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文化安全构成的结构性概念

国家文化安全构成的结构性概念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理论研究中,目前关注较多的有文化遗产资源安全、非物质文化安全、文物安全等概念。内容安全是文化信息安全最核心的部分。
国家文化安全构成的结构性概念_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

三、国家文化安全构成的结构性概念

国家文化政治安全 指文化权力关系和文化权力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国家文化政治的较大变故,造成国家文化政治危机,形成国家文化政治安全问题。[110]

国家文化经济安全 指一个国家文化经济实体在受到内外威胁,以及不可预见和难以预测的因素作用下,以经济的形态表现和反映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经济基础。[111]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指一个国家以立国的全部价值体系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用以安身立命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和道德信仰体系两个方面,是决定一个国家全部合法性之所在。[112]

国家民族与宗教文化安全 指威胁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以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手段的民族分离主义和邪教问题。[113]

国家文化能力安全 指文化原创能力与民族话语权危机,其中原创能力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上游部位规定了它的整个文化战略态势,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文化原创力的落后最显著的后果是中国近年来民族话语权的弱势。

文化生态安全 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内外文化条件的总和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娱乐形式、建筑风格和民族语言等物质和非物质的内容。在理论研究中,目前关注较多的有文化遗产资源安全、非物质文化安全、文物安全等概念。

文化信息安全 在媒介网络的空前开放性和共享化特征下,跨文化传播作为信息交流沟通的分享活动,其也存在安全隐患,主要为信息的失窃、信息的失真、虚假的信息和信息的失衡等。信息安全包括信息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内容安全是文化信息安全最核心的部分。胡惠林在研究网络安全是提出网络舆情危机概念,指一种完全由网络形态所构成的文化安全形态,它是传统文化安全的一种延伸和转移形态,具有比传统的文化安全形态更大的危害性,它所构成和形成的文化安全对社会安全的破坏力比传统的文化安全危机对社会的破坏力更大、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动员力更强,内容更广泛的特点。[114]

文化产业安全 是基于文化安全的一种产业发展状态,在意识形态功能上,文化产业安全是指通过产业层面构筑安全防护机制以确保国家主流文化安全;从产业功能来看,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安全主要源于内部要素不成熟,因此文化产业安全是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115]

文化市场安全 指涉国际文化市场秩序如准入机制等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同时也指涉国内文化市场秩序和制度的完善对文化产品交易及文化健康发展的有益性。

公共文化安全 公共文化是国民文化生活与文化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多元化和多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公共文化安全的度量标准是不同文化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所遵循的文化价值底线,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分界。公共文化是一切文化形式体现其目的与功能的最终载体,既不违背主导意识形态导向和民族文化认同,又体现真善美价值的公共文化实践,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而违背主导意识形态导向和民族文化认同,甚至走向真善美反面的消极、低俗、腐朽,如宣扬色情、暴力、恐怖、歧视等的公共文化实践则在最深层次上消解国家文化利益,危及国家文化安全。[116]

参考文献

一、书籍:

1.布赞、韦弗尔、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5.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杜维明:《全球化与多样性》,载哈佛燕京学社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罗康隆:《文化人类学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田丰:《文化进步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万光侠、贾英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文化建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王书明、万丹:《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0.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朱虹:《国际关系中的民族文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24.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周宪编著:《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维克多·李·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8.[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9.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杜庭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胡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交际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二、文章:

1.鲍宗豪:《论文化全球化——兼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陈庆德、潘春梅:《文化安全的内涵及其社会性表达》,《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3.韩源:《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4.韩源、张艳:《论国际文化新秩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5期。

5.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年第6期。

6.胡惠林:《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新范式——兼论“第三种安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7.胡敏中:《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8.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9.付秀荣:《文化冲突论的当代表现与评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

10.[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张铭、谢岳译,周士琳校,原载自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转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

