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冠心病的行为因素和致病机制

冠心病的行为因素和致病机制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被认为是近代社会流行病。对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早已被医学和心理学家注意。及时诊治,防止延误就医是减少冠心病致死性发病的重要条件。而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表现是“延误”就医,病人虽然感到了症状但往往否认这些症状的重要性,就连一些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病人也常常产生这种否认机制。当然有些心理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延误的原因。
冠心病_社区医学心理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它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属首位死亡原因。尽管当代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和预防措施不断加强,但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增不减。在美国每年约有100万人以上第一次得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趋势也日渐增高。

冠心病被认为是近代社会流行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遗传因素、高血脂高血压等生物因素外,大量吸烟、活动过少、心理社会压力、情绪焦虑抑郁,以及A型行为等与冠心病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对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早已被医学和心理学家注意。如习惯大声说话的人、拼命工作的人易患冠心病;高压力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像机器一样的工作习惯的人易患冠心病;冠心病的病人多表现为强壮性、强烈节奏感、敏捷性和雄心勃勃,竞争性、长期紧张工作等。进入20世纪50年代经过系统研究,将冠心病病人常见的心理行为倾向作为一种活动情绪情结,并称为A型行为。有A型行为量表可测。长期研究发现,A型行为确是冠心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而不是冠心病所造成的结果。这类行为是人格的表现形式,故A型行为又称作冠心病易感人格。使用MMPI量表进行调查证明,冠心病病人发病前的个性特点常倾向神经质,即Hs(疑病)、D(抑郁)、Hy(癔症)量表分较高。使用16PF对冠心病病人做人格调查,发现O利C(分别测焦虑和情绪稳定性)与冠心病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与A型行为的研究结果相接近。足以证明A型行为及人格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社会和生活事件因素,如亲人死亡、环境变化,病人生活事件增多,城市的紧张生活,饮食习惯因素等都会促使冠心病发生。生活习惯因素中的吸烟、嗜酒、过食均与冠心病有关。

虽大量研究已肯定,精神紧张和行为特征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决定的唯一因素,冠心病是多种因素诸如家族史、饮食因素、器官病理改变或功能失调,生活习惯、血液化学动力学改变及心理社会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脂质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动脉管壁本身三者变化是主要原因。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这三个过程,从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及时诊治,防止延误就医是减少冠心病致死性发病的重要条件。而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表现是“延误”就医,病人虽然感到了症状但往往否认这些症状的重要性,就连一些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病人也常常产生这种否认机制。有资料显示,有50%病人是超过24小时才就医。当然有些心理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延误的原因。由于冠心病的危险性,往往造成病人特别担心生命危险。因而表现出害怕和焦虑,由于监护而产生抑郁,内疚、受挫和愤怒等情绪,处理不当会影响治疗。对康复期病人也要注意病人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必要时开展心理咨询是十分重要的。

冠心病病人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因而在病程的始终都应坚持给病人更多心理支持,为此要采用支持疗法,做好病人的心理咨询工作。对A型性格的病人要进行综合较正,如对A型行为的教育,松弛训练以及其他不良行为矫正也是在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