,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其中分蒙学堂、寻常小学堂及高等小学堂等3级。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取代了《钦定学堂章程》。这个文件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的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小学亦称初等小学堂,儿童7岁入学,修业5年。其宗旨为“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的身体令其发育”。初等小学堂内分完全科与简易科两种,前者所开设课程包括必修科和随意科。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此外视地方情形,尚可加设图画、手工一科或两科,为随意科;《孝经》、《四书》、《礼记》节本为完全科必读的经书。每周上课30小时,读经时间占全部课程的2/5。后者所开设课程,计有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史地、格致、算术及体操等科。

身为直隶候补知县的许家修,紧跟时代步伐,马上着手在许村创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许家修、许炳文、许煜堂等共同创办了许村第一个新式学堂——公立务本两等小学堂。以许氏统宗为校址,该学堂包括初、高等两级,聘许士英、许云舫、许玉川为教员,招收学生30余人,完全按《奏定学堂章程》之规定开展教学。学堂以本地茶捐为基金,并分等酌收学费,许家修、许煜堂、许志芬三人先后出任堂长。至解放前夕,该校已开设英语课。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学士许本裕,即为该校优秀毕业生。后因仪耘小学的兴起,许多学生转到仪耘小学,该校遂撤销。

宣统元年(1909),金村也按新学制创办了“私立正本初等小学堂”[4]。该学堂以惇睦堂的祠款及私人捐助为基金,并酌收学费,堂长为许玉章。后来,该校又更名为“私立惇睦初级小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更名为“歙县许村乡金溪村国民学校”,校长为许传瑷,所在地是金村许宗源祠堂。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6月20日上报的“歙县许村乡金溪村国民学校解放前后概况调查表”[5]显示,这年该校有一个初小毕业班共8人毕业。这一年初小各年级的在校生数为:一年级,一个班8人;二年级,一个班10人;三年级,一个班6人;四年级,一个班8人。学校所拥有的财产为:教室一间,寝室一间,自修室一间,大礼堂一间,教职员房间一间。图书18种,仪器一副。课桌20张,办公桌椅各一件。另外,从1950年的《地籍清册》上看,该校还有学田三亩,年收租谷393.5斤。

因处新旧政权交替之时,学校经费供给不甚充裕,所以学校还向新政府提出:“今后改进农村教育,首先亟宜筹足经费,免除贫苦儿童学米,使他们免致失学,都能得到求学的幸福,养成社会生活的习惯。”

1938年2月,西沙还创办“私立西沙初级小学校”。1949年9月20日更名为“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西沙初级分部”,分部主任为许九益。该校设在祠堂中,校舍总面积415.462 4平方公尺,教室1间,总面积76.32平方公尺,经费来源是采用劝募的方式。标准是教师薪金米380斤;办公费,米120斤;捐助供膳六个月,米420斤;共食米920斤。到1949年时,校舍已很破漏,并缺乏装置设备,也没有很好的操场,缺乏活动器具。祠堂天井很高,还经常有积水,需围栏杆防止小学生跌下去。新政府接管后,除了原先募捐的部分以外,政府还补助80个工资分,计人民币170 100元。到1951年全年经费开支总数:经常费总共币1 547 770元,折食米1 620斤。其中办公费153 500元,折米160斤;供膳费278 250元,折米300斤;教师薪金1 115 920元,折米1 160斤。

当时该校为初小复式班,仅有许九益一名教师。1952年该校初小毕业8人。1950年到1952年该校在校生数具体如表4-4所示:

表4-4 西沙小学初小复式班1950—1952年在校生统计表

据民国《歙县志》记载,这时期全县共创办新式学堂32所,而许村就有4所。尽管许村大兴新学之风,但新旧两种教育模式依然并存。除了有些支祠开有义塾之外,金村的许由行在光裕堂开设私塾,门下有30多名学生,教授《三字经》、《百家姓》、《诸子贤文》等。