11.安然、齐波:《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

12.郭宾、秦德智:《对国家文化安全观点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3.高红岩:《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及其政策导向研究》,《北京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1期。

14.索菲娅·拉巴迪、梁光严:《导言:对文化多样性的投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年第1期。

15.斯蒂芬·乔森:《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孙海洋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6期。

16.夸西·鲁维杜:《文化多样性的反思》,谢志斌译,《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7.屠忠俊、赵冉:《普世文化的不可建构性》,《当代传播》2004年第1期。

18.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背景和任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19.霍桂桓:《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20.贾磊磊:《国家文化安全基准线的设定原则》,《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

21.贾海涛:《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岭南学刊》2008年第2期。

22.丁立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23.任洁:《关于全球化视野下人类文化生存转向的几点反思》,《理论学刊》2004年第10期。

24.任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危机及出路》,《理论学刊》2011年第8期。

25.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6.孙万菊:《文化主权、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27.沈洪波:《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8.沈洪波:《国家文化安全之“安全困境”探析》,《理论导刊》2007年第8期。

29.汤一介:《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

30.李金齐:《文化安全释义》,《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31.林大津:《文化相对论二分观:文化评价与文化交流的武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2.李鹏程:《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3.李北方:《辨析普世主义》,《南风窗》2012年第8期。

34.潘一禾:《国家文化安全的“非传统”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

35.潘一禾:《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6.于瑮:《文化多样性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37.谭希培、薄明彦:《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综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8.王沛然、程丽娜:《文明冲突论视野下的欧洲国家体制探源——读〈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欧洲研究》2010年第4期。

39.王逸舟:《国际政治的又一种透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述评》,《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

40.吴晓明:《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一个哲学上的考察》,《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1.吴瑛:《论文化安全的困境——起点与终点的悖离》,《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42.魏海香:《文化全球化焦点问题辨析》,《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3.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4.王公龙:《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9期。

45.徐国琦:《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

46.辛国安、李翠玲、耿超锋等:《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47.杨洪贵:《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初探》,《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48.杨生平、李凤英:《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

49.俞思念、贺金浦:《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与文化多样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1期。

50.张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1.张博颖、苗伟:《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52.赵菁:《双重霸权:文化霸权理论再发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3期。

53.张京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存》,《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4.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知识全球化、跨文化生存与本土再阐释》,《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55.杨瑞明:《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文化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9月30日,第3版。

三、硕博论文:

1.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3.周琴:《文化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的文化同质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四、外文资料:

1.M.J.Herskovits,Cultural Relativism,New York Vintage BKS,1972.

2.Geertz,C.,“The Uses of Diversity”,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Deliver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5.

3.Bhikhu Parekh,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Albro.R.,Managing Culture at Diversity’s Expense?Thoughts on UNESCO’s Newest Cultural Policy Instrument,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2005.

5.Nordenstreng,K.,New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s:Sourcebook,Pragu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s,1986.

【注释】

[1]《人类发展报告》列出了七类涉及人类安全的内容,其中包括共同体安全(文化特性的安全)。United Nations,Human Development Report1994,NewYork: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1994.

[2]张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胡惠林的观点,引自张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沈洪波:《国家文化安全之“安全困境”探析》,《理论导刊》2007年第8期。

[5]贾磊磊:《国家文化安全基准线的设定原则》,《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

[6]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文艺报》2002年10月10日。

[7]数据系2010年9月10日,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全文包含关键字段检索所得结果。

[8]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世界文化四词是目前学界广为采用和研究的概念,因此涉及学科范围较广,此处检索数前者为单独概念检索情况,后者为与“文化安全”联合检索的结果。

[9]张博颖、苗伟:《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0]张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胡惠林的观点,引自张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2]沈洪波:《国家文化安全之“安全困境”探析》,《理论导刊》2007年第8期。

[1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14]辛国安、李翠玲、耿超锋等:《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15]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6]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17]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10期。

[18]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19]刘跃进:《当代国家安全系统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

