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简介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愉主持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于2009年11月结题,由范愉及朱景文、洪浩、冉井富、陈福勇、刘臻荣、李泽等合作完成,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举办数十次各种讲座;2011年,在中国法学会创新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并受到国外学术界的关注。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愉主持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于2009年11月结题,由范愉及朱景文、洪浩、冉井富、陈福勇、刘臻荣、李泽等合作完成,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著作由导论“纠纷解决研究:方法与课题”和三编十四章组成。上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理论框架”包括,第一章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与理论证成;第二章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第三章权利救济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第四章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善治。中编“当代中国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包括第五章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第六章农村土地纠纷的形势及对策;第七章社区治理与物业纠纷解决机制——以北京市为基点的调研与分析;第八章我国仲裁机构现状实证分析;第九章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解决;第十章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实证研究。下编“对策与建构”,包括第十一章非诉讼程序法的建构——以人民调解法为例;第十二章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第十三章行政性解纷机制与行政调解;第十四章集团诉讼与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处理。

二、基本内容

导论梳理了我国纠纷解决研究的成果、贡献与不足,概括阐述了本项目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及结构。上编为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建构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权利救济和善治的关系等不同角度为我国社会治理和纠纷解决机制建构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论证。中编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当前社会各种纠纷与纠纷解决中的现状和问题。首先,根据大量数据对当代中国诉讼及纠纷解决进行了全景式的量化分析;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农村土地纠纷、城市社区治理和物业纠纷、商事仲裁的实际运作及转型、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与校园纠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覆盖了我国司法、行政和民间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各个方面和基本制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下编着眼于我国当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与完善,针对非诉讼程序立法、司法机关在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行政调解等机制的完善以及群体性侵权案件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三、主要创新

(1)理论的独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分析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权利救济与纠纷解决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纠纷解决的特点,提出了“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证法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并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主导理念。

(2)注重对策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事实、现状和问题,为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提供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和改革完善的思路。

(3)发挥了学科交叉的优势,超越传统法学的窠臼,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视野的多元化,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现实可行性、社会主体的行为和偏好以及文化传统、社会变化等因素,使对策研究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4)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采用田野调查、深入访谈、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媒体信息材料综合分析和数据定量分析等方法,调研足迹遍及全国城乡和各种纠纷解决机构。

四、社会影响

1.应用价值

此研究紧紧围绕我国纠纷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注意总结基层实务部门的经验,参与了许多实务部门的改革和立法、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论证。一些设想、观点、建议已为决策机关和实务部门采纳,在《人民调解法》和《民事诉讼法》修改中被吸收,并为社会实践所证实,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作为本项目的后续工作,积极推动纠纷解决的教育、培训和普及工作,开发了系列教材和相关教育培训课程

2.学术价值

该项目产生了专著、系列教材和学术论文数十种(包括日文和英文论文),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纠纷解决理论体系,体现了当前我国纠纷解决研究的最高理论水准,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做出了学术贡献。在国内举办数十次各种讲座;2011年,在中国法学会创新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并受到国外学术界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