这一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是许村私立仪耘小学校。该校位于东升村任公钓台,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两淮盐运使许家泽(芰坪)创办。许氏思想开放,经济富裕,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的六个儿子全部上学,除三子许本仁(诚士)留家守业外,其余五个儿子都先后出国留学,“一门五博士”的美谈至今流传。学校占地3亩,由南京技术员按南京育才小学校舍仿建,设教室两间和一间村民阅报社,校门内左侧造一四角凉亭,四周种有花卉果木。据1949年的登记材料显示,该校校舍总面积为1 785.310 7平方公尺,内有借用民房520.195 3平方公尺(包括运动场、校园、空地),教室共五间,总面积135.634 9平方公尺,内有借用民居42.431 4平方公尺。

该校创办时的第一任校长由许家泽长子许恪士(留学德国,哲学博士)兼任,实际校务由他四子许笃士(留学日本,法律博士)主持,教导主任由黄卓甫老师担任,另聘的教员有罗希之、吴衡香(女)二人。学生20余人,统一服装。其校训是“学做好人”。开办之初,省督学吴亮夫在视察该校后称:“一切设备悉系新制,亦能采取新式教法,实地实验,在徽州万山之中,诚难能而可贵矣。”省教育厅长程无化书赠“急公好义”匾额一块。仪耘小学推行完整的现代教学模式,为当时县重点小学之一,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国语、数学、自然、体育、音乐、劳动等。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该校更名为“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校长由许惇士兼职。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校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学生100多人。除了本部外,还在统宗祠、大墓祠开班授课。另外,还把原“私立西沙初级小学校”纳入其中,设为分部。

县档案局保存的“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解放前后概况调查表”,较为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现列表4-5如下:

表4-5 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解放前后概况调查表

续 表

到新中国成立前,该校校长一直还是许惇士兼职,具体工作由教导主任许光鉴负完全责任。虽时局不宁,但仍照常上课。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校长改为许广镛,但仍由教导主任负责处理校务。

从表4-5中的经费供给情况一栏看,当时学校经费的来源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各祠助租谷;二是儿童补助学米;三是不足数由基委会筹补。另外,从土改登记的材料上看,该校还有学田一亩,年收租谷28斤。新政府接管后,经费来源主要是县发薪金9 809.604元,学杂费1 625.00元。1951年全年经费开支总数:经常费16 517.313元,临时费174.670元。

1949年全校有教员8人,勤杂1人;其中无党无派2人,国民党三青团4人。教师工资最高月薪为118元,最低为90元,平均工资为102元;勤杂工资为80元。

新政府接管后,学校提给政府的改进意见是:(1)充实基金,扩充学校设备;(2)增加待遇,安定教师工作;(3)任用思想前进之师资,以收新民主主义推行之宏效。

1952年的“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普查表”中显示,该校初小一到四年级各一班,高小五六年级为复式班。从1950年到1953年全校在校生的具体情况如下表4-6所示:

表4-6 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在校生统计表

1951年和1952年的初、高小毕业生数及去向具体如下表4-7所示:

表4-7 歙县县立许村完全小学毕业生统计表

从民国十六年(1927)初创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仪耘小学培养了以许根俊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人才,具体如下表4-8所示:

表4-8 许村仪耘小学校部分校友一览表[6]

续 表

除了在本地接受教育的以外,还有一部分许村人跟家人走出去接受新式教育,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了不起的人物。如邦宪门一支迁扬州,诞生了夫妇院士许国志、蒋丽金。祥里门一支迁南京,则有河海大学校长许心武,其子许靖华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近些年,这些年逾古稀的老院士们以寻根或捐赠的方式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里的三位院士,再加上土生土长的许根俊院士,于是便有了“一村四院士”之名。

许村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宋元时期,许村凭借着南迁衣冠之族——许氏“诗书传家”、“科举入仕”的传统来促进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促进了教育的发达。晚清至民国时期,许村尽管历经变乱,财力衰微。但仍然保持其重教的传统,与时俱进地推广新式教育。许村,这个默默无闻的古村落,千年文风一脉相承。

【注释】

[1]《许氏东支敦本堂世谱·世积公行状(许国)》。

[2]《许氏东支敦本堂世谱·世积公行状(许国)》。

[3]《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处士万竹许公行状》。

[4]民国《歙县志·学校》。

[5]歙县档案局提供。

[6]本表由许村仪耘小学校校史展览室提供,且均为1949年前的在校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