[20]陈庆德、潘春梅:《文化安全的内涵及其社会性表达》,《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2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2]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23]李金齐:《文化安全释义》,《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24]单世联:《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5]《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26]任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危机及出路》,《理论学刊》2011年第8期。

[27]于瑮:《文化多样性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28] 单世联:《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9] 单世联:《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0]高红岩:《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及其政策导向研究》,《北京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1期。

[31]UNESCO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Paris,21November2001.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33]邴正、李岩:《人与文化的矛盾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1期。

[34]付秀荣:《文化冲突论的当代表现与评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

[35][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张铭、谢岳译,周士琳校,原载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

[36][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37]王沛然、程丽娜:《文明冲突论视野下的欧洲国家体制探源——读〈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欧洲研究》2010年第4期。

[38][美]维克多·李·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上海三联书店20年版,第17页。

[39]Nordenstreng,K.,New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s:Sourcebook,Pragu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s,1986,p.275.

[40]韩源、张艳:《论国际文化新秩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5期。

[4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42]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著:《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07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43]周琴:《文化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的文化同质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4]杨生平、李凤英:《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

[45]参见谭希培、薄明彦:《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综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46]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7]沈洪波:《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8]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49]杨生平、李凤英:《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

[50]鲍宗豪:《论文化全球化——兼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1]沈洪波:《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52]魏海香:《文化全球化焦点问题辨析》,《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3]胡敏中:《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54]俞思念、贺金浦:《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与文化多样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1期。

[55]孙万菊:《文化主权、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56]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57]朱虹:《国际关系中的民族文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58]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59]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60]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61]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6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63]王公龙:《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探索与争鸣》2001年版第9期。

[64]赵菁:《双重霸权:文化霸权理论再发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3期。

[65]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66]屠忠俊、赵冉:《普世文化的不可建构性》,《当代传播》2004年第1期。

[67]李北方:《辨析普世主义》,《南风窗》2012年第8期。

[6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69]斯蒂芬·乔森:《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孙海洋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6期。

[70]王书明、万丹:《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71]林大津:《文化相对论二分观:文化评价与文化交流的武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2]M.J.Herskovits,Cultural Relativism,New York Vintage BKS,1972,p.15.

[73][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页。

[74]胡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交际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75]李鹏程:《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6]周宪编著:《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77]贾海涛:《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岭南学刊》2008年第2期。

[78]贾海涛:《文化软实力: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红旗文稿》2008年第3期。

[79]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背景和任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80]霍桂桓:《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81]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2]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83]张京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存》,《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4]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知识全球化、跨文化生存与本土再阐释》,《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85]罗康隆:《文化人类学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86]杨瑞明:《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文化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9月30日,第3版。

[87]任洁:《关于全球化视野下人类文化生存转向的几点反思》,《理论学刊》2004年第10期。

[88]肖鹰:《文化批评与非象征——表现性写作》,载李建军编:《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89]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9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91][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卷),郭小凌、王皖强、杜庭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

[92]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4页。

[93]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94]任洁:《关于全球化视野下人类文化生存转向的几点反思》,《理论学刊》2004年第10期。

[95]参见田丰:《文化进步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5页。

[96]郭宾、秦德智:《对国家文化安全观点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97]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98]丁立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00]沈洪波:《全球文化方法与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01]汤一介:《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02]杨生平、李凤英:《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

[103]布赞、韦弗尔、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04]布赞、韦弗尔、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105]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

[106]胡惠林:《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新范式——兼论“第三种安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07]参见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84页。

[108]吴瑛:《论文化安全的困境——起点与终点的悖离》,《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109]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5页。

[110]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3页。

[111]同上书,第206页。

[112]同上书,第210页。

[113]同上书,第215页。

[114]胡惠林:《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新范式——兼论“第三种安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15]参考王耀中、彭新宇:《文化产业安全不容忽视》,《光明日报》2011年8月20日。

[116]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