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民族地区的抗灾能力

云南民族地区的抗灾能力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云南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总体能力不容乐观,至于生活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少数民族的承灾能力就更加弱小。地震灾害的打击,常常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积累化为乌有。
云南民族地区的抗灾能力_穿越震荡构建和

从上述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云南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总体能力不容乐观,至于生活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少数民族的承灾能力就更加弱小(见表4-2)。

云南少数民族聚集的大部分地区就位于云南地震活动带上,如小江地震断裂带内的通海、峨山、石屏、建水等地,聚居着彝族、回族和蒙古族;中甸—大理地震带跨越中甸、丽江、宁蒗、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弥渡,是藏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的聚居地;澜沧—耿马地震区包括勐海、澜沧、耿马等地,是傣族、佤族拉祜族等民族的聚集地区;而思茅(今普洱,下同)—普洱地震区,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的聚集区域;南华—楚雄地震带,则主要有彝族聚集。在这些地区,地震天灾发生的频率高、震级大,仅20世纪中发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7级以上大地震就有8次:1917年和1974年昭通地震、1925年大理大地震、1970年通海大地震、1976年龙陵大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95年孟连地震、1996年丽江大地震。地震灾害的打击,常常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积累化为乌有。正如本书在第一章中提到,大地震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高于灾区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几倍,给灾区当年甚至以后几年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困难,也使灾区的发展背上了经济包袱:一方面地震灾害导致了灾区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地震灾害也造就了一部分新的贫困人口,由此产生灾害性贫困现象。

表4-2 1979—2000年云南地震灾损率[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