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药科技与文化

中医药科技与文化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突出中医人文特色,组建人文学院,形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传播研究中心,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发挥交叉学科优势,拓展研究领域。成立北京汉语与训诂研究中心,推动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进行校级课题立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依托和服务中医药主干学科,形成特色优势,服务中医药行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001年至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研究机构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凝练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建设机构,搭建平台。突出中医人文特色,组建人文学院,形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推进首都中医药文化研究。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传播研究中心,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发挥交叉学科优势,拓展研究领域。成立北京汉语与训诂研究中心,推动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进行校级课题立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立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凝练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研究方向不断拓展,研究特色不断凸显,已经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文化;中医药英语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哲学思维方式研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

建设队伍,提升研究能力。我校一直十分注重人文社科研究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由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知名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学者领军、以拥有较高研究造诣的专家教授为骨干的人文社科研究队伍,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现有人文社科领域教授30余名,相关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100余名。

建设学科,整合研究资源。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传统社科学科外,我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围绕学科建设整合校内研究资源,推动人文社科研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校中医人文学成功申报为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使校内人文社科研究资源实现了更好的优化组合。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自2001年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级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6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二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奖三项;发表论文630多篇,出版著作150多部。我校承担的人文社科课题、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的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2.工作经验

(1)发挥自身优势,彰显专业特色。我校中医药主干学科对人文社科的研究形成了有力依托,使得我校在中医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独具特色。

(2)加强组织协调,注重资源整合。学校科技处牵头,组织人文学院、管理学院等单位教师通力合作开展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在重大课题申报、重大项目攻关过程中,学校深度整合研究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提升科研攻关水平。

(3)学校重视,强化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保证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贯彻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多形式立项,认真组织各级各类人文课题申报工作,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鼓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探索性课题。认真组织专家评审,开展课题负责人答辩工作,严格审查课题中期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并组织专家对课题项目进行验收和评审,保证课题项目过程管理到位。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包括著作、图书、音像、课题、节目、课程等。

(1)构筑中医药文化研究高地,推出文化学术研究高端刊物《中医药文化·核心》。

(2)主编第一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获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出版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特别奖”。编著面向大众的第一部《中医启蒙三字经》等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中医药文化图书、中医养生保健科普读物及音像制品500多部。

(3)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30多篇,其中Biopolitical Beijing:Pleasure,Sovereignty,and Self-Cultivation in China's Capital(Judith Farquhar,Zhangqicheng)和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Youth and Their Parents被SSCI收录。

(4)形成了由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学科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传播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和北京汉语与训诂研究中心组成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5)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80后大学生在网上论坛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研究》荣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十部医经类编》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伤寒论文献通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二续名医类案》获立夫医药优秀著作奖;《中医古籍考据例要》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

(6)学校在国内最早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与哲学、东方心理学等中医文化课教学,并且是全国唯一的中医文化研究方向博士生培养单位。

(7)开展中医伦理道德观念研究,对大医精诚的核心内涵进行了发掘,提出了中医“医德八纲”,即仁、和、精、诚、谦、廉、慎、严,已经在全国推广。

(8)从中医生命观、天人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角度探讨了中医哲学内涵,进行了中西医学哲学的比较研究。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以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为依托,以深化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以应用对策研究为抓手,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管理机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扶持机制、优秀成果表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为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健康事业及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2.具体措施

加强平台建设。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整合现有研究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文社科研究创新团队计划,建设3~5个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知名学者为核心,以中青年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为骨干的人文社科研究团队。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政策支持,加大人文社科研究专项基金投入,完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